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岸三地电影编剧:"讲好中国故事"(下)

  《孤岛惊魂》导演:希望电影人之间多谢爱惜之情

  《孤岛惊魂》导演钟继昌表示,无论是讲什么故事,都要高高兴兴、开开心心的讲故事,这样才能把故事讲得动听。

  钟继昌表示,他发现每过一段时间都有人说“这种片太多了,这种片太烂了,中国太多烂片了”等等,但他认为,中国不能怕多,无论是拍电视剧还是拍电影,总是能在量中提炼出好东西;如果总量少,进入这个行业的人也就越来越少。只有从业人数多了,新人也有机会,这个行业才能发展。

  在谈到批评时,他表示不可能有人创作出来的每部作品都很卖座,因此他希望同行之间可以多一些爱惜之情。他说:“如果我的一部电影出错,我可以接受批评;别人拍的电影,我也可以陈述意见,这样两人可以共同成长。”

  《敌后武工队》编剧:中国文化安全受好莱坞威胁

  《敌后武工队》编剧赵葆华认为,中国故事讲给世界听其实就是中国电影在服务本土人民的前提下,面向世界。他表示,中国电影大规模输出海外,让世界充分认识中国电影和中国形象是中国电影人的梦想。但是,长期以来中国电影人往往误读误解中国电影的宗旨,认为我们的文艺方向是为人民服务,输出海外就不在服务宗旨之列。因此,重内需轻输出,重国内轻海外便成为顺理成章的文化行为。虽然我国也有电影输出,但常常是单兵突进,中国电影还未能以产业化的姿态,规模化地挺进海外市场。赵葆华认为,中国电影输出海外既宣传了国家形象和民族文化,也拉动整个中国电影产业链,推动做强中国文化产业,这从更广义的方面为国家服务,为民族服务。

  赵葆华认为,中国电影在走向海外的问题上,在向世界公众表达方面有明显的欠缺。去年发布的“影视对未成年人影响”的调查报告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在对北京8个城区,25所中小学,8至18岁青少年儿童进行问卷调查后发现,对中国电影中的国家形象和华人形象的认可率只有50%;相反的是,对美国电影中美国形象的认同度缺高达73%。美国电影凭借大投资、大制作、大明星在中国荧幕上强势出场,在中国青少年的脑海中不断复制和拷贝美国精神和美国价值观。赵葆华称,青少年对本国电影中国家形象的认同程度已经给我们敲响警钟,中国的文化安全已受威胁。

  中国电影不能以艺术强势姿态,也不能以产业化强势姿态走向世界,外国电影却以产气话和艺术化的强势姿态走进中国。自从中国加入WTO以来,外国影片尤其是好莱坞影片与国产电影一起角逐中国市场,好莱坞电影每年从中国电影市场掠走45%的票房。赵葆华认为,中国流失的不仅仅是票房,更严重的是好莱坞电影的强势文化进入。面对这个情况,本土电影市场应该对好莱坞电影展开绝地反击,试试文化竞争与文化保护以刻不容缓。赵葆华认为,保卫文化安全的根本办法不是实施文化上的闭关锁国,而是参与竞争,让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在对话教会中形成强势。

  赵葆华表示,国家“十一五”发展规划已经把文化产业作为调整经济结构的重要举措,已经推出的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战略方针是国家战略。同时,中国电影已经进入黄金机遇期和快速发展期,因此现在中国电影面临的不是要不要走出海外的问题,而是中国电影必须要走出海外,怎样走出海外的问题。中国电影既是中国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积极主动参与国际文化产业竞争与互动、对华与共荣已是不可回避的时代课题。

  赵葆华认为,中国电影未能规模化输出海外、占领外海市场的另一个原因时中国电影在世界电影格局中还未形成强势,在产业状态上还难以在海外与“他者”对抗和竞争。此外,在艺术表达上,中国电影也与世界优秀电影存在差距。

