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墙与城市血脉融为一体 邂逅唐宋梦回登州

2023-12-07 11:27 来源:大众日报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李冬阳)

城墙与城市血脉融为一体 邂逅唐宋梦回登州

2023年12月07日 11:27    来源:大众日报   

  原标题:六百多年的兴衰荣辱,古城墙守护着这座城。城墙与城市血脉融为一体,塑造了蓬莱人热情豪爽、急公好义、精忠爱国的性格——邂逅唐宋梦回登州

  “城,以盛民也。从土,从成,成亦声。”——《说文解字·土部》。

  “城”字的左侧为“土”,代表土筑的城墙,右侧为“成”,代表兵器。有了围护都邑的城墙,有了防御外敌的武器装备,才有了城市。可见城墙对一座城市的重要意义。

  眼下,烟台市蓬莱区新城市建设如火如荼,在城市更新过程中,三处明代古城墙夯土遗址重新进入人们的视野,让尘封已久的往事再次浮现眼前……

  重见天日

  沿画河向南而行,穿过上水门幽深、清凉的门洞,一片刚刚完成拆迁的工地映入眼帘。

  坐落于一片废墟之上的,便是三段古城墙夯土遗址。其南北残长约155米,外砌砖石大部分已不在,仅存内部的黄泥夯土。高度也与史书所载“高三丈五尺”相去甚远。

  透过残存的砖石、夯土,透过史书中的文字,透过老人们依稀的记忆,我们试着还原古登州的繁华与沧桑——

  蓬莱始建于西汉。据《通典》,汉元光二年(前133年)汉武帝东巡至此,寻仙山不遇,“因筑城以为名”。唐神龙三年(707年),登州治所迁此,始为登州城。明洪武九年(1376年),升州为府,并设立登州卫,城池也开始扩大。

  据清顺治《登州府志》记载,明登州府城呈不规则的正方形,城墙高三丈五尺,厚二丈。外墙由砖石砌成,内墙由泥土填塞。建有东西南北四座城门、三座水门,及府署、县署、钟楼、鼓楼、牌坊等。四座城门,东称春生门,南称朝天门,西称迎恩门,北称镇海门。四座城门楼仿照当年的京城按楼、台、殿、阁四种形式建造,东为阁式,南为楼式,西为台式,北为殿式。城门楼皆为三重檐,俗称“三滴水”。

  “从上水门向南150米,再向东走,大约在今天立交桥的位置,就是当年的朝天门。”万寿社区党支部原书记赵传诗告诉记者,城墙顶部平坦如大道,小时候他跟小伙伴能从上水门一路跑到朝天门。.

  “京城的城楼才能用三重檐,为什么登州也可以。因为隋炀帝的叔叔靠山王杨林曾在此镇守,所以才享受这种规格。”《说唐全传》里的故事,在村中口口相传,人们耳熟能详。然而,这只是传说而已。唐朝的登州治所并不在蓬莱,隋朝的时候连“登州”的名字都还没有,所以传说并不可信。

  海防重镇

  “蓬莱的兴起、繁荣,都与海防有着密切的关联。独特的地理位置,使蓬莱在历史上一直是北方的海防重镇。”蓬莱区登州博物馆馆长张爱敏,一直关注登州府城墙遗址。古城墙夯土显露出来后,她多次到实地考察,翻阅资料,请教专家,为下一步的开发保护积极建言献策。

  蓬莱地处胶东半岛最北端,扼黄、渤二海之咽喉。宋庆历二年(1042年),郡守郭志高于今天小海的位置建刀鱼寨。后来,登州的海防地位日益突出,逐渐成为一个军事要塞。

  宋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因“乌台诗案”入狱,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元丰八年(1085年),对朝局心灰意冷的苏轼接到了朝廷的委任诏书:复朝奉郎,起知登州军州事。“注意这里有个细节,谓之‘知军州事’。苏轼的任命书中,‘军’是在‘州’之前的(军事政务一肩挑)。”张爱敏告诉记者,这个细节,足以看出登州重要的海防属性。

  虽然只做了五日登州知州,幸运的苏轼见到了海市,写出了“东方云海空复空,群仙出没空明中”的千古名句。他还上书朝廷《乞罢登莱榷盐状》和《登州召还议水军状》。一是请求朝廷停止登州“榷盐”制度,为民请命。一是上书朝廷加强海防建设,提出“不得抽差平海兵士”的建议。此后登州历任州府都十分重视海防建设。

