建筑央企加快进入环保业_中国经济网——国家经济门户

建筑央企加快进入环保业

2023-08-24 07:41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采摘水果、悠闲垂钓、惬意游玩……在石家庄滹沱河畔的廉州湖景区,景美如画,人乐其中。

  滹沱河是南水北调工程的承载河流。生态修复前,滹沱河常年断流、河畔植被稀少、盗采河砂不绝、土壤沙化严重,成为石家庄主要的风沙来源地。滹沱河生态环境的成功修复,成为传统建筑类央企国企加快进入环保行业的一个成功案例。

  技术创新突破生态瓶颈

  投资、建设、运营滹沱河生态修复项目的是中国中铁旗下中国铁工投资。“项目建设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让贫瘠、不保水的荒滩砂土成为生态泥土?”中国铁工投资相关负责人说。

  从土壤基础数据分析、种植品种选配等环节入手,中国中铁组建栽培试验室联合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高校和农科院专家,对滹沱河土壤开展研究和改良试验。在百余次试验、4000多份数据的基础上,最终形成解决方案,即通过对不同土质施加相应比例的腐殖土、有机肥和混合肥,利用旋耕机深翻、搅拌,让肥料均匀分布,对土壤进行改良,形成生态循环的良好效果。

  “我们坚持以‘生态+创新’推进滹沱河生态修复,在河底防冲防渗、边坡防护、生态绿化、智能灌溉等领域不断创新,形成了11项国家实用新型专利和2项省部级QC成果。”中国中铁生态环境研究院博士沈鹏飞介绍。

  “在施工中尽量少用混凝土材料,而是尽可能用黏土、膨润土防水毯和反滤土工布结合的较为生态的方式,可以减少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大幅提升河底防渗效果。”滹沱河生态修复项目负责人,石家庄云际生态保护管理服务公司党工委书记、董事长陈志伟介绍。

  近年来,通过土壤改良、苗木优化、防冲防渗、景观绿化、水生态修复等系列举措,石家庄修复水域208公顷、绿化河岸1076公顷、修建主要道路41公里,打造了“溪流·湖泊·湿地”连通的健康河流生态系统,让滹沱河成为石家庄最大的城市“绿肺”。

  生态修复点燃了滹沱河经济带腾飞的引擎。“廉州湖景区这片原来是一个大沙坑,按照原设计需要填筑300万立方米土再开展绿化。我们灵活利用地形,对沙坑进行边坡和坑底整理,形成了滩地景观湖,既贯彻了生态绿色理念,又促进了经济发展。”石家庄云际生态保护管理服务公司运维管理部部长王光乐说。

  理念创新优化建设模式

  近年来,从公园城市“首提地”到自主探索公园城市示范区建设道路,再到国务院同意建设公园城市“示范区”,成都公园城市建设在生态、生产、生活、城市治理等方面取得初步成效,也为成都探索城市转型发展新路径注入了强大动力。

  中交生态环保投资有限公司积极践行成都“公园城市”建设理念,在城厢天府文化古镇上通过产业导入、文化艺术引入等方式重新焕发城厢千年古镇的活力,将城厢古镇打造成为文旅新场景、乡镇更新范本,为推进成都地区乡村振兴建设积淀了丰厚经验。

  中交环投(成都)公司董事长谢峰介绍,怀揣着对城市深厚的情感与对人文生活的深刻理解,我们积极落实“一带一路”倡议,充分发挥成都国际铁路港开放优势,自项目开发建设以来,围绕“生态、生活、消费”三大场景营造,努力构建新老融合交替、最具魅力的成都院落文艺古城。

  据介绍,成都城厢古城项目目前已成功引入多家知名品牌运营商,形成了新文化产业发展平台,带动城厢本地及周边村镇居民创业就业,有效助力城厢古城打造成“中国古县治活态读本、青白江天府文化展示全本、成都人文院落商旅范本、成都北轻度假体验样本”。

