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产业 > 文化大滚动

万物皆有灵 生态文艺大戏《可可西里》将在北京上演

2025-11-12 15:25 来源:中国经济网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成琪)
首页 > 文化产业 > 文化大滚动

万物皆有灵 生态文艺大戏《可可西里》将在北京上演

2025年11月12日 15:25   来源:中国经济网
[字号 ]

可可西里,这片蒙古语中意为“青色的山梁”的圣地,被誉为“万山之祖、千湖之地、动物王国、人间净土”。作为我国首个为保护藏羚羊而设立的自然保护区,它见证了从民间自发守护到国家意志保障的生态文明实践奇迹。

如何用一部歌剧来表现这样一片净土?近日,由中央歌剧院与青海省文化和旅游厅联合制作的原创歌剧《可可西里》试图回答这个问题。

歌剧《可可西里》故事原型发生在青海,以这片高原净土为背景,讲述了一段荡气回肠的守护史诗:定居北京的记者央金梅朵为调查藏羚羊盗猎真相返乡,途中与退休民警父亲扎西大叔和徒弟们相遇,却陷入盗猎团伙头目韩巴杂的围困。危急时刻,巡山队长索南多杰率队而至,解救众人。当盗猎团伙计划在太阳湖对产仔藏羚羊展开屠杀时,索南多杰毅然带巡护队前往阻止,最终在保护藏羚羊的战斗中英勇牺牲,用生命践行了守护誓言。多年后,以他命名的保护站巍然屹立,藏羚羊群自由驰骋,见证着生生不息的守护精神。

在11月11日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歌剧《可可西里》的主创、主演们生动地分享了他们对这部剧目的理解和感受。

歌剧《可可西里》到底要表达什么?这是导演施晶芙拿到剧本后考虑的第一个问题。“保护环境的本质其实就是保护生命,保护人类自己。因此,如何对待生命是我希望在这部歌剧里探讨的主题。”施晶芙介绍,和其他现实主义歌剧最大的不同点、也是亮点之一,就是在这部歌剧中,动物和它们的象征意义是贯穿故事发展的,可以说动物才是这部歌剧的主角,没有他们就没有这部歌剧。“这里面的每一个角色身上都能找到动物的影子,他们的性格、生活方式、生存哲学与动物之间有着极大的相似之处。”

发布会现场,剧中的一个“小藏羚羊”角色和它的扮演者还登台与媒体见了面。这只“小藏羚羊”采用的是写实与写意相结合的表现方式。为了突出剧中关于生命循环往复的主题,它们的材质和颜色上,都选择了大自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元素。以这只小藏羚羊为例,在材料上选择了藤蔓、皮毛等自然材料来搭建动物的整体形态,而在局部的装饰用了具有明显藏族元素的图案来体现可可西里的地域特点,整体颜色上选用的是大地色,这样不仅更接近藏羚羊的真实颜色,也更符合这部歌剧的美学原则。

导演施晶芙(左)和演员展示小藏羚羊的偶 中国经济网成琪/摄

施晶芙透露,除了动物以外,还特别设置了一个特殊的角色“朝圣者”。这个角色象征着神山,是可可西里大地母亲的具像化。虽然在整个演出中她和其他角色演员并无直接交流,但她就像这片大地一样,始终在注视着人类,注视着这片大地上的生与死,见证着一个又一个生命的循环。

本次歌剧的音乐由著名作曲家吴立群(捞仔)担纲,这也是他和中央歌剧院的第三次合作。对于可可西里,他并不陌生,多年来他深耕藏族音乐,电影《可可西里》的配乐就是由他完成的。在这部歌剧里,他将青海玉树山歌、藏族龙头琴弹唱、江孜踢踏舞等音乐元素有机融入歌剧音乐,“它讲的是国际性的话题,所以我融合了各种元素,包括传统歌剧的一些作曲手法,力争把这部剧做成一个自己满意的作品。”

中央歌剧院的舞美设计师常炜在发布会上坦言,在他的眼中,《可可西里》并不仅仅是一部讲述保护藏羚羊的作品,它是一部关于“生命共生”的歌剧。“我希望整个舞台空间,能成为一个有机的生命体,让观众在光影与音乐的呼吸之间,感受到——可可西里在活着,在呼吸。这部作品在我心里,讲的不是‘人守护动物’,而是‘生命守护生命’。”

《可可西里》演员表演精彩片段 中国经济网成琪/摄

发布会现场,央金梅朵的扮演者女高音歌唱家阮余群带领着本剧的卡司为大家表演了精彩片段,博得现场阵阵掌声。值得一提的是,五位来自青海的歌唱家也将参加首轮演出。

青海省文化和旅游厅党组成员、副厅长马力表示,此次与中央歌剧院携手,以歌剧这一国际性的艺术语言,讲述可可西里的生态文明故事,旨在打造一部立足青海、面向全国、走向世界的艺术精品。“这是将无价的自然与人文遗产转化为绚丽艺术篇章的有益尝试。”

据悉,歌剧《可可西里》已入选文化和旅游部“中国民族歌剧传承发展工程”重点扶持剧目及国家艺术基金2025年度大型舞台剧和作品创作资助项目,将于11月28日、29日在北京首演。(中国经济网记者 成琪)

(责任编辑:成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