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安徽省芜湖市繁昌区孙村镇中分村新四军三支队司令部旧址,中学生正在为同学们讲述新四军英勇战斗的故事。 肖本祥 摄(来源:大国三农)
夏木阴阴,溪水潺潺,平畴沃野,青山相伴。暑期到来,全国各地迎来亲子游、消暑游热潮,乡村凭借深厚的文化底蕴与悠然野趣,成为人们避暑休憩、品味乡情的好去处。
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要“推进乡村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开展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试点,提升乡村旅游特色化、精品化、规范化水平”。各地依托资源禀赋,打造出一批特色鲜明、令人向往的乡村旅游目的地,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人奔向山乡水畔,寻觅心中的“诗与远方”。
“泥土课堂”让教育回归自然
驱车驶入位于四川绵阳市战旗镇白沙村的白沙稻香田野自然营地,沿竹竿搭就的长廊一路下行,绿意盎然的田野便映入眼帘。
来到营地研学的学生们头戴草帽,穿梭于垄亩之间,用手指轻触温润泥土与青翠禾苗,感知草木生长的脉动。“我们把‘让教育回归自然’作为核心理念,将传统文化融入研学,在乡情野趣、寓教于乐中春风化雨般浸润童心,引导孩子们真诚地贴近乡村、自然与生命本身。”营地项目部相关负责人介绍。自2023年探索“农业+研学”模式以来,该村累计接待绵阳、成都等地学生逾3.5万人次,带动村集体增收45万余元。
广袤乡村,是农耕文化富集地,恰似没有围墙的“泥土课堂”,蕴藏着丰富的农事技艺、生态智慧与生命教育场景。游客可沉浸其中,亲历农耕辛劳与丰收喜悦,体悟“粒粒皆辛苦”的深意;参与编织、陶艺等传统手作,感受匠心传承;观察草木枯荣、虫鸟生息,在大自然的无声课堂中探寻生命真谛。例如,江苏无锡宜兴市杨巷镇开展有“泥土味”的实践课,设立10处“校外家庭农场”农技实践教育基地,让青少年在田间地头挥洒汗水、体验收获;北京平谷区镇罗营镇上镇村打造160亩湖畔耕读园,于诗意田园间播撒耕读乐趣;浙江湖州市安吉刘家塘村则深度融合生态资源与竹韵文化,从竹子生命历程、竹林生态智慧到竹艺精湛技艺,全方位展现“竹文化”的独特魅力。
暑期村游热潮正成为反哺乡村的活水。“现在娃娃们都放暑假了,来村里旅游的人就多了。”内蒙古呼和浩特市托克托县郝家窑村永永饭庄老板何瑞平欣喜地说,暑期是村里旅游产业的“黄金期”,许多游客携家带口来此品尝托县炖鱼,再去葡萄园体验采摘之乐。依托黄河湿地与神泉景区,郝家窑村大力发展乡村游,如今已发展出34家成熟的农家乐,年均接待游客5万人次,人均年收入达3万元以上,还先后获评“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和“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
青山绿水间追寻红色足迹
夏日的习习凉风里,漫步宁夏隆德县红崖村,夯土院墙上“参加红军、北上抗日”“红军万岁”等标语仍清晰可辨,诉说着峥嵘岁月。耳畔仿佛回响起六盘山间传唱的民间歌谣:“六盘山入云端,盼红军,晴了天,家家户户笑开颜……”