  在生态项目建设过程中,企业跳出项目的制约,注重与自然生态和周边环境、项目的协调,打造更加环保友好的建设模式。

  “我们充分结合顶层设计、科技研发和模式创新,逐步形成了一系列具有自身特点的综合解决方案,并在此基础上打造了一批具有行业影响力的生态环保项目。尤其在水和固废协同治理与资源化利用方面,一些方案和案例获得了国际社会的关注。”沈鹏飞介绍。今年4月,他参加了联合国经济及社会理事会(经社理事会)青年论坛,与国际组织官员、各国青年事务部长、青年组织负责人、各界青年代表等深入交流,向国际社会生动讲述了中国生态故事。

  加大投入强化专业能力

  保护生态,光靠环保投入并不够,要构建长效机制,推动绿色环保产业壮大。早在2019年底,央企中涉及生态环境产业的企业数量已过半,涵盖了环境产业的所有细分领域。其中,一大批实力雄厚的中央级基建企业,如中国铁建、中交、中电建等纷纷入场。

  延伸产业链,抓好运营和管理,设立环保子公司、强化环保专业能力,成为建筑工程类央企布局环保产业的共同选择。

  中国建筑早在2013年就召开了首次节能环保创新业务座谈会,实施全面进入创新业务领域的蓝海战略,凝聚集团优质产业创新资源,重组中建发展有限公司,作为中国建筑转方式、调结构、加快创新发展的标志性企业。中建发展又依托中建水务、中建电商、中建铝、中建智能4个实体公司,开拓创新业务单元。

  中国交建进军环保领域也选择从建立专业环保公司开始。2016年,中国交建旗下子公司中交疏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与中交机电工程局、中和物产株式会社共同出资成立了中交生态环保投资有限公司,重点聚焦生态环保市场。

  2018年以后,一些进入环保领域的建筑工程类央企又陆续组建了生态环境方面的设计研究院。2019年,中国铁建旗下中铁第五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与中铁建重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共同出资成立了北京中铁生态环境设计院有限公司。中交建、中电建等大型建筑工程类央企国企也都成立了自己的生态环境设计院。这些生态环境设计院的功能定位与传统设计院不同,基本都突出“大设计”理念,重点发挥平台的规划和整合功能,融合和协调设计、投资与运营。

  业内专家表示,随着众多建筑央企入场以及技术与资金的投入,有望推动我国环保产业实现新的跨越。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佟明彪)
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当前位置     首页 > 产业市场 > 房地产 > 房产资讯 > 正文
中经搜索

建筑央企加快进入环保业

2023年08月24日 07:41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齐 慧

  采摘水果、悠闲垂钓、惬意游玩……在石家庄滹沱河畔的廉州湖景区,景美如画,人乐其中。

  滹沱河是南水北调工程的承载河流。生态修复前,滹沱河常年断流、河畔植被稀少、盗采河砂不绝、土壤沙化严重,成为石家庄主要的风沙来源地。滹沱河生态环境的成功修复,成为传统建筑类央企国企加快进入环保行业的一个成功案例。

  技术创新突破生态瓶颈

  投资、建设、运营滹沱河生态修复项目的是中国中铁旗下中国铁工投资。“项目建设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让贫瘠、不保水的荒滩砂土成为生态泥土?”中国铁工投资相关负责人说。

  从土壤基础数据分析、种植品种选配等环节入手,中国中铁组建栽培试验室联合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高校和农科院专家,对滹沱河土壤开展研究和改良试验。在百余次试验、4000多份数据的基础上,最终形成解决方案,即通过对不同土质施加相应比例的腐殖土、有机肥和混合肥,利用旋耕机深翻、搅拌,让肥料均匀分布,对土壤进行改良,形成生态循环的良好效果。

  “我们坚持以‘生态+创新’推进滹沱河生态修复,在河底防冲防渗、边坡防护、生态绿化、智能灌溉等领域不断创新,形成了11项国家实用新型专利和2项省部级QC成果。”中国中铁生态环境研究院博士沈鹏飞介绍。

  “在施工中尽量少用混凝土材料,而是尽可能用黏土、膨润土防水毯和反滤土工布结合的较为生态的方式,可以减少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大幅提升河底防渗效果。”滹沱河生态修复项目负责人,石家庄云际生态保护管理服务公司党工委书记、董事长陈志伟介绍。

  近年来,通过土壤改良、苗木优化、防冲防渗、景观绿化、水生态修复等系列举措,石家庄修复水域208公顷、绿化河岸1076公顷、修建主要道路41公里,打造了“溪流·湖泊·湿地”连通的健康河流生态系统,让滹沱河成为石家庄最大的城市“绿肺”。

