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一家从事造纸行业的“老字号”国企,原料和销售两头在外——单这几个关键词,就能让一家企业陷入困境。然而,牡丹江恒丰纸业集团(以下简称恒丰),却在20多年间,通过持续不断的改革创新、机制创新、科技创新,愣是在竞争白热化的困境中突出重围,走出了一条传统行业中国有企业高质量发展之路,为国资国企改革提供了一个成功范例。
□文/本报记者 桑蕾 孙铭阳 杜清玉 摄/本报记者 董广硕
已经有70多年历史的恒丰,是黑龙江国有企业中的“老字号”。“年龄”虽大,却老当益壮,近年来,恒丰凭借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其烟草工业用纸创下全国与全球市场占有率“双第一”。
自2003年上市以来,恒丰通过企业改革,实现“主辅分离”,甩掉了桎梏企业发展的包袱,以“刀刃向内”的勇气精简机构,推行“以岗定薪、按绩取酬”,员工从“盼清闲”转向“争一线”。领导班子将“创新”视作企业发展的第一要务,“一群人、一股劲、一条路”久久为功,书写了独具特色的恒丰实践。
数字赋能 智能恒丰
数字技术早已不是简单的工具,而是恒丰新的生产力;智能不是口号,而是竞争新语言
在恒丰的发展历程中,上市是扭转命运的“分水岭”。上世纪末,因核心竞争力不足,恒丰长期处于行业跟随者位置,在市场中艰难求生。为打破困局,恒丰将“上新项目、谋新发展”的希望寄托于上市,渴望借助资本市场实现跨越式发展。
当时上市制度处于改革阶段,但恒丰敏锐捕捉到“高新技术企业可获上市支持”的政策风口,马不停蹄推进资质申报,最终成功拿下高新技术企业称号,顺利登陆A股市场。
“高新技术企业”这一身份,不仅助恒丰敲开了上市大门,更让企业埋下了“科技兴企”的种子。2001年,恒丰被列入黑龙江省政府批准的63户信息化试点企业。2003年,恒丰迎来管理层“新老交替”:9名新任管理者平均年龄仅39岁,带着敢闯敢拼的锐气,顺势提出“以管理变革推动企业发展变革”的思路。
从ERP系统打通全流程管理,到OA移动办公系统提升协同效率;从MES系统实现生产实时管控,到LIMS实验室管理系统保障质量稳定,再到PHM设备动态监测平台预防故障,恒丰将技术手段深度融入生产经营每一个环节。如今这家拥有七十余年历史的造纸老厂,不仅成功入选黑龙江智能工厂,更凭借突出的数字化成果,入选“2021年中国数字化创新典范案例”。2023年,恒丰被授予“数字领航”企业称号,成为造纸行业首家获此殊荣的企业。
今年8月,由省国资委主办的出资企业数智化转型现场交流会议在恒丰召开,全省国企掌门齐聚一堂,共话这道数智化转型“必答题”。
数字化、智能化的技术升级,不仅提升了生产效率与产品质量,更让恒丰在全球市场竞争中具备了快速响应与精准决策的核心能力。面对全球200多个客户的订单,恒丰更是借助AI技术实现高效决策:通过AI驱动的智能工厂运营一体化管控平台,可快速判断订单利润率并决定是否接单;在生产过程中,AI能依据实时数据提前3分钟预判产品关键工艺指标参数趋势情况,大幅提升产品合格率。
绿色发展 融入理念
绿色不是成本,而是竞争力;环保不是负担,而是通往国际市场的“通行证”
上世纪末,作为传统造纸企业,恒丰曾因高污染问题困扰周边居民。但上市成功后,恒丰将“绿色发展”纳入战略核心,从排水排污深度治理,到锅炉废气超低排放改造、厂区环境整治、噪声管控,再到光伏发电项目落地、储能电站建设,一步一个脚印推进环保升级。近五年来,恒丰单位产品能耗降至12.78%,用实际行动践行“绿色制造”理念。
“2005年我们成为国内行业第一,2006年提出了国际化战略构想,2007年引入战略投资者为我们制定了国际化路线。”恒丰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李迎春回望恒丰足迹。近年来,在与国际客户对接时,发现欧美企业普遍对合作伙伴的碳排放量有严格要求。为打开国际市场,恒丰迎难而上,成为我国首个明确科学碳目标的特种纸企业,先后斩获CDP管理B级、EcoVadis碳管理高级评级,用绿色实力赢得全球认可。
如今的恒丰,已是名副其实的国家级绿色工厂:走进厂区,花园式环境让人眼前一亮,厂房屋顶遍布的太阳能光伏发电设备,成为“绿色生产”的生动注脚。“我们每年都会制定节能降耗新目标——比上一年降低1.5%,而且这个目标与各级管理者的绩效奖励直接挂钩。”恒丰纸业副总经理李恩双表示,恒丰主动将绿色发展上升为战略核心,不仅解决了环保难题,更将绿色理念转化为打开国际市场的“金钥匙”。
高端定位 重塑格局
高端不是口号,是技术硬实力;自主不是选项,是产业链安全的生命线
在绿色化、智能化转型的基础上,恒丰进一步以科技创新为抓手,从产品研发与设备自主化两方面发力,瞄准高端市场,重塑行业竞争格局。
一方面,恒丰坚持“多元创新”,深耕高端产品研发。2023年,一款重量仅19克、单页厚度0.025毫米的“薄如蝉翼”印刷用纸在恒丰研发成功。这款纸不仅具备薄而不透的物理特性,更实现了翻阅时“无响动”的体验升级,成为行业技术创新的标杆。近五年来,恒丰平均研发投入强度达3.56%,形成技术与市场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极大地提升了业内知名度。
另一方面,恒丰聚焦产业链自主研发,打破国外设备垄断。2017年,从18号造纸机开始,恒丰实施“国产替代”计划,逐步推进核心设备自主研发。2025年5月,22号造纸机正式投产——这台设备国产化率超90%,项目总投入比纯进口方案降低至少60%,彻底改变了企业“核心设备依赖进口”的被动局面。
“我们的主要客户分布在上海、云南、广东、浙江等地,长途运输成本每吨高出1000元,相当于吃掉10%的利润。”恒丰纸业制造总监张成龙坦言,自主研发设备不仅是降低成本的“必然选择”,更是保障产业链安全的“战略之举”。从“造不了”到“造得出”,再到“造得好”,恒丰用自主创新强化了核心竞争力,也为行业“国产替代”提供了可以借鉴的范本。
从2001年至今,恒丰的产能从3.5万吨升至27万吨,销量从3.12万吨增长至22.52万吨、增长622%;出口销量从2009年的194吨增长到2024年的60946吨,迎来国际市场的“高光时刻”,提交了一份高分答卷。
记者手记
国企改革需要典型引路,恒丰恰是引路典型。这家老牌企业的成长轨迹,正是在中央政策指引下不断实践的成果:2001年上市融资是以发展破解难题;2003年响应国家要求,主辅分离,甩掉束缚企业发展的包袱;抓住每一个发展机遇期,走上“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之路。
保持定力,久久为功。
为了将一张蓝图绘到底,2020年老班子退休之际,恒丰启动“继承人计划”,集团领导亲自带徒言传身教,让发展思路得以持续。更难得的是2021年那场收购——新产投集团接手后,尊重恒丰的发展战略和经营逻辑,将“科技、绿色、智能”的发展思路确定为长期发展战略,全力支持其在国内国际市场劈波斩浪。这种“放手”和“赋能”,为恒丰持续创新、不断向前筑牢了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