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着“中国古建筑斗拱博物馆”之称的山西应县木塔,是现存世界上最高、最古老的全木制古佛塔,堪称建筑史上的杰作。1961年成为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近年来木塔险情严重,但由于大修方案一直未达成一致,木塔从“十五”期间的国家六大重点文物维修工程,又延至了“十一五”的规划方案中。17年来,木塔维修一直处在如何修、何时修等诸多争论与尴尬中。
维修之争:“三思”后何时能行?
高达67.31米、使用木料约1万立方米、7000多吨的重量——这个建于辽代的全木结构佛塔,经历950年的风风雨雨,二楼的柱子已明显倾斜,破裂变形的木头随处可见……
为保护木塔安全,从1989年起,我国就开始研究应县木塔的保护工作。1991年,国家文物局批准成立“山西省应县木塔维修工程领导组”,木塔大修工程正式启动。
这个领导组下设了办公室、专家组、安全保卫组等。专家组聘请了全国7位院士及其他30余位专家学者,对应县木塔进行了多次考察论证,主要提出了落架大修、抬升维修、现状加固等几种维修思路。但是,到目前为止,维修思路还未最后确定。
“17年来,国家花了1000多万元,大大小小开了不少修缮保护论证会,可遗憾的是,最后还是回到原点,不能确定拯救方案。”应县木塔文保所所长秦亮泰告诉记者。
再从地方政府来看,当地去年的财政收入仅有8000余万元,本应用于应县木塔文物保护的每年400多万元门票收入现在全部上缴财政,然后由当地财政返还一部分给应县木塔文物保管所,其主要用于人员工资开支、办公经费及旅游推介等。
“对待古代文物,尤其是像应县木塔价值这么高的文物,我们要非常慎重,不能随便动刀子,动之前要三思而行,允许争论,允许思考,要时间,要论证。千万不能随便动。”在一次论证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周福霖曾这样说。
在中国工程院院士傅熹年眼中,现在木塔就像一张破损严重亟需裱糊的旧字画一样,“谁也不敢轻易下水,谁知道下水后能不能拿出来?”
事实上,备受关注的故宫大修工程自2002年启动以来,也因其大修计划和工程中的种种问题受到各界的关注与议论。恢复“康乾盛世”景象还是成为古物陈列馆?北京古建筑研究所所长韩扬说:“一个文物凝结着百年历史,它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人文活动遗迹可能互相冲突,因此在修缮过程中需要有个取舍。”
无论方案最终如何,专家认为:“如果对木塔进行修缮,可能会坚持千年不倒;但如果不修,就没有可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