  生态修复点燃了滹沱河经济带腾飞的引擎。“廉州湖景区这片原来是一个大沙坑,按照原设计需要填筑300万立方米土再开展绿化。我们灵活利用地形,对沙坑进行边坡和坑底整理,形成了滩地景观湖,既贯彻了生态绿色理念,又促进了经济发展。”石家庄云际生态保护管理服务公司运维管理部部长王光乐说。

  理念创新优化建设模式

  近年来,从公园城市“首提地”到自主探索公园城市示范区建设道路,再到国务院同意建设公园城市“示范区”,成都公园城市建设在生态、生产、生活、城市治理等方面取得初步成效,也为成都探索城市转型发展新路径注入了强大动力。

  中交生态环保投资有限公司积极践行成都“公园城市”建设理念,在城厢天府文化古镇上通过产业导入、文化艺术引入等方式重新焕发城厢千年古镇的活力,将城厢古镇打造成为文旅新场景、乡镇更新范本,为推进成都地区乡村振兴建设积淀了丰厚经验。

  中交环投(成都)公司董事长谢峰介绍,怀揣着对城市深厚的情感与对人文生活的深刻理解,我们积极落实“一带一路”倡议,充分发挥成都国际铁路港开放优势,自项目开发建设以来,围绕“生态、生活、消费”三大场景营造,努力构建新老融合交替、最具魅力的成都院落文艺古城。

  据介绍,成都城厢古城项目目前已成功引入多家知名品牌运营商,形成了新文化产业发展平台,带动城厢本地及周边村镇居民创业就业,有效助力城厢古城打造成“中国古县治活态读本、青白江天府文化展示全本、成都人文院落商旅范本、成都北轻度假体验样本”。

  在生态项目建设过程中,企业跳出项目的制约,注重与自然生态和周边环境、项目的协调,打造更加环保友好的建设模式。

  “我们充分结合顶层设计、科技研发和模式创新,逐步形成了一系列具有自身特点的综合解决方案,并在此基础上打造了一批具有行业影响力的生态环保项目。尤其在水和固废协同治理与资源化利用方面,一些方案和案例获得了国际社会的关注。”沈鹏飞介绍。今年4月,他参加了联合国经济及社会理事会(经社理事会)青年论坛,与国际组织官员、各国青年事务部长、青年组织负责人、各界青年代表等深入交流,向国际社会生动讲述了中国生态故事。

  加大投入强化专业能力

  保护生态,光靠环保投入并不够,要构建长效机制,推动绿色环保产业壮大。早在2019年底,央企中涉及生态环境产业的企业数量已过半,涵盖了环境产业的所有细分领域。其中,一大批实力雄厚的中央级基建企业,如中国铁建、中交、中电建等纷纷入场。

  延伸产业链,抓好运营和管理,设立环保子公司、强化环保专业能力,成为建筑工程类央企布局环保产业的共同选择。

  中国建筑早在2013年就召开了首次节能环保创新业务座谈会,实施全面进入创新业务领域的蓝海战略,凝聚集团优质产业创新资源,重组中建发展有限公司,作为中国建筑转方式、调结构、加快创新发展的标志性企业。中建发展又依托中建水务、中建电商、中建铝、中建智能4个实体公司,开拓创新业务单元。

  中国交建进军环保领域也选择从建立专业环保公司开始。2016年,中国交建旗下子公司中交疏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与中交机电工程局、中和物产株式会社共同出资成立了中交生态环保投资有限公司,重点聚焦生态环保市场。

  2018年以后,一些进入环保领域的建筑工程类央企又陆续组建了生态环境方面的设计研究院。2019年,中国铁建旗下中铁第五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与中铁建重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共同出资成立了北京中铁生态环境设计院有限公司。中交建、中电建等大型建筑工程类央企国企也都成立了自己的生态环境设计院。这些生态环境设计院的功能定位与传统设计院不同,基本都突出“大设计”理念,重点发挥平台的规划和整合功能,融合和协调设计、投资与运营。

  业内专家表示,随着众多建筑央企入场以及技术与资金的投入,有望推动我国环保产业实现新的跨越。

(责任编辑:佟明彪)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