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评展示】徽商源头话渔梁(图)

2010年04月27日 14:14   来源:中国文化报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白云禅院

  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歙县,位于安徽省东南部,地处世界著名风景区黄山南大门,是东至杭州,南往千岛湖,西去瓷都景德镇,北向江城芜湖、铜陵的枢纽。歙县秦末置县,历为徽州的首县和郡州府路治所在,已有2200多年历史,古称新安、歙州、徽州。唐宋以后,徽商崛起,理学盛行,该县文风昌盛,人才辈出,是经济学家王茂荫,著名画家渐江、黄宾虹,人民教育家陶行知的故里。新安画派、新安医学、皖派汉学、歙派篆刻、徽派四雕、徽派建筑、徽派盆景、徽墨、歙砚、徽菜、徽剧等都闪耀着徽文化的灿烂光芒,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独树一帜。

  渔梁是徽商兴盛数百年的重要水路码头,至今还保存着古代街衢、水埠和码头的原始风貌,是徽商外出经商往返的必经之路,也是府衙官员们外出的必经之道,因此被称为“徽商之源”。渔梁古街依山傍水,整个街道用清一色鹅卵石有序铺就,恰似鱼鳞,又因古街形似鲤鱼,故又称“鱼鳞街”。鱼鳞街蜿蜒一公里,两边店铺林立。古祠堂、古民居、古寺庙随街可见,排列井然,号称江南第一水街。“欲识金银气,多从黄白游,一生痴绝处,无梦到徽州。” 歙县这个曾让明代戏剧家汤显祖等文人雅士魂牵梦萦的地方,孕育了雄霸明清商界500余年的徽州商帮,孕育了名震中外的徽州文化流派。渔梁坝于2001年成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渔梁于2005年9月入选第二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

  一、历史沿革

  渔梁濒临练江,在唐代已形成街市,它的发展和渔梁坝的兴建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渔梁坝是练江中的一道滚水石坝。由于四水汇注练江,至此陡泻而下,唐代始垒石为梁,缓流蓄水,但位置屡迁不定。经过宋、明、清历次修缮,最后改用青白两石,砌叠20余层,用燕尾石销钉互为连锁,上下层间竖石穿插,中南段开三道泄水门。

  昔日繁荣的渔梁商业街是渔梁历史文化街区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渔梁坝建成后,坝下一片水面成为理想的航船停泊处,“龙船坞”一带最多时能停靠300余艘船只,号称古徽州通往杭州的第一大码头。交通的繁荣刺激着古镇的发展,最终使这一带形成一个集商业、交通转运、货物集散和船工集居地为一体的非农业性历史街区,带动了歙县及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茶叶、竹木及其他土特产从这里源源运出,沿新安江下至杭州,极为方便;食盐、煤油、布匹、百货等又经此处不断输入。清末至20世纪60年代,渔梁商业街仍有店铺四大类28种,100余家,在历史上写下了辉煌的一页。随着交通工具的更替,其原有的水路交通地理位置的优势不复存在,商业贸易逐渐向县城转移。但随着近年来旅游业的发展,县委、县政府不断加大对渔梁的保护、整治和开发利用的力度,古镇渔梁又重新焕发了生机和活力,游客年接待量超过10万人次,旅游收入突破1000万元。

  二、街区特色要素

  渔梁是一个典型的商业交通性聚落,它的布局形态、街巷空间乃至建筑单体均呈现出与大多数皖南古村镇迥然不同的面貌。渔梁是因经济、水路交通等因素而兴起发展的,有别于单一姓氏的商业型历史街区。

  渔梁街街道两侧多为明、清风貌店铺、船行、客栈、货栈等建筑,临河一侧还有不少古埠头。渔梁的商业街、前店后宅的住屋等要素和徽州传统的由“四水归堂”住屋、牌坊、水口组成的农业古村镇形成了差异,因而也就构成了自己的特色。

  (一)古镇形态

  从空中俯视渔梁古镇,呈现为一个“鱼”形。这条“鱼”不仅有“鱼头”“鱼腹”“鱼尾”“鱼骨”,甚至还有“鱼鳞”。渔梁街是一条两端低中央高的弓形路,鹅卵石铺路宛如鱼鳞,而整个古镇也仿佛是水中浮起的一条大鱼。

