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亚非谈推进文化体制改革:给时间 给温暖

2016-03-02 19:18 来源: 中国经济网

  中国经济网北京3月2日讯(记者 张雪 )继2014年中共中央制定通过《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实施方案》已有两年之久,如何进一步改善文化产业发展环境,规范文化市场秩序,增强产业的资本对接能力,走向更广泛的国际市场,已经成为新形态下文化产业发展的重大挑战。3月2日下午,全国人大代表、安徽省出版工作者协会主席、安徽出版集团原董事长 王亚非做客《中经在线访谈特别节目文化名人访——聚焦2016两会》,畅谈“如何进一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主题。

全国人大代表、安徽省出版工作者协会主席、安徽出版集团原董事长 王亚非做客《中经在线访谈特别节目文化名人访——聚焦2016两会》 中国经济网记者 裴小阁/摄 

》》》点击进入访谈专题 

  金融资本助推文化体制改革的关键在于市场机制

  随着资本市场市场的不断开放,推动国有资本合理配置,提高资源利用率也逐渐成为公众关心的热点。资本不仅可以使得企业及时抓住机会,尽快积累资源,重点攻关一些大的项目,还可以进一步创新经营管理模式。相对而言,金融对文化产业、文化贸易的支持,尤其是在企业没有完全解决好自己的原始积累,没有完全走向市场的时候,所起的作用更多的是一种点对点、精准扶持的作用。

  在整个产业的发展过程中,无论是金融介入还是资本的积累,最主要依旧是机制的问题,我们需要按照一定的市场规律,在一定的导向、在一定指导原则下,一定市场力量的推动,加上管理机制的变化,使企业能规范走向一个对市场发展有利、对产品发展有利的管理机制,这样才能真正把符合文化产业发展的规律或者是模式找出来,发展下去

  文化产业发展亟须大批高素质职业经理人

  随着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加快,文化企业日益多样,文化产业经营难度和风险加大,尤其是随着国有文化单位“转企改制”的深化,文化产业发展亟须一大批高素质的职业经理人。王亚非表示,“人在财聚,人走财散,人在文化产业中起到的作用很大,他的知识、经济、能力、素质,都决定了文化产业向什么方向发展”。文化体制改革与发展需要越来越多能够运作资本,会管理,眼界高,眼界开放的思想,如果没有一代一代专业化的职业经理人的传承,文化产业的发展就永远是青黄不接的状态。

  产业孵化需要时间和温暖两个标准

  相对于金融、农业,文化产业的发展需要底蕴为基,不仅不能急功近利,相反要耐得住“天长日久”。因此,在产业发展过程中,无论是人才的培养工作,还是企事业的发展需求,都需要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给予更多的宽松培育政策。在做好以上红利的基础上,孵化还需要时间和温暖这两个标准。所谓“不温暖不发展,没有时间长不成熟”。

  在这个过程中,政府也要在充分了解文化产业“习性”的同时,从市场发展环境与人才扶持培养方面,推进实施更多能落地,看得见、摸得着、操作性强的政策,做好系统的保障工作,“多一点关心,多一点政策,多一点引导,给时间,给温暖”。

  文化走出去 首先是要人走出去

  “文化产业走出去的最大特点,首先要人走出去,人出去才是最好的办法”,就实际而言,走出去首要的问题是要解决语言关,其次是法律关、国别政策关。再者就是专业的知识储备。在这个过程中,对于企业而言,走出去意味着不仅要在海外建立自己的实体,要海外并购、重组,要扎根,还要走进去,扎根进去,走进他们的知识层,走进他们的家庭,才能是真正走出去,否则就是浮水面上。

  同时更需要认识到的是,海外走出去是长功夫,绝对不能以短期的眼光来看待长远问题,不能急功近利。走出去是国家影响力、国家战略,是企业长远发展战略。不能讲出去就要挣钱,出去就要盈利。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魏金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