“战争年代,乡亲们日子艰难。如今除了务农养牲口,咱也靠村里的红色历史文化吃上旅游饭,这日子越过越红火!”在老巷子乡情剪纸店内,村民杨国权手握剪纸,笑容满面地说道。2010年,当地依托红崖村厚重的历史文化积淀与独特的古巷建筑风貌,以“千古隆德县,百年老巷子”为主题,倾力打造红色旅游景区,让这座历史文化名村在保护中焕发新生。
近年来,红色文旅已成为乡村旅游的新亮点。各地乡村,尤其是革命老区,保存着大量革命遗址、纪念馆、名人故居等红色文化资源,为发展红色旅游提供了丰厚沃土。
走进福建连城县培田村,这个作为正在央视一套热播的《浴血荣光》取景地之一的“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三五成群的游客在古街穿行,品读红色记忆。各地乡村积极盘活宝贵的“红色家底”,通过创新表达与深度体验,让红色历史可感可知。
日前,湖北荆门市沙洋县董场村革命纪念馆迎来了一批小游客。来自李市镇联盟村暑期“爱心托管班”的孩子们走进纪念馆,近距离参观锈迹斑驳的步枪、破旧的手榴弹等珍贵文物,在生动的讲述与问答互动中,感悟董场村的革命历史。在安徽芜湖市繁昌区孙村镇中分村新四军三支队司令部旧址,来自孙村镇赤沙九年制学校和峨山镇城东小学的少先队员们化身讲解员,开展“树荫下的党课”红色研学活动。学生们在亲身体验中加深对红色革命精神的感悟。
解锁“运动+”村游新玩法
“本来以为会很热,但还是带着我心爱的小单车过来了。没想到在十里画廊里骑行的感觉这么棒!”将自行车停驻在广西桂林市阳朔县燕村村口小卖部前,来自广东的游客石颜伊笑容灿烂,活力四射。
飞驰的车轮卷起山间清风,汗水与欢笑点燃了乡村的盛夏激情。当“动起来”成为旅游新标签,越来越多乡村正依托生态禀赋,解锁“运动+”的无限可能,将绿水青山转化为引人入胜的活力赛场。
在广东韶关市,广州大学生举办起“韶州100”骑行联赛,10条分站赛道巧妙串联起市内历史文化名村(古村落)与丹霞山、车八岭保护区、南岭山脉等优质山地森林资源,成功将赛事流量转化为乡村消费增量;云南永胜县罗依村则将荒地变身为越野摩托赛场,来自全国的80名车手在此展开激烈角逐,为游客奉献了一场速度与激情的视觉盛宴;福建宁德市霞浦县的滩涂渔村,则兴起趣味十足的“赶海竞速赛”,游客们提着竹篓、踩着滩泥,在限定时间内比拼海货收获,欢声笑语与海风一同飘荡……
除了紧张激烈的现代竞赛,植根乡土的传统运动与文化同样魅力十足。在农业农村部2025中国美丽乡村休闲旅游行(夏季)精品景点线路推介中,太极拳发源地——河南焦作市温县陈家沟,便向游客展示了动静相宜的东方智慧。游客可参观太极拳祖祠,触摸四百年传承的历史脉络;在东沟晨光中,观摩大师与村民集体练拳,甚至亲身体验基本招式;于杨露禅学拳处,探寻拳法源流演变。夜幕降临,“今夜·东沟”沉浸式夜游以3D光影与AR(增强现实)唤醒诠释的实景演出,融合全息投影、激光矩阵等现代技术,以陈王廷创拳历程为主线,虚实交织间,将太极拳的源流演绎为可触可感的立体画卷。
在山西忻州市代县鹿蹄涧村,杨家将武术的挖掘与推广,则为乡村注入澎湃动能。依托深厚的文化底蕴,鹿蹄涧村文旅产业焕发新活力,打造了集文化体验、有机农业、生态旅游于一体的美丽乡村。村党支部书记杨茂才展望道:“我们将创新‘沉浸式’旅游模式,让游客身临其境感受杨家将武术的独特魅力。”
夏意盎然,“村”游正兴。从“泥土课堂”的生命教育到“红色足迹”的精神传承,再到“运动+”的活力迸发,一幕幕乡村旅游的新场景,不仅为游客提供了寻觅“诗与远方”的避暑胜地,更成为反哺乡村、带动村民增收、焕发乡村新生机的源头活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