  (二)街区格局

  街和巷构成了这条大鱼的骨骼,东西向仅有一条也是全镇的主街——渔梁街,该街仿佛是大鱼的脊椎骨,南北垂直衍生出十数条巷子,则是肋骨。这样一个并不复杂的道路结构长期服务着古镇繁忙的交通运输和日常生活。

  商业的“街”和交通的“巷”,构成了渔梁内部颇具特色的街巷空间。主街两侧原有大小商号近百家,沿街开敞的店铺和传统住宅封闭式立面形成的街道有迥异的风貌,是目前尚保存完好的不多见的徽州古代商业街。

  (三)历史建筑

  渔梁历史文化街区虽然经历风雨,但古貌犹存。传统街巷体系十分完整,有价值的明清古建筑类型众多,保存较为完好的传统古建筑近300处,

  渔梁现有各级文物保护单位13处(详见渔梁文物保护单位一览表),白云禅院等9处古建筑还因列入黄山市“百村千幢”古民居保护利用工程被挂牌保护。此外还保存着多处古迹,有百步阶梯(宋代)、龙船坞(宋代)、望仙桥(明代)、“一带云根”刻石(明代)及保持明清时期历史风貌的传统店铺。

  1.渔梁坝、水运码头和古桥

  渔梁坝,是新安江上最大的石质滚水坝,坝上有3处宽约10米的凹槽,称为水门。坝体的设计具有很高的科学价值,坝上3个水门从北至南渐次低落,练江在常年大部分时间正常水位时,流水只从最南端的低水门流过。而从南端水门通过的流水直冲距坝150米的龙井山山壁,碰上伸入江中30余米宽的石壁后,再折向东北而下,这样既大大削减了来水的水势,北岸又难聚沙碛,使坝下龙船坞一带成为理想的航船停泊处。北端和中部的两道水门,则保证练江在高水位时,仍具有较大的泄水能力,并能定期冲刷掉一部分因江面在此转折而留下的淤积。坝身构造也十分讲究,砌筑的多层条石之间多以燕尾石榫卯连接,每隔1.5米左右,还有竖向石墩插入,用以加固。

  紫阳桥,位于渔梁坝下,初名“寿民桥”,因近紫阳山,故又名“紫阳桥”。它建于明万历年间,桥九孔,长140米,宽10米,高14米,所用石材为红砂岩,是歙县古桥中最高最宽者,古代往来船只可不落风帆桅杆从桥下通过。

  2.传统商业街

  渔梁古街绝大部分由各种店铺组成,现有店铺近百家,除少数为当地居民服务外,大多数都兼有批发、贸易、转运、储存的功能。而在更早时期,商家有分有合,或增或减,根据市场行情转而经销不同产品。店铺有4类28种,包括了人们生活中绝大部分商品,杂货、米、盐、木材、糖烟、水果、肉、茶为八种经营最多的商品;号称徽商四大行业的盐、典当、茶、木在商业街上都占有一席之地。

  沿街建筑的立面形成了商业街的风貌,渔梁街最主要的特色是以其单体建筑的无个性而表现出整体的个性,临街建筑大都为二层木排门房屋,它们具有极为相似的立面。但这种开放式立面,两侧无风火山墙的形式,又与徽州传统民居封闭式立面、突出的门罩完全不同,使这条商业街具有鲜明的特征。

  3.传统民居

  渔梁街区最有特色的是亦店亦宅的住屋。这类临街而建的二层建筑,底层面街多为整间的木铺板门,随时可以打开,便于运货、经商;同时,洪水来临时还便于泻洪。居民逢大水时便把前后木板拆下,只剩框架受水冲击,大大加强了房屋的抗洪能力。当洪水退去,把屋里沉积的泥沙清掉,再装上木板、门槛,又可正常生活。这类住屋大致可分为:前店后宅式、前店中坊后宅式、下店上宅式和坊宅混合式等等。渔梁还建有供外来流动人员在精神上寻找庇护的场所,有白云禅院、周王庙和忠护庙等。此外,另有专为客死他乡的人们返乡转运所盖的临时停柩处,如位于长青路北的梁安厝所。

