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产业 > 文化大滚动

体育赋能为平潭擦亮国际旅游岛名片

2025-10-31 09:15 来源:中国青年报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魏金金)
首页 > 文化产业 > 文化大滚动

体育赋能为平潭擦亮国际旅游岛名片

2025年10月31日 09:15   来源:中国青年报
[字号 ]

2025海峡两岸暨港澳大学生棒垒球文化交流活动举办地——福建平潭,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祖国大陆与台湾岛距离最近的地方),成为两岸融合的“桥头堡”。体育又以其“黏合剂”的独特作用,成为促进两岸交流的重要载体。但体育对平潭的赋能远不止此。福建平潭综合实验区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陈训明介绍,近年来,平潭以体育为引擎,深度融合旅游与文化,释放发展动能,将赛事“流量”转化为文旅“留量”,加快打造具有国际风范、青春时尚的“品牌赛事活力岛”,推动国际旅游岛建设迈上新台阶。

做旅游产业的一个核心要素是辨识度,要么有唯一性,只有你有;要么有第一性,第一个做或做到这个领域的第一。陈训明说,平潭将体育作为突破口,海洋运动、户外运动恰好能将平潭独特的滨海、山地、风力资源转化为产业优势。同时,体育作为“易交流”的载体,既能拉动旅游消费,又能深化对台合作,成为平潭发展的“金钥匙”。

平潭拥有408公里海岸线、干净海湾和稳定风力等优质的滨海资源。陈训明认为,平潭的文旅发展必须跳出以往主要依赖自然风光的传统思路,转向注重深度体验与休闲度假的新型旅游模式。而体育正是一个重要的切入点。他说,“人们可能不会仅为了看一段海岸线而专门来到平潭——全世界美丽的海岸很多,他们为什么选择这里?但如果有精彩特色的赛事,有特定的受众群体,他们就会为这样的赛事奔赴而来。我们的目标,是打造有辨识度、高质量并能精准吸引目标客群的旅游产品。这几年,体育旅游的发展,为平潭文旅的突破性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2024年5月召开的全国旅游发展大会,是党中央首次以旅游发展为主题召开的重要会议,要求完善现代旅游业体系,加快建设旅游强国。平潭以此为新的契机,以新质与高质为切入口,以游艇为核心打造海上休闲运动超市,从每年的6月8日到10月8日开展海岛生活季,做足海的旅游文章。

经过“十四五”期间的快速发展,平潭体育交出了一份亮眼成绩单。

一是品牌赛事从“零”到“国际级”。平潭聚焦海岛特色,打造沙滩运动会、帆船运动周、棒垒运动季、风筝冲浪节、赛车嘉年华五大主题赛事。5年来累计举办品牌赛事250余场,平潭连续7年获评“中国体育旅游十佳目的地”。

二是体育设施从“短缺”到“高标准”。平潭投入建设了一批高标准设施:2022年投入使用中国首条赛车运动的环湖赛道——如意湖城市国际赛道;2023年建成福建省内最高标准的棒球公园;2024年投入使用国际风帆运动基地和全省首个闽台合作游艇码头。截至2024年年底,全区体育场地总面积达124.38万平方米,人均3.2平方米,超过全省平均水平,城市10分钟健身圈和农村健身工程实现全覆盖。

三是对台体育交流从“零散”到“体系化”。5年来,平潭举办了“麒麟杯”两岸青少年棒球冠军赛等70余场活动,吸引超过5000名台湾同胞参与,与台湾团队合作打造的两岸棒球综艺《超棒的我们》在相关媒体的播放量超千万人次。

陈训明说:“这几年的发展也事实证明了体育不仅最能打动年轻人,更能汇聚青春的脉搏,让他们从四面八方而来,为这座海岛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体育不仅仅是一种运动,它更重要的功能是作为推动人与人之间深度交流的载体和方式。”

平潭自2023年游客量首次突破1000万人次以来,今年国庆中秋假期过后已超过1043万人次,预计将连年保持超千万的流量态势。如何把“流量”变“留量”实现经济“增量”,关键是提高人均消费,提供高质量旅游产品,体育旅游提供了这样的平台。

平潭还成功举办了第三十一届亚洲棒球锦标赛,这是时隔33年重返中国大陆举办的顶级亚洲棒球赛事。同时,平潭成功获得2027年U18棒球世界杯举办权。

面向“十五五”,平潭确立了打造“全球知名的滨海运动休闲目的地”目标,继续推动体育成为国际旅游岛的核心竞争力。包括——

赛事“提级”。推动棒垒球、沙滩水上运动、赛车等国际赛事“引进来”与自主IP赛事影响力“走出去”相结合,从“亚洲顶级”向“世界顶级”突破,实现“周周有赛事、月月有国际活动”。

产业“延链”。重点打造户外运动产业链和赛车产业链,建设体育装备研发制造基地,推出“赛车+旅游”线路,构建汽车运动文化生态。

融合“深化”。将棒垒球打造为“岚(岚为平潭简称——记者注)台融合第一运动”,常态化举办岚台赛事、教练员互派、青少年集训营;开发“体育+非遗”“体育+考古”产品,推动体育与文旅、文创、培训等产业协同发展。

陈训明相信,通过继续深化体旅融合,平潭正朝着更具国际风范、更加青春时尚的“品牌赛事活力岛”目标稳步迈进,为国际旅游岛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体育动能。

中国美术学院 叶雯欣来源:中国青年报


(责任编辑:魏金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