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和县杏岭村北山坡上 探访名臣杨士奇之墓(图)_中国经济网——国家经济门户
中国经济网 > 文化 > 文化要闻 > 正文
 

泰和县杏岭村北山坡上 探访名臣杨士奇之墓(图)

2008年08月31日 15:21   来源:大江网-江南都市报   刘国伟

    度过多事之秋

    在杨士奇墓右侧竖着一块两米高的墓碑,记录着他由一介寒士升迁至当朝宰相的一生。

    永乐二年(1404),机遇再次光顾了杨士奇,朱棣选拔他为辅助皇太子的官僚,于是他和后来的皇帝朱高炽结下了难得的师友之缘。不久,杨士奇晋升为左中允(正六品官)。永乐五年再次升任左谕德(从五品官),辅助左春坊大学士承担太子的文件往还及学习的有关事务,同时兼任翰林院侍讲,承担为皇帝讲读经史的任务。朱棣由于对《周易》情有独钟,所以对杨士奇格外尊崇。

    肖馆长认为,杨士奇步步高升与他做官灵活是分不开的,这一点他和大明另一才子解缙有所不同。

    从《明史》记载的这件事情可以看出。朱棣即位之初,长子朱高炽、次子朱高煦、三子朱高燧皆有意争夺皇太子之位,后来几经周折,才确定长子为皇太子。朱棣却偏偏对其颇有微词,宠爱悍勇好斗的朱高煦,这样朱高煦和朱高燧公开表示不满。在这场争斗中,杨士奇自然无法置身事外,但他采取了灵活的策略。

    永乐九年朱棣北征回师,由于次子的谗言,有意找寻皇太子的过失,向杨士奇询问朱高炽的情况。杨士奇并不执意为皇太子辩解,只是说太子仁孝,凡有事宗庙,祭物、祭器皆亲阅,同时还总结说:“殿下天资高,即有过必知,知必改,存心爱人,决不负陛下托。”无意中表彰了朱高炽宽厚仁爱的个性。

    结果在卷入争夺太子位的大臣中,杨士奇处境较好,虽被牵连下狱,但很快被释放,而不像解缙因为此事送了自己的性命,从而顺利地度过了自己从政生涯的多事之秋。

    极力辅佐帝王

    “后世对杨士奇评价较高之处在于,他极力辅佐帝王成为开明有为的君主,这一点十分难得。”肖馆长说。杨士奇与仁宗皇帝关系极为融洽。杨士奇也利用得天独厚的条件,极力辅佐帝王。

    明仁宗朱高炽任监国时,御史舒仲成曾得罪过他,他即位后便想将其治罪。杨士奇认为这样做,将使言官不敢说话,朱高炽于是打消了自己的念头。大理卿虞谦、大理少卿弋谦也因上疏言事得罪朱高炽,由于杨士奇的调解才没有获罪。言路因此得以畅通,下情得以上达。朱高炽即位后,许多文武大臣歌舞升平,杨士奇却反其道而行之,让他居安思危,看到“流徙尚未归、疮痍尚未复、民尚艰食”的社会现实。朱高炽甚为感激,特地创制了“杨贞一印”赏赐给他。

    他为减轻百姓负担敢于直言,不怕忤逆帝意而招致报复。明仁宗朱高炽下诏向各地“征枣八十万斤”,圣旨已下,但杨士奇据理力争还要皇帝更改,明仁宗同意减少一半。明仁宗的儿子明宣宗是个听得进忠告的英主,很喜欢杨士奇不怕忤逆、敢于直言的性格,曾微服夜行,到杨士奇住宅听他治理国家的意见,和他商议救灾之策,于是就下圣旨,减免租税,减少官田数额,审理滞留的冤案,淘汰皇家工程的徭役,全国百姓一片欢腾。宣德朝是明朝最好的时期,史书称为“仁宣之治”,政治清明而宽容,没有清“康乾盛世”的文字狱与人人自危的恐怖,这与杨士奇的同心辅佐有密切关系。

    举贤50余人

    杨士奇还特别注意人才的选拔和政治的清明。

    他向朱瞻基积极建议,纠察贪官污吏,举荐具备文才武略的人才,即使属于刑家子孙也不例外,并且规定凡三品以上及二司官都要积极为朝廷推荐人才,以便巩固朝廷的根基。前后经杨士奇举荐当官的有50余人,个个政绩显著,官声极佳,确有识人之明。