  赵葆华认为中国电影走向海外应有明确的发展战略,应该坚守中国电影的文化身份,不要在与“他者”对话中,特别是与好莱坞文化对抗比拼中迷失自己,而要张扬民族精神、民族气派和时代风情。他说:“就电影文化而言,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坚守中国电影的文化身份,就是坚守中国电影的文化立场、文化方向、文化精神、文化理想和文化传统。”

  赵葆华最后表示,中国故事讲给世界听的前提是要有文化尊严感,既不讨好外国电影市场,也不巴结外国电影节。

  台湾编剧梅衍康:好故事要首先让自己感动

  台湾编剧梅衍康表示,他非常喜欢编剧这个行业,他有话要通过电影来表达。

  对于“怎么讲好中国故事”,梅衍康有自己的疑惑:“中国人写的故事就叫中国故事吗?还是中国的故事就叫中国故事,还是说写给外国人看的中国事就是中国故事,这很难去理解。”他认为,编剧写出一个好故事不是为了文化输出,好的故事自然会引发共鸣,电影里厚积薄发自然而然流露出来的价值观不需要输出,也不需要我们刻意去强调,这样的故事就是漂亮的故事。梅衍康表示,好故事要首先感动自己,让自己觉得这是一个漂亮的故事,不需要去迎合任何人。

  《夺命金》编剧:很多成功电影来自文学作品

  黄劲辉表示,很多成功的电影都来自文学,因此文学与电影的关系非常重要,一方面可以在内容上反映一个城市一个地方的特色,另一方面这个城市的表达方法是一种文化思考的特殊方法。

  在做电影前,黄劲辉从事文学工作,《夺命金》是杜琪峰希望他可以用一些文学的方法,把不同类型的故事放在一个故事里面,因而创作出来的。最近,黄劲辉在尝试“文学家纪录片”,思考能否透过电影把香港的文学或者文化特质表现出来。

  《诸葛密码》编剧:好莱坞从未讲过中国故事

  闫刚表示,对他来说,弄清楚谁需要是很重要的。当他出去吃饭看到餐馆的服务员一边工作一边看电视上他的作品时,他感觉心里很踏实,因为他知道他的作品讲给谁听。

  闫刚认为,好莱坞从来没有讲过中国故事,无论是《花木兰》还是《功夫熊猫》,讲的都是含有中国元素的美国故事,而非中国故事。好莱坞数百年如一日的强调他们的价值观,强调美国梦并传播给世界大众,这个从未改变。

  闫刚表示,他不愿意陷入输出什么样价值观的问题的争论,因为我们的价值观早已成型:小时候父母教育我们不要撒谎,不要恃强凌弱等等,这都是价值观,这些是编剧创作作品的基础。另外,闫刚认为如果编剧练好自己的技术,把故事讲好,那么即使讲的是一个简单的故事,这就是一个好故事了。

  《锦衣卫》编剧:中国动画电影前景乐观

  在谈到动画电影的时候,邝文伟表示,就他所了解的信息显示,明年包括万达、光线、博纳、乐视在内的多家公司都准备上线动画电影,因此他认为中国动画电影的前景十分乐观。

  邝文伟表示,自从他入行以来经常听到“中国电影冲击好莱坞”这种话,但他结合自己的经历表示,现在很多外国公司、外国投资方都要来中国投资电影和拍摄电影。但他表示,现在的问题是外国人不了解中国市场,他们提供的电影剧本虽然包装不一样,题材类型不一样,但故事都是一个外国人来华练武,或者一个外国人来到中国后与一个中国女孩产生爱情的故事。邝文伟表示,这类题材基本上很难卖座,因为这些观点都是按照美国人的观点来的,而非中国人的观点,因此这类合拍片的票房很不理想,而那些票房较好的,例如《卧虎藏龙》和《一代宗师》等,其实都是中国的故事。

