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舆情:
话剧《雷雨》遭遇笑场 观众演员谁该反思?

  7月24日,北京人艺著名演员杨立新的5条微博引发了大众对中国现代戏剧的广泛探讨和反思。事情是这样的。为纪念曹禺《雷雨》发表60周年,北京人艺推出话剧《雷雨》的公益场。所谓“公益场”,即为针对大中学生推出的低票价价场。但剧中父亲周朴园的扮演者杨立新却在演出结束后的第二天,连发5条微博,批评年轻观众面对经典的悲剧却笑声阵阵。“原以为这样一个发生在上世纪20年代的惨烈的悲剧,会打动这些生活在幸福中的今天的学子们。令人惊诧的是随着台上剧情的发展,人物关系渐渐暴露,舞台下爆发出阵阵欢快的笑声。”最后,杨立新写到,“《雷雨》的公益场真令人失望,这样的公益场不演也罢!”气愤之情溢于言表。

杨立新微博截图

  《雷雨》的“笑场”事件一石激起千层浪。由于矛头直指年轻的学生观众,一场“是年轻观众文化素养不够,还是中国戏剧需适应时代发展”的争论在网络上展开。文化界人士、专家学者和普通观众纷纷加入了讨论,形成激烈的观点交锋。

  

声援杨立新:年轻观众文化素养缺失

 

 

  头领科技HiFiMAN品牌创始人兼总裁@边仿-南开米饭:在国外的8年里,我从来没有见过西方人看哈姆雷特笑场,看堂吉诃德笑场。我也完全不能理解为什么有些中国文艺评论“家"说什么要改变雷雨适应新时代,这就好像抱怨赋格枯燥要加入说唱一样荒谬。传统文化缺乏传承,年轻一代丧失教养和敬畏,媒体和文化界充斥哗众取宠的小丑,这就是悲哀的现状。

  主持人张泽群:对牛弹琴。不弹才是。他们应先去看自然博物馆,知道人类的进化。再去看历史博物馆,了解社会的进步。再用假期上个?习班,掌握艺术的发展。之后再走进人艺,他们就知道该笑谁了。艺术不是救济物资可以随便分发。北京人艺更不是菜市场。

  中国经济网小编有话说:小编虽然不是一个话剧发烧友,但也观看过几部不同类型的话剧。不得不说,杨立新老师的气愤是可以理解的。与电影的提前录制不同,话剧需要演员进行现场表演,感情的投入与拿捏会受到台下观众的影响。当演员正准备进入到悲伤的情绪中,却听到阵阵笑声,无论是谁都会有些情绪的吧。

  

支持学生:演出本身存在一定问题

  微博网友@艳火_korokoro:白话文初期的语言和现代汉语差别不小,“我们拉拉手吧”之类的句子放在现代谁都会觉得囧。创作组这么写应该能想到观众的可能反应,强迫观众此时保持正经严肃简直就是道德绑架。

  微博网友@馒头妖在金宁:请注意,这样的公益场不是免费的,而是至少花了40元钱来看的。悲剧变喜剧,未必是观众没品,很可能是演员水平出了问题。如果是演员水平不够、剧本已经脱离社会现实太多,你就算是400元钱一张票,依然还是会笑场的。

  剧评人、微博网友@杨小乱:这个问题有很多方面值得思考,所谓的公益场,是否只是低价出售给观众,有没有演前的导赏?有没有想过观众为什么会笑,会出戏,演出本身就一定没问题了么?我没看过这个版本,但是就《雷雨》里的伦理关系,以现代人视角看,尤其是对那个时代不熟悉的,确实会笑。既然要服务观众,那就要了解观众。

  微博网友@刘莐认为,杨立新说的这些只能说明曹禺剧本写得好,不能说明当场的演出好。那晚在首都剧院里的学生观众,并非在阅读曹禺的剧本,而是在看戏。观众笑的不是曹禺先生的剧本。现场观众发笑,可能是观众有问题,也有可能是戏出了问题。

  相声演员张涛:任何一个伟大的文学作品,脱离了时代背景,都会成为平庸的狗血剧。现在的孩子早已远离90年前的时代,三观早已尽改。不要说雷雨那个时代,就是文革中的东西拿出来,哪一个不笑。既是公益场,又面对学生,能不能演出前做个背景说明和普及工作,千万别说不演也罢的话!

 

  中国经济网小编有话说:小编没有看过这场话剧,无法客观地评价演出是否存在问题。但是,笑场事件也应该为创作者和表演者敲响警钟,如何在保持经典原意的同时,让更多的年轻人理解经典,传承经典,才是需要思考的。《雷雨》作为经典早已被引入高中教材,大中学生作为受过一定教育的群体,对剧情和当时所处的社会背景是了解的,只是这种了解可能停留在表面。这部经典话剧一再上演的意义就在于,让没有经历过那个时代的人能通过演员的演绎,对作品所描述的时代有更深入的认识。人艺推出“公益场”也是这个目的,因此,小编认为,要把公益场办得更好,而非赌气不演了。

  

中立:时代有别 笑场并非嘲笑经典

    也有很多人站在旁观者的角度认为,由于时代的价值观和审美方式正在发生变化,90后学生看《雷雨》笑场是一个正常现象。  

    说起笑场事件,一名观看了整场演出的中国戏曲学院学生表示,被谴责浅薄她感到委屈,“作为一个戏剧专业的学生,我观看过程中也忍不住笑了出来。但这是因为这个演出‘戳到了观众的笑点’,而非观众的嘲笑。我看戏的时候,旁边有一个男同学,他边看边笑,简直笑得要钻到椅子底下去了。他看得特别投入,并不觉得戏不精彩,他是真心觉得这个戏好笑,他完全进入了。”