    泰和县博物馆肖馆长认为,这般慧眼识人在历史上也不多见,杨士奇举荐人才比较有名的几个例子就包括:周忱,经他推荐任江南巡抚,总督江南税粮,后连任三届江苏巡抚,是明代著名的理财名臣;陈遁(1385-1462)也是江西泰和人,天资聪明,17岁时在县学就读被赏识,杨士奇认定他以后大有作为,1415年,陈遁参加礼部会试,考中了状元,在翰林院任编修得到杨士奇的指点,练就旁征博引的好本领。明正统九年,杨士奇去世,陈遁果然成为内阁首辅。在“土木堡之变”后,陈遁担当重任,出谋划策,调和将相,支持于谦抗战,使国家转危为安。

    另一个最有名的就是于谦,他也是杨士奇极为赏识并加以重用的青年才俊。于谦不是江西人,而是浙江杭州人,26岁时在明宣德帝征讨汉王朱高煦叛乱中露出头角,杨士奇就举荐他出任河南、山西巡抚,时间长达19年,后来成为国家栋梁,杰出的民族英雄;况钟是江西靖安人,没有举人、进士功名,只是一个县衙小吏,在杨士奇的推荐下出任苏州知府,成为有名的清官与能臣;顾佐在杨士奇的举荐下任都察院都御史,不负重托,对各级官员进行严格考核,经宣宗批准,罢免了御史中32名行为不端和不堪胜任职务的人,推举了40几位清正廉洁而有作为的人担任御史,使得朝纲肃然,是有名的“铁面御史”。

    晚年被迫辞官

    杨士奇一生当中最失败的事情,出现在他的晚年。肖馆长说。

    杨士奇在北京任内阁首辅十余年,提拔官员数以百计,没有提拔自己的儿子杨稷,也没有给他在京城谋个肥差。杨士奇深知,他儿子不是读书的才,也不是当官的料,就让他在家乡江西当农民,还开了几家榨油坊,生活小康有余。然而,杨稷在当地受官员的追捧和奉承,慢慢变得骄奢淫逸,横行霸道,犯下了几宗人命案。有人就将杨稷在乡里横行不法的实情告诉杨士奇。杨士奇听后大吃一惊,不相信儿子会犯下如此大罪,杨士奇以扫墓之名回乡试探,杨稷知道父亲回乡,作了精心布置,结果杨士奇每到一个驿站,杨稷在百里之外就迎接,衣着朴素,很明事理,杨士奇看到的都是杨稷贤明的事,听到的都是友爱乡亲的话。到了杨稷家里,见是一片萧条,没有奢华陈设。父子相见,杨稷说他遵纪守法,地方官吏横行不法,他去阻挠反而遭到诬陷。有人忌恨父亲功名太盛,权势太大,就借故诽谤杨稷。

    杨士奇从此后就不信其子会有恶行,再也听不到有关他儿子的真实情况了。此后,受害者接连上奏,而朝中对手王振又把攻击矛头直指杨士奇,上奏皇帝,要求绳之以法,朝廷确认他儿子在乡里打死多人,就将杨稷逮捕到京,关入大牢。杨士奇深感责任重大,请求皇帝准许自己辞职,这时杨士奇已经77岁,身患重病,如同风烛残年,知道儿子作恶多端的真相后,忧心如焚,积郁成疾。翌年,撒手人寰。

    后世对此事有多种说法,有人认为杨士奇对儿子从溺爱转为纵容,成为一个糊涂父亲,成为罪恶的保护伞。但泰和县博物馆肖馆长认为,从杨士奇的家教记载来看,对待后辈要求极严,最大可能是杨士奇在朝为官其子却在老家,路途遥远难以管教,难免被儿子蒙蔽,也使得这件事情成为他一生中最失败之事。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数据载入中...
 
  编辑推荐
白乐天"催命"关盼盼
世界十大"最性感"建筑
梦露游玩旧照首度公开
希特勒战时休闲生活照
 
圆明园首次展回归文物
中国最大王妃墓将开放
·"和氏璧"并非翡翠雕琢
·刘家庄改写济南建城史
·济南出土千年"唐三彩"
·宋代广州八大"卫星城"
·豪华墓演绎英雄爱美人
·菏泽一工地惊现古沉船
 
玄烨亲手雕刻的"陪都"
"帝师"翁同龢嗜食鲥鱼
·再生缘作者出生地失火
·上海滩"游民王国"覆灭
·陈纳德军服亮相抗战展
·梁实秋夫人游园照曝光
·郁达夫"毁家诗纪"背后
·新闻出版界泰斗邹韬奋
 
 
翰墨场中参透世情冷暖
"沧海""巫山"都"无行"
·冰心是我的一盏"明灯"
·希拉里梳起30年前发型
·"南城土著"怀念老花市
·1655年就有"牛仔布"了
·台湾民众中秋烤肉起源
·砂锅居幌子"过午不候"
 
  视频专区
 
  博客地带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