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2日,由上海报业集团《东方早报》团队打造的“澎湃新闻”客户端正式上线。短短几天,“澎湃”因锐利的观点、深入的调查、有分量的文章,迅速在网上走红但也争议不断,而东方早报社社长邱兵的那篇个性化的发刊词在微博、微信等平台上不断被刷屏。有媒体称:上一次,中国人如此热烈地围观一家媒体的诞生,应该是2010年胡舒立另立门户开办财新;再上一次,则大概是2003年程益中率南方系干将北上创刊新京报。
“澎湃”又一次让上海报业集团的新媒体探索上了“头条”。此前,“上海观察”作为上海报业集团成立后第一个新媒体项目,已经引得不少人研究咂摸,如今,又有新项目“澎湃”而来,这意味着上海报业集团新媒体的“三驾马车”已经“套”好两驾,只剩“界面”还犹抱琵琶半遮面。
在整理有关澎湃新闻的相关资讯和评论的过程中,中国经济网小编脑海里反复闪现传统媒体寻求新型盈利模式的新闻以及前阵子大热的“今日头条”与传统媒体的版权之争。在前端,以手机为终端的移动新媒体在人们阅读和获取信息的方式,为了适应这一需要,在后端,媒体生产和加工信息以及盈利方式也应该随之改变。至于移动新媒体到底怎么玩,各家媒体有各家媒体的实际情况。“今日头条”和“澎湃新闻”火爆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可能,并不能代表其他媒体就可以复制这样的成功经验。在互联网的战场上,从来没有一条必胜法则,有的只是对满足用户需求孜孜以求的态度和精神。
对大部分用户来说,使用媒体和信息工具的核心目的应该依次是以下三条:寻找、分享、创造!
这三条里的后面两条,应该说大部分媒体都已经意识到了,并正在通过各种手段和工具鼓励读者进行分享和创造。但大家却忽略了当前网络信息工具的强大,已经足以让一个普通读者轻松地查找到海量的信息,甚至,有大量的热门信息是主动通过推送、转发乃至订阅等方式被一次又一次地呈现在读者眼前。所以,越来越多的读者开始发现他们对信息的诉求从量变成了质。
首先,作为新媒体工具或者服务,必须能够让用户“寻找信息”的成本尽可能低。这个可以从以下六个方面来努力:
一.把质量高的文章优先推荐给读者。在同一时间区间内,根据文章质量对文章进行排序 。既然现在所有的文章都可以方便地被社交网络分享了,那么换句话说我们完全可以通过社交网络对文章的反响进行分析,采用算法的形式发现什么文章更受欢迎。
二.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的原则,让读者优先看到那些被和自己类似的人所推荐过或者赞赏过的文章。
三.在读者所阅读的每篇文章之下为其推荐相关文章。这需要通过语义分析对文章进行分析,还需要有足够的文章库和一套关联算法。如果同时可以结合对内容质量的判断和排序,这样的推荐显然可以大大减少读者“寻找信息”的时间,更好的是,还可以增加读者的阅读量和停留时间
四.区分深度阅读文章和碎片快讯类文章,让读者根据自己的时间和需求来看。不要光想着“荤素搭配吃饭不累”了,如果把值得精读的文章和新闻快讯类文章放在同一个列表里,这其实会增加读者的寻找成本。
五,考虑到屏幕尺寸的限制,移动新闻阅读工具应该避免用内容报道所覆盖的领域作为标尺来设置不同的栏目/频道。比如像通信、消费、汽车等等这种分法就都不对,因为你永远无法用细分来满足全部用户需求,而每一个满足了某类用户的细分频道,都意味着其他频道同时在浪费宝贵的手机版面。
六.如果可能,去打通各个媒体平台,让文章不再有疆界。
以上建议,其实不论是否移动媒体都适用。新旧媒体之分存乎于心,关键在于当事人看待问题的角度和对待读者需求的态度。(焦学宁 深圳市易博天下科技有限公司CEO)
合作联系人:成琪 电话:010-81025311
E-mail:chengqi@ce.cn
责任编辑:于小薇 李瑞慧
传真:010-81025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