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峁遗址是坐落于中国陕北的神木市巨大史前石器城址,以宏大的城防设施和多元祭祀遗迹,展示出典型的早期国家特征,颠覆了学界对中国早期国家形态与文明起源路径的传统认知,是探索中华文明深厚根基的重要证据。然而创造这一文明的先民,究竟从何而来,这个复杂的社会又是依靠何种纽带运转起来的?这些核心问题长期以来是考古学界探究的重要方向。

石峁城垣结构图 国家文物局供图
历经13年的不懈攻关,中国科学院古脊椎与古人类研究所联合陕西省考古研究院、首都师范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西北大学等多家单位完成了《石峁古城古DNA揭秘新石器中国地区亲缘关系习俗》的重要研究成果,于11月27日凌晨在国际权威学术期刊《自然》上发表。
项目组通过系统地分析来自石峁古城核心区、周边遗址以及晋南地区遗址等共计169例古代人类样品的高分辨率的核基因组,打开了通往中华早期文明研究的大门。使我们得以从人的本身出发,科学阐释中华文明起源和多元一体化格局的形成历史进程。

皇城台墓地相对位置 国家文物局供图
这些先民从何而来?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副所长付巧妹指出,石峁人群的主体人群是源自陕北本地的仰韶晚期人群,具有清晰的遗传连续性,从基因层面上实证了石峁文化的深厚本土根基。“在少数个体中检测到了来自北方草原地区的裕民成分的相关人群,以及南方沿海稻作农业人群的遗传成分,生动地勾勒出石峁文化及人群的主干清晰、多元交融的动态图景,并客观印证了中华文明自起源阶段,就具有多元一体、兼收并蓄的宏大格局。”
付巧妹进一步阐释,作为农业交错区的核心都邑石峁人群,与黄河流域、中原地区、北方草原和南方沿海的农牧业人群,都存在不同程度的遗传交流,特别是与石峁文化密切相关的陶寺文化人群在遗传结构上是高度同源。然而石峁遗址发现的欧亚草原等相关外来文化元素,并没有伴随人群的迁徙和交流,这表明这些外来元素更可能是通过贸易和技术传播等路径传入的。“这种基因与文化的不同演化模式,反映了石峁不仅是区域性的政治、军事中心,更可能是史前时期的跨区域互动、高度开放的文化与贸易的枢纽。”付巧妹说。

M13壁龛出土陶明器 国家文物局供图
他们的社会结构如何?付巧妹表示,石峁遗址中存在多样的人祭或人殉现象,为研究早期社会组织结构提供了重要窗口。通过不同墓葬人群与殉人的遗传特点,重建出了墓主人之间跨越四代的家族谱系。研究揭示,石峁社会已经形成了以父系血缘,实现了女性外婚制,以及以父系主导的居住规则的阶层化的社会。这也是全球范围内首次从遗传学角度,对如此大规模、高复杂性的史前都邑研究,尤其是针对东亚的社会结构的首次研究。
“此外,外城东门的人头坑,没有体现出以女性为主的人祭模式。而在石峁的皇城台墓地以及内城的韩家圪旦墓地则相反,这些墓地殉葬者几乎都为女性,且与墓主人之间没有明显的亲缘关系。后者代表了石峁文化显著的阶层分化的模式,这将石峁从一个宏大的物质遗存复现为一个鲜活的社会实体,为理解早期国家的权力构架和社会组织模式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微观视角和社会组织范本。”付巧妹说。
“历经了13年,最终复现了这种鲜活的社会实体,解读出石峁社会的亲缘纽带和权力结构。”付巧妹表示,这项成果将不止于揭开石峁之谜,它标志着相关的研究进入到从物的研究到精准了解人的社会的全新阶段,为中华文明起源研究注入了强大的科技驱动力。(中国经济网记者 成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