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网北京9月24日讯(记者 魏金金)古城是中华文明五千年绵延不断的实物见证,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我国古城资源遍布全国,几乎每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都有代表性的古城或古镇。当前,我国古城资源正处于 “保护、修复、利用、发展” 多重任务交织的关键时期。
每座老府城、老县城的传统风貌如何、历史文脉何在?需加保护的老城及历史街区如何划定、如何监测?一直是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的难题。在9月23日晚,2025北京文化论坛重要成果发布专场活动现场,南京大学党委副书记、中华文明数智创新实验室主任陈云松现场发布了“中华古城数字图谱集成”工程。
陈云松介绍,南京大学中华文明数智创新实验室以跨学科数智技术赋能古城保护,通过综合运用卫星图像、天地图及海量历史文献,依托算法整合,实现对传统保护难题的系统性破解。
据悉,该工程开发了中华古城多时相地图平台,为近3000座府县城搭建起历史地理信息数字化平台,绘制中华古城“古今对照”双城之图,直观呈现城市空间结构的百年变迁。
同时,该工程还构建了中华古城保护区识别平台,依托遥感、GIS、图像增强和人工智能方法,完成了四省近500座府县城的历史影像编绘,初步识别出历史城区的外廓,进而分析古城郭、古街巷、古河道等城市肌理,为做好文物普查提供支撑。
与此同时,该工程还打造了中华古城风貌重建平台,选取典型古城,借助无人机、激光雷达、三维点云和AI技术进行数字风貌复原和智能形态修复,并生成多维度文明图谱。
为了推动人人参与文脉传承,项目发起了中华古城守护者行动,通过上线小程序、推广二维码等方式,广泛吸引社会力量参与保护。
陈云松表示,面向千年文脉赓续的历史重任,当以科技赋能为引擎,以数智融合为路径,探索文明传承的“中国范式”,为全球人类历史聚落遗产的保护贡献东方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