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20日,Y121次“中原铁道·大河之南号”特色旅游列车从郑州站鸣笛启程,标志着中原铁路文旅版图正式向西南延伸。这列身披“黄河金带”涂装的“移动文化驿站”,以“昼游夜行+错峰游览”的创新模式,串联起中原文化与云贵风光,为银发族与文化爱好者开辟了一条安全、舒适、沉浸的“慢旅行”新通道。
列车以“行走河南·读懂中国”为设计内核,将黄河文化、殷商文明、禅宗文化等元素融入每一处细节。软卧包厢内,仰韶彩陶纹样化作床头装饰,龙门飞天的飘逸线条勾勒出车窗轮廓;餐车中,道口烧鸡的香气与豫剧《穆桂英挂帅》的唱腔交织,让旅客在味觉与听觉中完成时空穿越。七号车厢的“文旅会客厅”更成为社交新地标,清晨的信阳毛尖茶会、午后的河南麻将对局、夜晚的移动KTV狂欢,让“上车睡觉、下车拍照”的传统旅游模式彻底颠覆。
针对老年旅客需求,列车进行了一场“静音革命”:双层全景车窗增强采光,无门槛通道与荧光扶手确保夜间行走安全;独立卫生间采用干湿分离布局,配备恒温马桶与SOS紧急呼叫装置;床铺高度经人体工程学测算,床头集成灯光调节与紧急呼叫按钮。更令人称道的是,列车管家任静团队为每位旅客建立健康档案,提供低盐少油的定制餐食,并安排随车医护人员全程值守。正如68岁的王阿姨所言:“车上的防滑地毯、防撞扶手、紧急呼叫按钮,都是我们老年人的‘定心丸’。”
此次行程以“昼游夜行”重构时间逻辑:白天,旅客在凯里苗寨体验蜡染非遗、在石林景区与撒尼姑娘对歌、在玉龙雪山脚下拍摄日照金山;夜晚,列车化身“移动酒店”,让旅客在睡梦中跨越千山万水。特别设计的“错峰游览”策略,让旅客得以避开人潮,在黄果树瀑布前独享“飞流直下三千尺”的震撼,在坝陵河大桥上感受“天堑变通途”的壮阔。而列车上的“车厢微课堂”,更让旅客在书法创作、摄影分享中,将旅途感悟升华为艺术表达。
“中原铁道·大河之南号”的跨省首航,不仅是交通方式的革新,更是文旅产业价值链的重构。通过“铁路+文旅”模式,列车将分散的景点资源串联成线,将“过路客”转化为“过夜客”。以黄果树瀑布为例,传统跟团游仅停留2小时,而该线路安排了“晨观瀑布、午探天星桥、夜赏民俗表演”的深度体验,让旅客真正读懂“中华第一瀑”的内涵。据测算,该线路预计将为沿线景区带来30%以上的客流增量,为乡村振兴注入新活力。
面对中国老龄化社会的加速到来,列车精准捕捉银发族“慢旅游、深体验”的需求。10199元起的“一价全包”套餐,涵盖交通、住宿、餐饮、门票等全链条服务,让老年旅客无需为行程琐事操心。而列车上的非遗文化展示区、书法创作沙龙、摄影教学课堂,更让银发族在旅途中实现“老有所学、老有所乐”。数据显示,首趟跨省专列中,60岁以上旅客占比超40%,他们用行动证明:银发族不仅是文旅消费的主力军,更是文化传承的践行者。
随着“西南风光游”“南北疆环线游”等特色线路的陆续推出,“中原铁道·大河之南号”正从“一列火车”升级为“文旅平台”。国铁集团郑州局旅游集团相关负责人透露,未来将联合沿线文旅部门,推出“铁路+酒店+景区”联票优惠,打造“车票即门票”的便捷体验。同时,列车还将引入AR导览、智能讲解等数字技术,让文化体验更加生动鲜活。
从黄河之滨到云贵高原,“中原铁道·大河之南号”以铁路为纽带,将中原文化的厚重与云贵风光的灵秀编织成一幅流动的画卷。这列承载着文化使命与民生温度的列车,不仅为旅客带来了“诗与远方”的双重享受,更为文旅融合发展提供了“铁路方案”。当车轮滚滚向前,它所驶向的,不仅是地理意义上的远方,更是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星辰大海。(朱贺)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进入文化产业频道>>>>>
(责任编辑:
李冬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