  邝文伟表示,电影产品是文化产品,中国五千年的文化自然可以吸引外国人的目光,但中国输出的电影负面内容太多,这点他不赞成。他希望中国电影在兼顾娱乐性的同时,能够给外国观众带来“中国人了不起”的感觉,能传递真善美。反观美国电影,每部卖座的电影都在兼顾娱乐性的同时,传递本国文化。邝文伟解释称,所谓娱乐性,就是让人哭,让人笑,让人感动的内容,这是电影创作的时候需要把握的内容。电影是要卖钱的,如果没有了市场,观众也就失去了电影。而中国电影起步很晚,因此要慢慢来,不能要求一个刚起步的市场就立刻成熟。

  邝文伟最后表示,希望年轻编剧不要为电视写剧本,要为整个电影产业写剧本,因此编剧要了解市场,要多看看世界在做什么。

  《家有儿女》编剧:好电影要能输出代表本国的价值观

  费明认为,伊朗电影《一次别离》很好的输出了能够代表自己国家的价值观,即“在真主面前,不管贫还是富我们都要诚实”;《入殓师》这部电影则传递了“死亡是值得尊敬的”的价值观,这也是这两部电影获得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的原因。费明认为中国缺少这种能代表本国价值观的电影,因此无法获得奥斯卡最佳外语片。

  费明表示,上世纪40年代,费穆导演的电影《小城之春》就输出了“发乎情 止乎礼”的价值观,这是我们中国特有的价值观,而且表达的非常的清晰含蓄。这部电影后来在国际上很有影响,并经过了历史的考验。

  《铜雀台》编剧汪海林:中国电影人需要有文化自信

  汪海林表示,作为编剧,作为讲故事的人,首先要讲好自己的故事,这是他在不同场合反复强调的一点。他认为编剧的主体意识是慢慢形成的,从最开始挣钱得奖,到后来的有话要通过剧本来讲述,从而选择了编剧这个职业。元杂剧因为有伟大的剧作家,虽然现在看不到它当年的演出盛况,但它的文字穿越时空,让我们现在还能够想象当年的辉煌。汪海林认为,这就是剧作家的荣耀。

  BBC有部影片叫做《动荡与崛起》,完全用西方的视角、西方的叙述方法来描写中国,刻意回避了英国对中国发动的两次鸦片战争等问题。汪海林认为,这就是西方的话语权和话语方式。那么讲中国的故事给世界听,讲中国的民族故事,讲中国对世界的看法的时候,不能被别人的口径限制我们的表达。现在,很多人理解的“全球化”其实是“美国化”,但汪海林认为,全球不等于美国,第三世界是全球更大的世界。

  在谈到李小龙时,汪海林表示,李小龙代表香港电影的高峰,是这些年在美国取得好成绩的话语电影,无论是《卧虎藏龙》还是《英雄》都是沾李小龙的光,因为功夫的概念是由他推向世界的。汪海林认为李小龙是华语电影的骄傲,他功夫精湛,表演出众,但他最重要的是树立了自强不屈的中国人的形象,他改变了中国人在西方主流文化中的落后、愚昧、猥琐的形象,树立了正面的,健康的,自信的,充满斗争意识的,强者的姿态。李小龙他得到了全世界的尊重不是偶然,全世界被压迫被欺负的人占大多数,所以大家喜欢李小龙。汪海林希望大家都向李小龙学习,也要向李小龙电影中的中国人学习。

  汪海林曾与邹静之谈论电影《梅兰芳》。这部电影的高潮在于梅兰芳究竟去不去美国,他去了美国会不会受到欢迎。汪海林认为这就是现在我国一些艺术家的心态——“我能不能够得到美国人的承认”。邹静之说,他为梅兰芳编的台词是这样的:“爷,您去纽约表演一下,让美国人都知道您。”梅兰芳说:“哟!美国人居然不知道我吗?他们应该上北京来看我!”汪海林认为这就是文化的自信。

