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网 > 文化 > 06首页 > 首页右侧 > 视点聚焦 > 正文
 
赵本山"剽窃"?民间语文究竟有没有专利权?

打印本稿】 【进入论坛】 【Email推荐】 【关闭窗口 2006年03月13日 18:28

    赵本山有没有侵权

    这件事的起因是有网友在论坛里发贴,提出了这四个“包袱”的出处,赵豆豆看到后很高兴,能被“小品王”看上是一种荣耀。可是随后他在《辽沈晚报》上看到赵本山的回应是,赵本山坚持这几个段子是张猛磨了十九遍才出来的,并且表示不认识赵豆豆,“无聊”。赵豆豆很愤怒,他召开新闻发布会,要和赵本山及其创作班子斗争到底。事实上,据赵豆豆委托的律师陈乾波说,这件事还没有进入法律程序,他认为,即使是合理出处,也应该标明出处和作品名称。在春晚的节目单上,标明赵本山的小品部分内容来自于赵豆豆,这在普通人听起来是天方夜谭。中国对口口相传的民间文学一直没有具体规定,陈律师只能坚持认为这些“包袱”不是民间文学,而是赵豆豆本人创作和再加工。

    接受记者采访时,赵豆豆承认这些段子并非全由他自己创作,其中有些来自他已故的老师杨志淳,另一些则是流传于湖南歌厅业的演出中。湖南歌厅从上世纪80年代末起非常火爆,每晚的表演中最重要的节目不是歌舞,而是相声。湖南卫视目前的笑星基本全来自于歌厅,比如奇志、大兵、周卫星、何晶晶等,他们从1995年后被湖南电视台发掘,现在不是主持人就是表演嘉宾,随着他们离去,歌厅中的相声已经绝迹。赵豆豆也是其中一员,既然并非原作者,怎么能拥有版权呢?赵豆豆说:“我赶了巧,第一个整理出来,搬到荧屏上,就像我们私下开玩笑是没版权的,表演出来并有证据就是有版权的了。”

    华东政法学院知识产权学院的副院长黄武双说:“很难判定张猛是抄袭赵豆豆,口头文学要看是不是借用了对方比较完整的表达。”他指的是小品中的“包袱”不具备完整性,对此赵豆豆不以为然,他说,“‘包袱’对艺人很要命,想一个脑袋都要想破了。”《说事儿》将近19分钟时长,用了他四个“包袱”,他认为量已经很大。其实赵豆豆在意的是赵本山对他的评价中使用了“无聊”二字,他认为赵侵犯了他的名誉权。

    这四个“包袱”究意源于何时何地,简直是桩无头公案。在周卫星的记忆里,十年前湖南歌厅里就有“某某唱歌,十个评委晕倒七个”的段子,只是歌厅里影响有限,赵本山的腕儿大,一演就火爆了。

    东北最火的二人转演出剧场“和平大戏院”的老板徐凯全讲得更不留情面,他说:赵本山春晚小品的“包袱”都是二人转里“臭够”的段子,现在他们的舞台上演这种段子,观众都不笑。何庆魁是他的好朋友,经常来剧院看演出,很多段子也是从这里搜集的,他有时看完表演会自觉地放下几百块钱。

    某年春晚赵本山和宋丹丹的小品《钟点工》中最大的笑料是一个关于“马夹、蛇、乌龟”的故事,在十多年前王朔的小说《橡皮人》中就使用过这个笑话,连王朔都不知道这笑话从哪里听来的,自然没有人出来索赔。

    “语言没有专利权”

    在赵豆豆看来,民间语文也是创作者的劳动,应该受法律保护。他的行为提醒了湖南本土的笑星,比如周卫星就把自己的40多段相声进行了整理。“尽快拿到电视上演,在歌厅演是不受保护的。”

    可是在徐凯全眼中,这种做法是个笑话。“劳苦大众不存在(著作权)是谁的,语言没有专利权。”二人转里有个著名的段子叫《擦皮鞋》,这个段子被演员不断二度创作,在各种场合演出,有人还出了碟,但原作者宫庆生并没有因此得到稿费。《擦皮鞋》的形成就是典型的民间文学的形成过程,就连宫庆生自己也不认为它是由一个人创作的,因此也无须索要稿费。起初在辽南一带,艺人们爱唱一首《擦皮鞋》的歌,边唱边给台下的老板擦鞋,借此要小费,“是一种低俗赚钱手段”。渐渐地,观众怕了这首歌,不敢坐在第一排,经理就规定:谁唱这歌罚谁款。2000年初,宫庆生就想到用这首歌的形式说点喜庆嗑儿,但他发现原有的歌词很黄,充斥着“夜总会”之类的词,于是他写了新编《擦皮鞋》,把社会热点写成了40段唱词,当时谈到了网吧、反贪、走穴等话题。在演出过程中,他不断完善这个段子,连宋来访时,他加进去时事内容,赵本山在台下看了非常赞赏。

来源:人民网



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