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蹈更是文字表述的强项。汉魏时盛行的所谓踏鼓舞,其舞姿不知倾倒了多少文人墨客,但史书中所有关于此舞蹈的描述,也没有武氏祠的一幅汉画像石给人的印象深刻;原来这种舞蹈,是舞者配合音乐节拍,在鼓上旋转雀跃,分别以身体的各个部位在鼓上击打,简单的几根线条,便刻画出了生动的舞姿。
历史故事类画像:有古代帝王圣贤,如三皇五帝和夏禹、夏桀、文王及十子,孔子见老子与孔门弟子等;有忠臣义士,如二桃杀三士,蔺相如完璧归赵,荆轲刺秦王,豫让杀身,聂政涂炭等;有孝子列女,如老莱子娱亲、丁兰刻木、邢渠哺父、梁高行,楚昭贞姜,京师节女等。这些画像里面,非常突出那些维护封建统治秩序的忠孝思想和人身依附关系。众多的忠臣义士、孝子烈女画像都是宣扬为其主、其父、其夫尽忠守节或“杀身成仁”的;可以说,这些是奉行封建伦理道德“三纲五常”的形象标本,但也为我们今天研究当时的伦理道德提供了素材,这些熔趣味性和教育性于一炉的石刻画像,发人深思,感化性灵,有明显教育当代及世人的意义。
西壁画像的上古十个帝王,从伏羲至夏桀,有褒有贬,如其中的夏禹手持铁叉率众治水为民造福,而夏桀则手执兵器骑妇人而行,对比形像油然而出。东壁的始皇泗水捞鼎的画像,龙啮断其系,升鼎人抑扑惊跌,捞鼎不得,则象征其不行王道,祚命不长。这些祠堂中刻的历史人物故事和西汉鲁灵光殿壁画中的“伏羲鳞身,女娲蛇躯”“焕炳可观,黄帝唐虞,轩冕以庸,衣裳有殊,上及三后,淫妃乱生。忠臣孝子,烈士贞女。贤愚成败,靡不叙载,恶以诫世,善以示后”。其内容与意义都是一致的。《水经注?济水》引戴延之《西征记》说:“焦氏山北数里,有汉司录校尉鲁恭冢,……冢有石祠石庙,四壁皆青石隐起,自书契以来,忠臣、孝子、贞妇、孔子及弟子七十二人形象,像边皆刻石记之,文字分明”。
神话传说类画像:有被奉为人类始祖神的伏羲、女娲,有炼制长生不老药的西王母及东王公,有雷公、电母、风伯、雨师、北斗星君等天象神,有乘云车驾翼龙、飞鸟的神人,有驾鱼车、骑鱼的海神海灵,有肩生双翅或羽化自飞的仙人,有各种奇禽怪兽、祥瑞灵异等。这类画像内容具有浓厚的神秘色彩,包含了儒、道、阴阳五行等各种思想和神话传说,也含有古代人们对宇宙认识的朴素唯物思想。
有些神话,反映了人们当时对自然现象的想像,如武氏祠后石室一幅图,刻一雷公,由云彩作轮子,九个肩膀上生有翅膀的仙人用绳子拉着,车上立两面鼓,一个女装的雷神手拿槌不断击鼓,鼓声代表了隆隆的雷声……画像石把神仙和凡人,天上和人间、神话和现实,巧妙地结合起来,使其既有真实的美又有幻象的美;既有平常的景象,又有神奇的景象,把两种似乎矛盾的事物,协调地糅合为一体,组成了武氏祠多彩的画面。
在汉画像石上我们还可以看到文化的承续,比如现在我们过年贴对联和门牌,汉画像石墓门上也有类似的东西,再比如汉画像石上雷公、雨师形象,也是如今民间最常敬奉的“神”,但隔着一两千年的时光,中国文化又有几次大的转型,很多事物古今悬殊,所以对汉画像石的辨识是研究工作的基础。
武氏祠堂和石阙建筑一样,都是全部用石材垫砌而成,整个建筑结构非常简洁利落,这些石材是按照建筑物的各种用途预制好的构件,不仅每块石材的形制、大小要符合它所在建筑物上的部位和配置;而且,凿成石材后,还要在每块石面上雕刻既定的画像内容,花纹边饰以及其他特殊要求。一切制作就绪,最后作总体安装而成。这种建筑物本身,就是把建筑艺术、绘画、雕刻和装饰艺术有机地结合起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