  有网友表示,“不是所有笑声都是藐视,都是不重视艺术。现在的孩子他们的表达方式与过去不同,过去以正色表达严肃,现在以笑面对生活。他们没有把话剧当成修行,而是当成一种娱乐。”

  马达:在讨论此次《雷雨》遭笑场的事件时,有人认为这是传统文化的失落。如此大而无当,没有任何建设性。能到剧场看戏的人,要不是骨子里有一定的人文诉求,最起码在社会的伦理道德层面是有积极的标尺的。笑场并不是表演出纰漏,也不是观众素质差,而是接受语境造成了一场误会——太多诸如“小三”“伪干爹”等有违伦常的现实“小品”,太多纯洁的真话变成了被污染的谎言,让剧中人命关天的人物纠结变得稀松可笑,再难在观众的脑海里搭起悲剧的框架。

  人艺表演艺术家、编剧宋凤仪:别说《雷雨》的年代,就算“文化大革命”,我们现在说了,如今的学生们都不能理解。我们当时可能是掉眼泪的,但是现在的年轻人只是听说而已。听说和亲身经历的差着十万八千里,这一方面我们话剧需要做一些解释,那个时代的特点是什么,年轻人追求的梦想是什么,这样年轻人可能就能理解了。

  中国经济网小编有话说:时代变迁,现在早已不是曹禺先生创作《雷雨》的年代。《雷雨》中乱伦、自杀等激烈的经典冲突桥段很可能是中国戏剧史上的第一次,如今已经频繁的出现在各种形式的艺术作品中。以现在年轻人的文化背景和社会见识,觉得可笑也不奇怪。因此,小编认为,年轻观众笑场并非是对艺术的嘲笑和不尊重,只是因为时代的不同导致了对情节、台词出现不同的解读。

  

总结:

  在多媒体时代,商业电影、网络文学等确实分流了年轻观众对高雅艺术的注意力,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没有欣赏高雅艺术的需求和能力。一位90后的观剧者这样说,“很多90后甚至00后都是在屏幕前长大的,习惯了用看电视和电影的思维去看戏剧,这种娱乐的心态自然会让老一辈的文化人不能接受,可是社会需要给年轻观众时间,不能因为他们对不理解的东西笑了一次,就放弃他们。”由此可见,年轻人并非不需要经典,相反,他们可能亟需一些缓慢、深刻的东西去洗涤灵魂中的浮躁与不安。因此,高雅戏剧应多与观众亲近,老一辈艺术家们也应放低姿态,以引路人的身份,带领年轻人进入经典大门。

不同版本的《雷雨》比较

  经典版《雷雨》

  上演时间:2014年7月18日至7月26日

  上演地点:首都剧场

  重排导演:顾威

  创作于1934年的《雷雨》是戏剧家曹禺的第一部作品,也是中国现代话剧成熟的标志。该剧完全运用了三一律的戏剧结构,描写了两个家庭中的八个人物在短短一天之内发生的故事,却牵扯了周鲁两家几十年的恩恩怨怨。

  1954年,北京人艺极为成功地上演了这部作品,由郑榕、朱琳、于是之、吕恩、苏民、胡宗温等人演绎的剧中人物命运,深深打动感染了观众。多少年来,《雷雨》在北京人艺的舞台上经久不衰,并锻炼了一代代的年轻演员。北京人艺近日上演的以龚丽君、杨立新、王斑为主演的这一版《雷雨》,则集中体现了剧院第三代、第四代演员的优秀表演。

  林兆华版《雷雨2014》

  林兆华以周朴园为视角创排全新版话剧《雷雨》,解构曹禺经典之作。该剧从《雷雨》作品中剪辑出数个片段,雷声是演员用三合板抖出来的,雨声是拿钉着珠子的大蒲扇摇出来的,还有七人组成的室内乐团担任现场配乐。演员既是剧中人,更是局外人,不化戏妆,服装也模糊了时代的界限,濮存昕以讲述者的身份出现。林兆华一再强调“这不是戏,不要戏剧气氛”。

  外籍导演马福力版《雷雨》

  本剧以四凤鬼魂的视角为叙述的出发点,情节既含有我们熟悉的故事,又像是四凤对其生前往事的追忆与审视。导演大刀阔斧地砍去了原著中“周朴园”这一重要形象,希望达到的效果是:把周朴园在剧中的权重分布到戏剧场内的各个角落,虽然人不出现,却是其他人物摆脱不掉的压力和阴影。

  王翀版《雷雨2.0》

  本剧对《雷雨》这部经典作品进行了大胆解读和处理,得到了曹禺女儿、著名作家万方的首肯并且正式授权。4位摄像师携4台摄像机在舞台上走来走去,现场即时的拍摄变成了戏剧的主要展现内容,你不仅能听到演员精彩的台词,更能够在影像中清晰地观察到细致入微的布景,乃至演员那不经意间战栗的双手和饱含深意的回眸,打破了之前已然延续百年的传统戏剧的观演方式。

  

【更多精彩】欢迎添加中国经济网文化产业频道官方微信

联系我们

合作联系人:成琪  电话:010-81025311

            E-mail:chengqi@ce.cn

责任编辑:张晶雪 

           传真:010-83543336

微博:http://e.weibo.com/cewenhua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