  “白云禅院”,始建于明万历四十六年(公元1618年),因内有小阁侍奉观音,故人们俗称为“观音阁”。明末清初画家、新安画派的大师渐江,曾在白云禅院依窗观赏山水,泼墨作画。这是一座徽派寺院风格的古建筑,青瓦灰墙、马头挑檐。历代几毁几修,民国期间已经倒塌。1986年县政府拨款重新大修,恢复原貌原样。

  “巴慰祖故居”,坐落在中街。巴慰祖是清代乾隆年间著名书法篆刻家。故居坐北朝南,分前、中、后三进,建于清初,是渔梁街现存规模最大的古民居。前进为银杏木构梁架客厅,三楹,有天井、两庑及门厅;中、后进为住房,皆为带楼阁的三合院,另有东、西厅及后花园(今西厅与后花园已毁)。其地下排水沟系统保存完好。堂上匾额“爱日居”保存至今。现已作为博物馆向游人开放

  (四)地方人文特色

  与徽州大多数传统的农业性聚落比较,渔梁具有鲜明的地方人文特色,主要体现在:

  1.以内河航运为特色的水上交通文化

  徽州古代的交通运输,主要依靠新安江水上航运。渔梁处歙县县城与浦口之间。水运范围上溯可辐射至歙西、歙北与绩溪南部地区,下经浦口而西南可上溯至屯溪、休宁、黟县,沿新安江而下至浙江建德县码头转“直港”可抵杭州、湖州和嘉兴,转“横港”可达金华、兰溪和衢州。交通的繁荣又刺激了街区的发展,最终使这一带形成了一个设施齐备的历史聚落。

  2.社会生活的平民性

  古代渔梁居民大多为码头工人、渔民、商家等,几乎没有什么官宦人家,这和歙地一些“一门三进士”“父子宰相”等古镇是有很大差别的,正是由于渔梁社会的平民性,反映在建筑上不见宣扬“忠孝礼节”的牌坊,也少见高墙大宅。

  3.独特的民俗文化

  渔梁作为徽州府地重要的水路码头和徽商必经之路孕育了丰富多彩的渔梁民俗活动,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渔梁跳钟馗、每年9月的亮船会。亮船会当地又称嬉菩萨,村民抬出忠护庙等处菩萨,在渔梁坝旁沙滩上游行演戏,老少同乐。龙船坞内的船只日夜张灯结彩,会期要延续五六天。此外,渔梁的民俗活动尚有蚌壳舞、12月花灯、舞鱼灯及黄梅戏表演等。

  三、街区价值特色

  皖南古镇大多数是商业、居住兼农业生产型,也有不少是因古代水路交通因素而兴起发展的。与之相比,渔梁有其独有的特色价值:

  1.渔梁唐宋遗风犹存。隋末汪华率兵起义,保障六州,将郡治从休宁万岁山迁至歙县乌聊山下;汪华后归顺大唐,封歙州刺史、越国公。渔梁始建与郡治设置几于同步。虽然历经1251年,渔梁仍然保持其古朴的风格,街巷空间狭窄,亲水性特别强。

  2.象形“鱼”的格局。不但有“鱼头”“鱼尾”,还有“鱼腹”(集聚居住区)“鱼骨”(街巷)和“鱼鳞”(卵石铺街),中间略拱起的弓形街道,更象“鱼脊”。

  3.杰出的水利工程渔梁坝。具有水码头功能的历史街区的形成,有许多是因为水路交通的自然条件使然,但渔梁不同,它是因为渔梁坝这一人工水利设施建成后船只不能直接通航而需转运所致。渔梁坝是渔梁历史街区形成和发展的核心和灵魂。