  “元末明初,山东沿海就开始有倭寇袭扰,沿海居民苦不堪言。登州升州为府,最主要的考虑就是海防。”张爱敏告诉记者。

  洪武年间的登州卫指挥谢观与指挥佥事戚斌以及永乐年间的指挥王宏,对城池相继进行了修筑,形成了后来登州府城墙的规模。当时登州的管辖范围,面积大体相当于半个山东半岛。当时的登州府城,是登州府治、蓬莱县治和登州卫的所在地,集登州地区的政治、经济和军事中心于一身。

  值得一提的是,戚斌即戚继光的五世祖。戚斌上任后,家也就迁到登州,从此定居下来。

  至明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16岁的戚继光因父亡承袭了登州指挥佥事的职衔,终成一代战神,立下了抗倭戍边的丰功伟业。可以想见,这水门之上,这残存的夯土之上,戚家人和将士们曾留下了数不清的足迹。上水门向北400米,画河的西岸,即戚继光故里,戚氏牌坊、表功祠等仍在诉说着几百年前的故事。

  此后,登州府城墙历经数次翻修加固。明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增设敌台28座;崇祯年间,城墙增高三尺五寸;清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知县安奎文对城墙进行了重修……

  六百多年的兴衰荣辱,古城墙守护着这座城。城墙与城市血脉融为一体,塑造了蓬莱人热情豪爽、急公好义、精忠爱国的性格。

  古城复兴

  古城墙并不是一天拆除掉的,没有人记得它消失的具体节点。

  赵传诗只记得,1965年拍电影《三进山城》的时候,朝天门还在。大约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开始,城里的老百姓不断地取土、取石料。二三十年间,古城墙填平了护城河,飞入寻常百姓家,变成了一块块土坯,变成了民房的基石,终于成了今天的面貌。

  因为人口增长,村里的宅基地越来越紧张,上水门东的城墙被40多户民房包围。上水门西侧的城墙也被武霖社区的民房占用,而上水门能够幸免,实属万幸。

  画河原称黑水河,后因画桥而改名为画河。画河两岸,绿柳拂堤,风景如画。画河从上水门入城,北行一公里,又向西经下水门出城,再向北绕城而东,成为登州府的护城河。上水门为三孔式,面阔22米,进深14米,残高9米。门洞南北两侧都建有三角形分水石。

  “你看这里,当年用锤子砸,用镐头撬,也根本砸不动。”沿着村民手指的方向,记者看到南侧分水石上方的石块明显与墙体不同。城墙上砖石咬合非常紧密,取石难度很大,百姓最终放弃。

  邂逅唐宋,梦回登州。登州古城是蓬莱人民的根脉所在,蓬莱区计划以蓬莱阁为龙头、十里画河为轴线、古建筑群为纽带,复兴蓬莱历史城区,再现“日出千杆旗,日落万盏灯”的古登州风貌。

  城之所以为城,就是因为有城墙。虽然登州府城墙大部分已毁,但从航拍影像图上看,古城遗址的轮廓仍依稀可见。专家认为,登州古城全面复建的意义并不大,但基于古城墙轮廓建设环城墙绿带,既可再现古城空间格局,提升古城整体风貌,又可以大幅增加绿地和公共活动空间,串联文旅资源,为市民和游客创建一条蓬莱独有的、可触摸、可参与、更真实的城市历史遗址体验廊道。

  按照规划,沿登州府城墙的大体轮廓将依次串联起上水门·城墙遗址公园、朝天门公园、魁星楼·小水门公园、城墙根酒吧街、镇海门、下水门公园等,分阶段实施。而城墙轮廓之内,画河穿城而过,鼓楼、戚继光故里、万寿历史街区、西关历史街区点缀其间。

  登州古城的复兴,不是单纯的拆与建,它与文旅深度融合,大大拓展了蓬莱旅游的时空格局;民生改善也是它的题中之义,公园、绿地的逐步建设,为市民提供了更多休闲去处。

  登上振扬门的顶楼,向南远眺,一个全面“复兴”的登州古城,已经呼之欲出。

  (来源:2023-11-19《大众日报》07版  本报记者 董卿 从春龙  本报通讯员 高林 黄原 )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进入文化产业频道>>>>>

(责任编辑:李冬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