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网 > 文化 > 06首页 > 首页右侧 > 视点聚焦 > 正文
 
文化与经济的关联 守望历史不是制造"假古董"

打印本稿】 【进入论坛】 【Email推荐】 【关闭窗口 2006年04月26日 11:38
苏雁

 

郭沫若为鼋头渚题词“太湖佳绝处”晓苏摄

 

    4月16日,盛况空前的中国(无锡)吴文化节落幕。而此次文化节的“重头戏”泰伯祭祀典礼,把几千年来江南百姓纪念始祖吴泰伯的民间活动,首次“升格”为大规模的集中祭祀仪式。无锡在文物保护上经历了“疑虑观望”、“与时间赛跑”的“持久战”后,最后成为城市历史文化的“守望者”。前来参加吴文化节的权威专家认为,无锡在历史文化保护上走过的“三步曲”,是国内其他城市都曾经历或者正在经历的。

    文化与经济的关联度有多大

    “1986年,我曾希望无锡能申报成为第二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但当时因为种种原因,无锡错失了机遇。在之后的发展中,无锡在文物保护方面出现了一些不可挽回的损失。古运河穿城而过的城市眼下只剩下了无锡,对无锡来说是绝无仅有的文化遗产,但无锡曾经拆毁了一段古运河民居,大大影响了古运河弄堂特有的风貌。”同济大学教授、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主任阮仪三告诉记者。“不过,所幸亡羊补牢为时未晚,无锡现在保存下来的历史遗存质量还是很好的,比如荣巷、小娄巷等。”作为无锡市政府聘请的咨询专家,阮仪三每年都要来无锡好几趟。“无锡的历史遗存不见得比苏州、常熟等城市差,但以前一直认为保护与发展是一对矛盾,这种观念是片面的。”“保护也是发展,是发展地方文化,发展先进文化,发展城市的文化产业。就像丽江,现在一年有23亿的产值,保护的同时不是发展得很好嘛!”

    “二十年前,苏州的城市决策者重视文化,无锡则重视乡镇企业。当时的普遍看法是,戴了文化‘桂冠’,要投入精力规划、保护,城内的国营大中型企业的发展就会受到制约。”无锡一位老文物保护工作者坦言。作为中国民族工商业发祥地、乡镇企业发轫地的无锡,“工商为本”的观念由来已久。“文化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在当时那样的情境下显得关联度不大。所以文物保护工作及文化建设被放在一个相对次要的位置上。与飞速发展的经济相比,文化成了无锡的‘短腿’。”无锡市政府政策研究室的一位专家客观评价道。

    “这不是无锡单个的情况。可以这样说,在过去的20年中,我们国家绝大部分的文化遗产都曾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中国有120个古镇,我看到的有四五十个,亲手规划了12个,最后好不容易才‘撑’下了周庄等6个。”阮仪三介绍。“在目前全球外来文化大举入侵的情况下,对于自身文化的发展,传统建筑有着最不可动摇的地位。假如中国没有江南,就无法真正领会白居易‘能不忆江南’的意境;假如江南没有古镇,‘小桥流水人家’又如何体现?假如江南水乡没有历史遗存,水乡就只剩下一个空壳;假如没有保护,江南就缺少了灵魂。正是因为现在保护了这些,才使我们的文化得以流传。经验告诉我们要深思熟虑,我们现在的毛病就是‘太快’。像走鼋头渚路一样,走慢一点,你会看到很多风景;急匆匆过去,什么风景也看不见。‘慢一点’你就可以思考,因为历史文化遗产有个特点,它不可再生。”

来源:光明日报



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