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网 > 文化 > 06首页 > 首页右侧 > 视点聚焦 > 正文
 
文化与经济的关联 守望历史不是制造"假古董"

打印本稿】 【进入论坛】 【Email推荐】 【关闭窗口 2006年04月26日 11:38
苏雁

 

    从拆迁中“抢”文化到主动“建”文化

    “‘文缘坊文物保护小区项目’是无锡文保的转折点。”当时负责此项目的无锡市文化局局长朱建平对此记忆深刻。1996年,文保部门把墙上已被圈了“拆”字的历史建筑从开发商的推土机下“抢”出来,政府出资7500万元把它们尽数搬迁至“文缘坊”内。“这是文保部门打的第一个‘胜仗’,尽管这样的保护实例还存在很多不足,但市领导的普遍重视,使我们信心倍增。”朱建平说。

    “文化是一座城市的个性特征,是持久的竞争力、凝聚力和创造力。”无锡市委书记杨卫泽这样概括文化对于一座城市的重要性。2004年下半年,他在无锡高新区发展研究院提交的《决策咨询要报》上批示:“‘三泰一址’是无锡的一个品牌,又是吴文化源头的重要标志,要加强保护和开发利用力度。”

    “三泰一址”指的是始建于东汉的泰伯庙,当年“泰伯奔吴”后开凿的我国第一条人工运河伯渎河(也称泰伯渎),以及鸿山西麓的泰伯墓。曾被列为2004年度“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的鸿山越国贵族墓群,是迄今发现的等级最高、质地最好、器类最齐全的西周晚期至春秋时期的大型吴越墓葬群之一。

    在伯渎河畔,无锡高新区党工委副书记黄胜平向记者描述了无锡围绕“三泰一址”构建“一带一圈一片”大格局的设想。“一带”,是沿泰伯渎构建历史人文景观与绿色生态景观和谐的吴文化风光带;“一圈”,就是围绕鸿山越墓遗址,构建底蕴深厚、魅力独具的吴文化遗址公园;“一片”,就是依托“三泰一址”,规划建设鸿山西部约5平方公里的观光农业示范片区。

    事实上,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无锡人愈来愈体会到文化这一“软实力”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从1996年起,“觉醒”了的无锡人开始“与时间赛跑”,新中国建立以来规模最大、历时最长、范围最广的文物普查活动,让众多历史街区和地面文物“浮出水面”,其中尤以荣巷近代建筑群、惠山古镇祠堂群等近现代工商业史迹、名人宅第和历史街区占多数,无锡“殷实”的家底始露端倪。随后,《无锡历史文化保护规划》、《无锡城镇组团文物保护规划》、《无锡市历史街区保护办法》等一批法律法规相继出台。文保界人士的腰直了,理壮了,鸿山越国贵族墓、钱钟书故居、阿炳故居、北仓门蚕茧仓库等一大批有价值的历史遗迹在规划图的红线里,在打桩机的轰鸣中得以保留或重生。

    “无锡近年来已累计投入文物修缮资金6.2亿元。历史街区、古镇古村保护面积由18.78公顷增加到60公顷。国保和省保单位总数已从全省第9位升为江苏省省辖市中的第三位,仅次于南京和苏州,成为居全省前列的文物大市。”朱建平欣慰之情溢于言表。“今后一个时期,无锡将以彰显山水名城为主线,以‘三大发源地’为抓手,以江南水乡、古运河为背景,以名人、名居、名园、名建筑、名古迹等为重要内容,抢救、挖掘、保护、利用一批历史文化资源,形成无锡文化四大品牌系列。”

    2005年5月,当原国家文物局局长张德勤见到无锡的变化之后不由感叹,一些已经成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城市不知珍惜甚至恶性开发,若干年后事实上已经丧失了名城的意义。而无锡虽然尚未跻身这个行列,但是它的真诚姿态和扎实努力使其在这个申报的过程中,事实上已经成为历史文化名城。张德勤的预言在2005年12月31日这一天初步成真:无锡将“姗姗来迟”的省级历史文化名城称号“揽入怀中”。

    “守望”历史文化不是制造“假古董”

    “对历史文化的‘守望’,是无锡祭奠泰伯的真正动因。”吴文化节组委会主任、无锡市委副书记周解清告诉记者,“守,是继承、巩固和呵护;望,是企盼、融合和创造。”

    有专家认为,在强盛的经济背后,站立的必将是一种有竞争力的文化。把文化作为品牌来打造,让文化与经济实现良性互动,成为很多城市不约而同的战略取向。与权威专家支持无锡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观点不谋而合,杨卫泽在2005年3月的一份名为《显吴地文化之蕴,扬山水名城之名》的调研报告中明确指出:“今年要建成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再用两年左右的时间建成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在街区和古镇的保护修复中千万不要制造‘假古董’。”阮仪三建议。“同时,在城市文化的打造中,不能一味单纯地追求发展旅游,应当在继承发展传统文化上多下功夫,更多地思考经验教训。”

    自1982年至1994年,国务院分三批公布了99个国家历史文化名城。1994年至今,只有河北山海关、湖南凤凰城等4处先后申报成功。“申报之门‘关成了一条缝’,‘门槛’也提高了。这种情况下无锡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能起到更好的效果。”杨卫泽告诉记者。“以后漫步在无锡,一个个充满历史底蕴、有丰富内涵的博物馆、纪念馆、名人故居、历史街区和文化遗存会不时呈现于眼前,使我们这座江南古城充满浓郁的人文气息。文物保护,将永远伴随无锡城市发展的全过程。”

来源:光明日报



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