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建造专业课程建设与实践探索
——以“装配式结构课程设计”课程为例
西华大学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 邹宇
近年来,我国建筑业以蓬勃之势持续快速发展,综合实力显著跃升,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但随着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建筑业发展面临诸多挑战:一是行业整体信息化水平、工业化程度、研发创新能力仍待提升;二是劳动密集型特征显著,存在劳动强度高、资源消耗大、作业环境复杂、环境污染与安全风险突出等问题,叠加劳动者老龄化加剧,行业就业吸引力不足;三是与信息技术、先进制造、节能环保等领域的深度融合尚未充分实现,智能装备应用规模与技术能级有待突破。
装配式结构凭借节约资源、施工周期短、机械化程度高等优势,已成为我国建筑行业结构调整与转型升级的必然路径。当前,国内装配式建筑产业尚处起步阶段,装配式建筑设计、管理、生产技术、装配技能及科研创新等领域的专业人才稀缺,极大制约了建筑行业现代化转型的进程。因此,培养适应行业需求、熟悉“立项—设计—生产—装配”全流程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迫在眉睫。在此背景下,开展装配式结构课程设计的教学探索与实践具有现实意义。
西华大学在土木工程专业下设立“智慧工程与建造”方向,将“装配式结构课程设计”列为核心实践课程,旨在通过课程改革培养适应产业升级的复合型人才。
装配式结构课程设计为土木工程专业(智慧工程与建造方向)的实践环节,要求学生在掌握建筑结构体系基本原理的基础上,通过系统查阅现行规范、技术指南、标准图集及工程手册,结合结构受力特性分析,运用装配式结构“化整为零—化零为整”的模块化设计方法,完成特定装配式结构的设计与施工方案编制。通过实践教学,培养学生基于工程规范的结构分析与设计能力、对国家及建筑行业政策的理解与应用能力、专业理论知识与工程实践的系统化融合能力,以及初步解决装配式建筑领域实际工程问题的综合能力。
课堂教学以装配式结构设计的核心理论与工程实践为主线,聚焦“基础理论—规范应用—实践创新”三位一体的教学目标,遵循“夯实基础、把握主线、强化实践”的原则,着力培养学生的工程思维与创新能力。
课程设计采用“全流程引导—阶段性突破—成果导向”的教学模式,以集中动员为起点,通过“理论讲解—自主设计—精准指导—成果输出”的闭环流程,强化学生对装配式结构设计全周期的实践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