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网 > 文化 > 06首页 > 首页右侧 > 视点聚焦 > 正文
 
赵本山"剽窃"?民间语文究竟有没有专利权?

打印本稿】 【进入论坛】 【Email推荐】 【关闭窗口 2006年03月13日 18:28

    宫庆生并不是没有版权意识,而是认为没必要较真。倒是演他作品的艺人关小平对其他演员说:“(《擦皮鞋》)是我的专利,你们不兴跑我的活。”

    不仅段子被赵本山的班子拿去使用,连徐凯全的人也被挖走不少。他一口气数了20多个演员的名字,说这些人都去“刘老根大舞台”和赵本山的影视基地拍戏了。“我不高兴能怎么着?毕竟他是名人,经常出现在央视。只有再培养呗!这也证明我们有实力,反正我有好几百位演员呢!”他承认赵本山的表演还是不错的,但又强调“东北舞台上基本都是赵本山,他虽然是二人转行里出身,用的只是拉场戏中的灌口形式”。宫庆生也认同他的说法,不是所有演员都有赵本山的机遇,赵本山自己也曾经说过,“我上台还没我的徒弟好使呢!”

    无论是湖南歌厅,还是东北二人转,大量作品都由演员自己创作,这也是赵本山有别于一般演员的地方。他有大学、影视基地、民间艺术团、剧场,驾驭了很多文化实体,除了春晚,他基本不再演小品,更多力量放在了电视剧上。周卫星承认一个演员能力再强,也需要有好的创作者。例如大兵,他自己会写相声,也曾被人多次用过其段子。为了征集作品,他开过两三万元一段相声的价码,却没有征到本子。东北的小品能占据全国市场,创作力量雄厚是个很重要因素。早期给赵本山写本子的是辽宁文联副主席崔凯,后来还有张惠中,张猛就是张惠中的儿子,同时也是赵本山的干儿子。不过一般观众只知道何庆魁,可事实上,何的本子大多来自于民间智慧。

    何庆魁在文化局任职的时候,经常有业余作者把本子拿给他指点,想通过他找门路,一般他都会给其几百到上千的稿费,把本子留下,其中某些笑料可能就会出现在赵本山的表演里。在还有农民思维意识的创作者眼里,这些创意只是些点子,并不是完整作品,也说不上什么讨公道。曾有一个农民找何庆魁打官司,因为高秀敏的去世,也不了了之了。

    《刘老根》第一部是薛立业、万捷编剧,何庆魁是艺术统筹,因为他的名气大,观众只记住了他。到第二部时,何决定自己写本子,可是因为长期写小品,写不惯剧本,他后来组织了松源的业余作者创作了其中一部分。《圣水湖畔》据说是一位姓张的医院副院长写的,老何给了他5万元,名字署在了他前面。这在影视创作上几乎是潜规则,由名气大的作家负责人脉。

    赵本山和何庆魁的成功也令东北很多同行不满,在“艺术人生”里何庆魁被称为“当代赵树理”,就让一些小品创作者嘀咕,只是说归说,他们还是会说“得罪不起他们”。

    在电视上和舞台上演出有时是两回事,比方说电视上可以借用同行的“包袱”,但在剧场里反而不会,因为剧场中的观众是爱好者,是很刁钻的。周卫星说,在湖南的笑星中,会竭力避免用别的段子,怕丢人,但互用“包袱”是很常见的事。怎么能防止被侵权呢?周卫星的土办法是“自己的东西赶紧用”,把它们全搬到电视上,而且平台越大越好,“赵本山也许不是表演最好的那个人,但他的平台却是最大的”。     

    来源:三联生活周刊

来源:人民网



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