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赵朴初(左)和赵元任在一起
1973年5月13日晚上9点,周恩来总理、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郭沫若、国务院教科组组长刘西尧在人民大会堂会见了美籍中国学者赵元任和夫人杨步伟及其子女。参加会见的还有周培源、吴有训、邹秉文、黎锦熙、竺可桢、吕叔湘、丁西林、赵朴初等,共约50人。
81岁的赵元任和85岁的夫人杨步伟是4月21日抵达北京的。自1938年离开昆明出国,这是35年后他们第一次返回内地。二女儿一家在内地,他们已经分别27年。对于杨步伟来说,除了见许多亲戚、朋友,看看当年生活和工作过的地方外,她还想了解一下祖父杨仁山居士创办的金陵刻经处的情况。
大家随便聊天,除了大外孙女婿林迈不是中国人,其他都是中国人,因此会见不用翻译。周总理在谈话中说道,赵先生执教清华大学时,他曾考虑去跟先生学语言学,后来先生给罗素做翻译暂时离开了清华大学,所以没能去学,也就不曾见着先生。赵元任听了非常高兴,说,幸亏没有跟我学语言学,不然中国可就少了一个好总理。大家听了周总理和赵元任先生风趣的谈话,不时爆发出欢快的笑声。
周总理了解到杨步伟关心祖父杨仁山创办的金陵刻经处情况,特意邀请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出席会议,佛教兴盛与大规模的佛教经典的翻译有关,近代唯识学振兴,是因为杨仁山在清末从日本引进了国内失传的唯识学典籍。在《佛教常识答问》一书里,赵朴初曾专门介绍杨仁山居士对中国佛教的贡献:“近代的佛学提倡者首推杨仁山(1837—1911)。为了培养人才和扩大佛典流通,便利佛学研究,他用了几十年的光阴,致力于讲学和刻经事业。他所创办的金陵刻经处曾经刊印了由日本取回的我国已经遗失的性、相诸宗的重要著作,因而使性、相两宗的教义得以复兴。金陵刻经处同时又是讲学场所,谭嗣同、章太炎等都在那里听他讲学,在他的培育影响下产生了一些佛教学者,其中突出的是欧阳竟无居士。”
在会上,赵朴初回顾了金陵刻经处解放以来的情况。1952年夏天,金陵刻经处板房内杂草丛生、一片凋敝。圆瑛法师、赵朴初等以抗美援朝名义成立了“金陵刻经处护持委员会”,并请专人负责管理。不久前,刻经处来信说,经版虫蛀、人为损害严重,赵朴初给周总理写了信,要求将金陵刻经处尽快归还佛教部门管理,总理非常关心,立即批示同意。为了协调各方面的关系,赵朴初多次到南京指导工作。杨步伟听了赵朴初的介绍,非常高兴,连声感谢。
这一夜,大家尽兴而谈,一直谈到12点后,周总理还安排了风味小吃作夜宵。谈笑间,许多信息,齐齐集中到一起。赵元任深感周总理的办事效率,他在回忆文章里写道:“这样的一个晚上的谈话等于两个晚上谈的。”
《人民日报》报道了周总理会见赵元任夫妇的情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