  4.渔梁历史街区水运码头、街巷、船行、商铺大部分保存完好,其现状真实展示了街区与水运交通的关系,这种历史文化信息目前为渔梁历史街区所独有。

  5.渔梁因其在州府县城近郊,渔梁坝对府城有着密切的“风水”作用,与渔梁坝、渔梁水运有关的水运文化也比较突出。渔梁坝上、下原皆有牌坊,坝两头均有铁犀等镇水之物,街上建有供奉修坝有功的宦绅牌位的坝祠——“崇报祠”,有求神保佑航行平安的周王庙、忠护庙等,这也是其他同类型历史文化街区所不具备的。

  四、保护与利用

  1.保护与利用历程

  歙县高度重视渔梁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传承,依托优美的自然生态景观和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结合当地特色民俗文化,大力开展徽文化体验旅游。上世纪80年代,县政府投资重建白云禅院;上世纪90年代,县政府投资及社会各界人士捐款数百万元,按“修旧如旧”的原则对渔梁坝、崇报祠进行了修缮;清代金石家巴慰祖故居修缮后作为博物馆向游人开放。

  进入21世纪,县政府又投入巨资对渔梁坝、渔梁历史文化街区进行环境整治和开发利用,并将渔梁综合整治纳入《歙县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开发》项目中,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管理。为进一步保护和开发渔梁历史文化街区,2009年,县委、县政府又启动了渔梁整治项目,该项目计划总投资2000万元,目前已投资200余万元完成一期渔梁沿江环境整治。该项目的实施,既保护了古建筑遗址,又完善了景区的基础设施,更丰富了景区的游览内容,提升了景区的文化内涵。

  2.保护与利用规划编制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变化,保护与发展的矛盾日益凸显。如果街区遭受更大、更快的破坏,保护将成为空谈。为进一步科学合理地保护和开发利用渔梁历史文化街区,2007年县委、县政府聘请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编制了《渔梁保护规划》,2009年为渔梁整治和“百村千幢”工程,又组织对2007年的《渔梁保护规划》进行了修编。规划依据整体性、真实性原则,在全面保护利用渔梁历史文化、自然景观的前提下,突出历史文化街区的历史人文底蕴及徽派建筑特色,形成名城的重要文化遗产地。划定了核心保护区的范围,沿渔梁街风貌保持原有的街道传统特色,对整个核心保护区范围的建筑加以维修恢复,保持原有空间形式及建筑风格,功能定位为商业与公共建筑(文化展示等)、居住建筑;风貌控制区范围包括本规划范围内除了核心保护区的所有区域,同时对道路交通、绿化景观等进行了规划。

  3.管理体制的变化

  渔梁自1955年划归徽城镇管辖以来,一直由渔梁居委会负责管理。由于历史等诸多原因,渔梁历史文化街区的古建筑及历史风貌受到了一定的损坏。改革开放后,国家对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越来越重视,县政府对渔梁历史文化街区的管理体制进行了改革,渔梁社区居委会负责行政管理,县建设委员会负责规划管理,县文物局(文管所)负责古建筑保护管理。进入21世纪,县委、县政府又进一步对渔梁的管理体制进行整合:2008年年底成立了徽州古城管理委员会,委员会下设办公室;2009年7月1日,古城办、申遗办、名城办(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委员会)三办合一成立新的古城办,负责统一管理渔梁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开发利用,为渔梁历史文化街区的进一步保护与开发利用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证。

  4.社区群众积极参与

  做好渔梁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需要政府、社区居民和社会的共同努力,而更为关键的是社区居民的支持和参与。建设文明和谐街区,每年春节、元旦和“五一”“十一”假期前,渔梁社区都要组织群众开展环境卫生治理,社区群众积极支持并主动参与,共同努力创造整洁文明的新渔梁;社区群众文化生活多彩,渔梁社区组建了民俗舞龙队亮相歙县第五届徽州民俗文化节,受到观众的一致好评;积极支持渔梁整治,2009年渔梁整治项目启动以来,经过广泛宣传和动员,广大社区居民热情高涨,有的主动拆除临时搭建,有的主动让出沿河菜地,群众的积极主动参与有利促进了整治一期工程的顺利实施,也为下一步的保护与开发利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责任编辑:程海宏)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我要评论
商务进行时
视频专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