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产业 > 文化大滚动

表里山河 别有“驿”境

2025-11-27 10:10 来源:山西日报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魏金金)
首页 > 文化产业 > 文化大滚动

表里山河 别有“驿”境

2025年11月27日 10:10   来源:山西日报
[字号 ]

今年以来,一个个兼具乡土风情与现代服务功能的乡村驿站在三晋大地精彩亮相,不仅唤醒了当地历史文化记忆,让曾经的闲置资源蝶变成“诗和远方”,还重塑了地方文旅形象,为游客提供了更丰富的体验,成为推进“交、农、文、旅深度融合”的重要实践节点。

乡村驿站建设,是省委、省政府提升人民群众生活品质,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有力举措。省文旅厅凝聚合力,督促各级文旅部门、省直有关厅局真正把民生实事放到事关全省全局的高度来重视,从增进民生福祉的角度来认识,作为“一把手”工程来推进。

2025年山西省要完成60个乡村驿站典型案例项目建设任务,截至目前,60个乡村驿站项目全部建设完成。这些乡村驿站以全新的模式将公共服务直接输送至基层末梢,成为新时代公共服务普惠于民的生动实践。

服务功能拓展

三个一号旅游公路沿线提质增效

冠山驿站,位于太行一号旅游公路平定段支线新城—冠山景区和冠山环线的交会处,北邻阳泉市区、东望平定县城、南接青银高速,枕冠山,傍广阳,风景优美,交通便利,是平定县率先规划建设并投入使用的太行一号旅游公路驿站。

这个外表看似普通的乡村驿站,突破了传统驿站的单一功能,是平定旅游接待中心所在地。服务功能包括书院文化浸润、旅游集散、交通换乘、加油加气、停车充电、餐饮住宿、名优特精展销、亲子娱乐、慢行健身、观景摄影和中医康养等,成为游客歇脚的“暖心巢”、当地村民增收的“希望屋”,用“小空间”书写着便民富民的“大文章”。

平定县以冠山驿站为基点,在驿站周边建设冠山书院小镇,将特色豆制品、紫砂、刻花瓷、中医药、全龄康养与文化旅游等产业深度融合,打造宜居、宜业、宜游、宜养的康养特色小镇。

“我们的驿站,既能服务旅途,也能扎根乡村。”阳泉市文旅局工作人员介绍,规划之初,阳泉的4个乡村驿站便跳出“只服务车辆”的传统思维,锚定“交通动脉+村生活圈”双重定位,不仅有利于当地村民,对于过往司机与游客,驿站里干净整洁的休息区、有序摆放的桌椅、免费提供的应急药品,已然成为旅途中的“充电站”。

今年3月,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山西省高质量推进黄河、长城、太行三个一号旅游公路沿线提质增效三年行动方案》,总体要求是,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四好农村路”重要指示批示和对山西工作的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在三个一号旅游公路全线贯通的基础上,从2025年起,用3年时间实施旅游公路沿线提质增效行动。坚持“路、景、村、业”一体推进,做精“交通+”“旅游+”文章,构建结构合理、设施完善、功能齐全、特色突出、服务优良的旅游公路体系,把旅游公路打造成为山西省自然风景道、文化旅游路、乡村振兴带、富民发展线,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和打造国际知名文化旅游目的地提供有力支撑。

省文旅厅将建设三个一号旅游公路沿线特色乡村驿站作为今年“高标准实举措全力办好的3件省政府民生实事”之一,切实把好事实事做到群众心坎上,让发展成果更有温度、惠民答卷更有厚度。出台地方标准,规范引领已列入规划点位的三个一号旅游公路沿线乡村驿站建设,对已建成的乡村驿站实施对标改造提升,带动乡村驿站标准化、规范化建设运营。

同时,省文旅厅同省交通厅、省农业农村厅、省应急厅等8个厅局联合印发《建设三个一号旅游公路沿线特色乡村驿站实施方案》,结合三个一号旅游公路沿线旅游资源分布和游客实际需求,合理布设一批兼具农业、商贸、文旅及应急救援等功能的乡村驿站,通过完善乡村驿站服务设施、规范服务标准,提升旅游公路的服务质量和旅游体验,进一步擦亮“旅游满意在山西”品牌,带动沿线周边农业、文旅、商贸、康养、生态产业发展和乡村全面振兴。

针对太行一号旅游公路沿线乡村驿站大多靠近林区的实际情况,晋城积极创新工作方法,将国家应急广播体系太行一号旅游公路高可靠终端建设纳入乡村驿站建设整体规划中。这一系统能够在手机信号薄弱或中断的情况下,实现一定范围内的高效信息播报,成为现有通信方式的重要补充,极大地提升了乡村驿站的应急通信保障能力与整体安全防护水平,为广大游客的生命财产安全保障构建了一道可靠的技术屏障。

