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0日正式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营经济促进法》提出,加大创新成果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实施知识产权侵权惩罚性赔偿制度,依法查处侵犯商标专用权、专利权、著作权和侵犯商业秘密、仿冒混淆等违法行为。
“这部法律的出台,对民营企业来说,是极大的鼓舞。在过去的知识产权维权过程中,我们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民营经济促进法为我们提供了更有力的法律武器,让我们更有信心和底气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日前,北京棉田科技发展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马涛在民营企业知识产权实践媒体座谈会上表示,这对于长期深陷商标侵权纠纷的北京棉田集团而言,意义尤为重大。
6月23日,最高人民法院以(2024)最高法行申7358号《行政裁定书》,驳回日本某杂货店对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2022)京行终字1597号《行政判决》的再审申请,维持了中国无印良品商标的合法有效注册状态,标志着长达24年的两个“无印良品”商标之争落下帷幕。

2000年在北京中国纺织品博览会参展的中国企业“无印良品”毛巾。(受访者供图)
知识产权通过创新激励和资源配置两个机制为民营经济发展提供着重要支撑。保护知识产权不仅是对民营企业技术成果的法律确权,更是维护其市场竞争优势、激发持续创新的关键制度保障。
“中国目前已是知识产权大国,但在知识产权领域仍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马涛感慨,一方面,各项知识产权立法尚不够完善,仍有进一步丰富和细化的空间;另一方面,知识产权普及教育相对不足,许多企业对知识产权的相关概念、保护方式及重要意义都知之甚少。
马涛坦言:“民营企业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力量,知识产权就是我们闯荡市场的‘群狼战术’。”结合多年实践经验,他分享了企业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的三点心得:
企业经营者必须熟知知识产权法规政策。管理层都应系统学习商标、专利、版权等领域的法律法规,尤其是作为企业负责人,虽不必精通每个细节,但核心法规必须掌握。他呼吁建立“中国知识产权师”职业体系,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为企业创新发展保驾护航。
要构建完善的知识产权管理体系。马涛说他在办公室常年摆放最新版《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时刻关注立法动态。在他看来,企业必须设立专门的知识产权法律部门,配备专业团队负责商标监测、专利布局、维权诉讼等全链条工作。以北京棉田集团为例,正是通过系统化的知识产权管理,才在长达24年的维权路上保持主动。
面对侵权要敢于且善于维权。马涛说,我国司法环境持续优化,为企业维权提供了坚实保障。北京棉田集团用24年维权史证明,企业不但要培养专业的维权能力,更要善于运用法律武器。
“在漫长的维权路上,我们从未停下创新的脚步。”马涛向记者介绍,如今,北京棉田集团旗下“无印良品”已成长为中国家纺业优秀品牌。线上布局近300家电商店铺,线下开设200多家门店,年销售额数十亿元,创造近万个就业岗位。

北京棉田家纺产品。(受访者供图)
这一发展成果的背后,是企业对科技创新的持续深耕——北京棉田集团多年来不断加大纺织领域科技投入,致力于打造高性价比优质商品。以“无印良品”毛巾为例,国家标准要求吸水时间为20秒,国内行业最高水平为5秒,而该集团早在2017年就将这一指标突破至1秒以内;2020年,企业敏锐捕捉市场需求变化,利用大豆纤维蓬松度优势研发大豆纤维被,至今已实现20多亿元产值。
知识产权作为国家创新发展的战略性资源,既是民营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基础设施”,更是撬动产业升级的“战略支点”。目前,北京棉田集团已构建六大知识产权矩阵,涵盖 “无印良品”“汉方宸药妆”等品牌及多项专利,业务从纺织拓展至中医药大健康、商业连锁等领域,产业布局延伸至北京、澳门、江苏等地。
“我们始终紧跟消费市场变化推进科技创新。”马涛表示,未来,北京棉田集团一方面将继续借助法律武器,坚决打击侵权行为;另一方面,将持续加大在科技创新和安全健康产品领域的投入,推动中国家纺行业高质量发展,为消费者创造更多优质商品,这也是企业坚守的初心。
“民营经济促进法提出,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的区域、部门协作,为民营经济组织提供知识产权快速协同保护、多元纠纷解决、维权援助以及海外知识产权纠纷应对指导和风险预警等服务。”马涛表示,这凸显出保护民营经济知识产权、激发民营经济创新活力的导向,北京棉田集团等民营企业将在更坚实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撑腰鼓劲”下,获得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为中国民营经济发展贡献更大力量。(中国经济网记者杨秀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