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中国民俗竟要出国? 民俗文物大量外流令人忧
 中国经济网 > 文化 > 06首页 > 首页右侧 > 视点聚焦 > 正文
 
研究中国民俗竟要出国? 民俗文物大量外流令人忧

打印本稿】 【进入论坛】 【Email推荐】 【关闭窗口 2006年05月17日 08:24
柴海亮 刘晓莉 朱峰

    民俗文物是一个民族民俗特征的再现,是研究人类学、民族学的“活化石”。保护民俗文物,便保存了对民族文化的记忆。记者最近从文化、海关等部门了解到,由于我国对民俗文物没有明确的界定,现行的法律法规对民俗文物出境也没有专门的限制性规定,从而造成我国大量民俗文物“合法出境”流失境外,尤其是许多独具特色的少数民族民俗文物为国外人士或机构大量收藏,对我国的文化安全构成危害。

 

    民俗文物大量外流 国外收藏超过国内

    据内蒙古自治区博物馆副馆长付宁介绍,他最近几年在出国参加相关活动时特别注意到,在不少国家的博物馆、美术馆和图书馆等机构出现了大量来自中国的民俗文物,比如日本茨城县博物馆收藏了许多来自我国内蒙古地区的“牛鼻栓”,数量之多、品种之全令人吃惊:有大牲口的、小牲口的,有铁制、木制、竹制等不同质地的,而此类民俗文物在内蒙古博物馆仅有一二件。法国巴黎一家私立博物馆收藏了100多件我国苗族服饰,其中仅极具文物价值的月亮山地区祭祀服“百鸟衣”就有10多套,超过贵州省国有文物收藏单位的收藏总量。

    近年来频繁出国的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塔拉也向记者表达了同样的忧虑:“有些民俗文物在国内已十分罕见,但在国外却被大量收藏,因此,国内学者要研究一些中国民俗要到国外去看实物资料,已绝非危言耸听了。”

    长期以来,我国的民俗文物包括一些传统民间工艺品、艺术品一直为国外人士或机构所青睐,尤其是许多独具特色的少数民族民俗文物。比如蒙古族妇女的传统头饰均用红珊瑚、绿松石、珍珠和金银制作而成,并且不同部落款型各异,堪称我国民俗文物中的瑰宝。据内蒙古博物馆民族部主任张彤介绍,日本人就特别喜欢收藏蒙古族的民俗文物,几乎无所不收,其中蒙古族妇女的传统头饰更是他们的首选。

    据呼和浩特海关监管处综合科科长白乙拉介绍,呼和浩特海关工作人员经常发现携带蒙古族民族用品出境的旅客,尤其以日本人居多,他们携带的民族用品种类很多,其中有不少是实用历史较长的蒙古族刀具、服饰、乐器等。

    民俗文物外流原因有三:资金少、贩子多、界定难

    记者经过调查了解到,导致我国民俗文物大量外流的主要原因有三:

    首先,由于受资金限制,国有收藏单位没有足够的财力征集和保护民俗文物,使大量民俗文物流失于民间,为民俗文物出境提供了条件。呼和浩特市博物馆馆长赵江滨告诉记者,呼和浩特市博物馆自1990年建馆以来一直没有稳定的文物专项征集费用来源,馆里陈列的文物许多年没变过,更何谈征集民俗文物。

来源: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