晋中市将驿站打造成展示地方形象的“窗口”、服务游客的“驿站”、带动增收的“平台”,10个乡村驿站已累计服务群众13万人次。当地创新运营机制,明确建设、产权、管理运营主体,引入市场化理念,探索“政府引导、企业运营、群众参与”模式,通过招商引资、合作共建等方式,吸引社会资本参与,构建可持续的运营模式。

从无到有、从闲置旧驿站到活力新客厅、从单一功能到复合体验,山西省乡村驿站的打造,提供了旅游服务的有效补给,增强了基层治理效能,实现了产业带动,助力了强村富民,是三个一号旅游公路沿线提质增效在全省落地生根的有力实践。

小驿站变身综合体

交农文旅深度融合助力乡村振兴

以乡村为载体,结合周边乡村特色和景区特点,形成“交通+旅游+N”为主题的消费中心;综合打造各类服务设施,突出服务设施的服务功能与实用性……乡村驿站的建设推进,是山西省深入践行“交农文旅融合”、助力乡村振兴的生动注脚。

藏于太行深处的文化客厅——太行一号旅游公路沿线泽城驿站,让艺术与乡村共生。

作为太行一号旅游公路左权段的核心服务节点,泽城驿站是晋中左权县以“艺术赋能+文旅融合+科技加持”推动乡村振兴的标杆工程。驿站依托中国北方国际写生基地核心区位优势,串联太行山水资源与古村文化肌理,构建起“服务写生、带动产业、惠及民生”的发展闭环。

驿站建设串联泽城、老井、桐峪三大写生片区,辐射周边21个村落、200余个写生点,打造全域旅游服务网络的关键节点。同时,驿站衔接城乡客货邮融合线路,助力太行小米、绵核桃等土特产就地销售,推动村民闲置房屋改造为民宿,形成“写生创作+民俗体验+农产品消费”的完整产业链,让游客停留时间延长2小时以上。

驿站运营以来,带动中国北方国际写生基地累计接待艺术爱好者超45万人次,创收2000余万元。直接带动40余名村民稳定就业,间接惠及500余户农户,村民通过民宿经营、餐饮服务、土特产销售等渠道增收,民宿经营户年均收入可达5万元—6万元。

在运城,地处河津市阳村街道苍头村西的苍头驿站,毗邻黄河一号旅游公路,是20年前建设黄河大桥时的指挥部,多年来闲置破败。

2025年,苍头村紧紧围绕“服务村民、便利游客、助力乡村文旅融合”的核心定位,聚焦功能完善、服务提质、业态联动三大重点,扎实推进乡村驿站建设落地见效。苍头驿站周边汇聚治黄展览馆、鱼跃龙门亲子乐园、研学基地、林海露营基地等多元旅游资源,涵盖游客咨询、购物、非遗展示、餐饮休憩、汽车充电等多元功能,填补了区域旅游配套空白,同时依托驿站盘活本地旅游资源,带动特色农产品销售及乡村产业发展,激发乡村经济活力。自10月份试运营以来,累计服务村民及游客2000余人次,服务人次同比增长80%,满意度达98%以上。承接新文旅业态,带动村内文旅消费增长30%。

晋城的8个乡村驿站作为完善乡村文旅服务体系、赋能乡村振兴的重要载体,年接待量超260万人次。这些驿站通过整合文旅咨询、便民服务、农产品展销、应急保障等多元功能,持续提升服务效能,不仅搭建起乡村文化展示与农文旅融合的桥梁,更便利了群众日常出行与文旅消费,为晋城乡村文旅高质量发展注入坚实动力。

高平市依托釜山村“中国传统村落”“省级康养特色村”资源,全面盘活闲置资产,打造了“休憩休闲+文化体验+农产品展销+便民服务”等功能于一体的康养乡村驿站。该驿站创新探索“数字+便民”“文创+农产”“民生+康养”融合模式,通过高德地图实现线上指引与线下服务闭环,研发20余款文创产品并联动本地农产品销售,结合康养资源提供中医理疗体验与康养知识普及服务,2025年累计服务人次达184.46万,实现收入3543.94万元,开展24场文化体验活动服务,惠及线下游客2.1万人次,成为晋城市太行一号旅游公路特色乡村驿站赋能乡村振兴的典型标杆。

“驿站改造提升过程中,我们根据游客需求与驿站实际条件逐步完善旅游服务功能。”山西省文旅厅相关负责人表示,遵循先解决“急难愁盼”,再布局“长远发展”,山西省乡村驿站的建设原则是,将“交通线”逐步转化为“发展线”,让“服务区”慢慢升级为“活力区”。

从功能定位来看,山西省乡村驿站跳出“单一服务交通”的局限,将便民服务、寄递、超市与产业发展、农产品销售、文化传承深度绑定,既回应村民对“物流便利”的期待,又挖掘乡村的资源价值。