  《生死抉择》编剧:讲中国故事给世界听需要世界眼光

  《生死抉择》的编剧贺子壮发言表示,他希望中国电影可以学习先进的价值观和艺术手法,尽可能的让全世界的人都能听到听懂中国故事。

  贺子壮表示,把中国故事讲给世界听是中国电影这几十年一直想走的道路,而这条路有两个路线可走:一是拍摄艺术片,拍摄这些反映中国特殊的,往往比较迎合外国人对中国印象的作品,贺子壮认为这些作品加深了国外观众对于中国的某种不切实际的观感;另一条路线就是我国的软实力输出路线。近年来有关当局经常组团把中国的影片带到国外,在国外举办中国电影周、中国电影展等。贺子壮认为,这些电影展并未将我国的价值观和软实力输出出去,而且实际上效果不佳。

  近年来中国的电影市场表现较好,随着我国经济高速发展,我国的人口红利爆发,而现在正好就是我国电影市场收获人口红利的阶段。比较可喜的是,从今年开始,国产电影的票房收入已经超过进口电影,这似乎传达了一个信号,即中国电影不用着急走出去,中国电影能够服务好本国观众就够了。但贺子壮认为,这其中还有值得探讨的地方,就是所谓的中国电影走出去并不是要让我国的电影能在国外什么地方挣到多少钱,而是要让世界都看得懂中国电影,能认识中国电影。

  贺子壮最后表示,讲中国故事给世界听需要世界眼光,虽然电影能否推向国际市场并不是编剧们能决定的,也不是电影本身能该决定的,但电影人需要有世界眼光。很多电影在国内票房很好,出国后却遭遇滑铁卢,这是中国电影人的眼光没有同其他国家在价值观的认同方面相融合的表现。他希望中国电影可以学习先进的价值观和艺术手法,尽可能的让全世界的人都能听到听懂中国故事。

  《长江七号》编剧:重票房不顾创新令中国电影被印韩赶超

  林逢表示,纵观现在外国电影的趋势,不难发现好莱坞电影的大部分都是旧作的续集、前传或者翻拍电影,题材匮乏,构图时一般都很公式化,很多电影都只能靠华丽的电影特效来取悦观众。相反,在很多电影产业新兴国家,例如印度和韩国,最近几年都能拍出很多题材丰富、故事吸引人的优秀影片,林逢认为这值得我国借鉴。

  现在,中国已经成为全球第二大电影市场,很多外国的电影都能在国内大卖,但中国电影能够打进国际市场的却不多,林逢认为这其中牵涉到题材的问题。现在国内的电影存在一种趋势,即某种类型的影片大卖,其他的电影人就一窝蜂的去拍摄这种类型的影片,最后导致市场泛滥;等观众看腻了,转而去看另一类型的电影后,大家又一窝蜂的去拍摄这一类电影。林逢称,这种只偏重票房利润而不顾创新的心态已经形成风气,而就是这种风气让中国电影被印度和韩国的电影迎头赶上。

  林逢深信,中国的电影创作人不必外国的差,中华文明当中也不乏很有中国特色的人物和故事可以作为电影的题材,例如《聊斋》、《封神榜》等,但这类题材的电影不一定能够通过国内的电影审查,他认为比较可惜。他说:“我们中国的东西如果我们不去拍的话,很可能韩国人就拿去拍了,连谢谢都没有一句,而且拍完之后就会把这些中国故事说成是他们的。”林逢认为,中国人都不希望这种情况发生。

  林逢希望有关当局可以放开更大的创作空间给中国的电影创作人,让他们可以好好地与外国对手放手一搏,以挽回劣势。

(责任编辑:刘晨)
编辑推荐
==>> [周排行]第八届北京文博会开幕 王健林1.72亿拍下名画 ==>> 王长田:城市成为电影拍摄地的四要素 ==>> 两岸三地电影编剧:"讲好中国故事"(上)
投稿:wenhua@ce.cn

欢迎邮箱投稿! 亦可直接 联系我们

如何订阅?

添加朋友→查找微信公众账号:中经网文化产业研究中心

添加朋友→搜号码:cewenhu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