从运营模式来看,乡村驿站并非“政府包办”,而是鼓励村民参与,村民既是服务的期待者,也是产品的销售者、文化的传播者,形成“共建共享”的良性循环。

从示范意义来看,全省60个特色乡村驿站典型案例还提供了可复制的“交农文旅融合”样本,依托交通区位优势,让“小站点”成为连接城市与乡村、游客与村民的“桥梁”。

自成景点引游人

驿站赋能新业态风生水起

“发现了一处藏在太行山里的宝藏地!”初冬,网友小叭在社交平台晒出一组古风大片。浙水驿站,位于晋城市陵川县733县道与旅游线交叉口西350米,全天开放的驿站自带历史感滤镜,青瓦白墙配汉服,“分分钟出片”。

古色古香的驿站建筑与山景相映,青砖灰瓦的院落里藏着原生态的晋城民俗,沿着青石板路漫步,树影斑驳间感受时光慢流。驿站后方的庭院是绝佳休憩点,石桌石凳搭配竹林,适合发呆听风。

驿站周边还有很多玩法,可以步行15分钟到后土庙群感受千年古庙的庄重,也可以沿太行一号旅游公路自驾,还能骑行至附近的“龙王庙”看奇石,感受“半天看山景,半天看庙宇”的独特地貌。

在山西,有很多这样的“网红”村,抓住发展契机,凭借旧宅古院、田园风光、自然景观等资源优势,积极开展建设。先是建起了驿站,完善了基础服务设施,接着进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随后建起了民宿。在此基础上,因地制宜发展了山水观光、餐饮休闲、古村民宿、时代体验、果蔬采摘等田园综合体新业态,让原本沉寂的村庄重新焕发活力,自成景点,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打卡”,体验乡村生活。

根据山西省《三个一号旅游公路沿线乡村驿站服务指南》,乡村驿站的设置应在保障基本服务功能的基础上,根据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及公众出行需求,创新服务理念,拓展餐饮、特色农产品售卖、旅游集散、应急救援等延伸服务,逐步完善人性化设施,在带动当地经济发展、助力乡村振兴的同时,为游客提供多样化的特色旅游体验。

乡村驿站具备基础服务功能,不仅填补了乡村旅游服务空白,更带动了区域旅游热度提升,服务效能逐步凸显。依托三个一号旅游公路的交通优势,驿站成为串联周边景点的重要枢纽。驿站的投用有效完善了区域旅游服务网络,推动“过路经济”向“过夜经济”转化。同时,驿站作为乡村对外展示窗口,通过特色服务让游客深入感受当地民俗文化,进一步打响了乡村旅游品牌。

长治鲁迅艺术学校下北漳驿站创新打造“驿站+红色文化+非遗展示”融合发展模式。驿站建成游客服务中心和鲁艺小院两大功能区。游客服务中心配备卫生间、母婴室、医务室等设施,提供旅游咨询、文创展销等一体化服务。鲁艺小院设有就餐区、厨房等配套。驿站与院校建立研学合作,开发特色课程,年接待研学团队200余批次。整合本地非遗资源,设置非遗展示区,展销掐丝珐琅、剪纸等工艺品,通过场景再现、互动体验等方式,让游客沉浸式感受红色文化,成为太行一号旅游公路上特色鲜明的文旅融合示范点。

阳泉的盂县骆驼道驿站则结合古村落原始风貌,联动周边农家乐、景区公司形成业态集群,融入晋商驼帮文化元素,与周边星空酒店、抗战纪念设施形成旅游联动。骆驼道驿站已纳入盂县“阳泉北站—大汖古村—骆驼道村”的精品旅游线路,自具备接待能力至11月中旬,累计接待游客超3000人次。

运城苍头驿站、绿道驿站、金楼山驿站等11个黄河一号旅游公路沿线乡村驿站建成投用,聚焦自驾、骑行、徒步等群体需求,提供餐饮、产品展销、旅游信息集散、应急、便民等综合服务,成为串联景区与乡村的中转枢纽,形成公路+驿站+产业的发展模式,辐射带动沿线农业、餐饮业、旅游业等产业板块协同发展。乡村旅游服务能力显著提升,黄河一号旅游公路沿线乡村驿站服务游客达数十万人次,成为游客一站式服务枢纽。

目前,全省已形成文旅融合、交旅融合、农旅融合、旅体融合、业态融合等多样态乡村驿站类型,不少驿站积极寻找和旅游产业链各环节的契合点,形成文旅产业升级新的增长点,发挥了拉动区域经济、带动就业增收等的辐射效应。

接下来,山西省将继续把建设旅游驿站作为深化文旅融合、提升完善旅游公共服务水平的重要抓手和创新举措,全力打造具有山西特色的旅游公共服务品牌。


(责任编辑:魏金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