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不仔细看,这个被浓密绿植包围的书店很容易被错过。书店的名字叫“斯多格书乡”,位于北京大学畅春园,属于三山五园核心地带,毗邻北大清华的学子和老师的公寓楼,门口有一条河。“我们想把阅读这个事与居民的日常饮食起居交互起来。时间久了,就形成了这么一个文人书房式加庭园式的书店空间。”乡长郑宇告诉中国经济网记者。
前夜刚下过雨,地上还有些泥泞,记者穿过茂密绿植的庭院进到书乡,这是一个长廊式的屋子,面积约为四五十平方米,狭小但不局促,一侧墙面堆满了书籍,有3000多种品类的书,基本上都是社科人文类,间或还有几张桌子和几把椅子,大家可以坐在这里安静地看书,虽然有些杂乱,但很简单质朴。
郑宇说,斯多格书乡成立于2003年,最初是一群阅读者、音乐和电影爱好者在这个场域进行交流、探讨,时间久了就搭建起了这个空间。书乡经历过几次搬迁最后搬到了这里。“这个屋子最早其实就是一个铁棚子,骨架部分都是金属结构,非常简陋,四面透风。顶部甚至还有兽类、鸟类来此筑巢安家。后来,我们觉得这个区域得天独厚,位于河畔三角台地,我们也像筑巢一样,不断地在这个地方添砖加瓦。用一些传统物料、旧物旧料就逐渐搭建起来了,形成了今天这个样貌。庭院当初给植物提供了一个宽敞的空间,但经过多年的养护,他们肆意生长,现在已经把庭院挤得满当当的,大概有三十余种植物在这儿安了家。”

斯多格书乡 中国经济网成琪/摄
与传统意义上的书店不太一样,这里更像是图书流转售卖旧书的地方。郑宇告诉记者,每年七月毕业季,他们就会到附近的北大清华这些高校举办旧书流转活动,“令人感动的是,其他高校也联动起来。他们选择的书籍都是他们珍藏的,也是精心选择的,也有专业上一直在使用的书籍。他们把这些书籍放到这里,然后悄然转身离开了他们在这儿求学生活的校园。其实就是把他们的学术情怀、学问态度,以及对于书籍的热爱,都悄悄地安放在这里,流转出去。所以好多旧书都是这样来的,还有一些是我们淘来的,就凑成了今天的这些品类。”
郑宇给记者讲了一个故事。书乡刚开立的时候,春节打开空间迎接的第一位客人就是北京大学的一个学生。此后他常常来到这里,或驻足,或落座,进行沉浸式阅读。后来到了毕业季,他和他的朋友们就把收集的一些精品社科类文史哲图书放在了这里,孤身一人远赴海外读书。“现在跟他已经失去了联系,但是我记得他的名字,因为书的扉页上他很有心的记录了购买时间以及名字。所以在网络上查询到这位同学已经成了一名著名学者。”郑宇说。
“当我第一次来到这个书乡时,有点要哭出来的那种感情的。对我来说,我觉得他是一个可以躲起来的世界。这个角落对我来说很重要,特别是压力很大的时候,心情不太好的时候,或者自己需要写一些文章的时候,我就会选择躲到这里来。”一位北大物理系的硕士研究生告诉中国经济网记者。
而对那些相对常态的居民来说,书乡也是特殊的存在。北大地质系退休老师金凤英曾经在书乡建立之初,送给乡长一些花草的书籍,又赠送了工具,两人成了忘年交,现在金凤英老师已经90多岁了,去年书乡收拾庭院的时候,他还过来看望工人,给工人包了红包。让郑宇特别感动。
书乡不大,但阅读氛围很浓,背景是很轻柔的音乐,也没有通常意义上的“咖啡”味道。郑宇笑着说,之前书乡也提供过咖啡饮品,后来希望营造一个完全阅读的气氛,最后只保留两款清茶,一款是提神的,一款是助消化的,摒弃了咖啡。同样,书乡的主要收入是售卖图书,每天至少卖出二三十本书,此外还有场地的使用费用,“我们想尽办法让书乡持续运营下去。现在已经形成一个相对良性的循环业务状态。”
有意思的是,每天到店客流大概三十人左右,一部分是随机来的,一部分是预约来的。“每天我们尽量控制阅读氛围,使大家在这个狭窄的空间里能够沉淀下来深度阅读。”
从开始的靠口耳相传,到现在的网络平台传播,书乡访客越来越多样。“可能区别于其他书店,我们现在正在探索,线下售卖希望占的份额尽可能的多。哪怕利用线上手段吸引来了读者和订单,但我们希望与读者有更多的连接,希望他们能到现场来看一看,走一走,坐一坐,深度阅读。”郑宇说,“我们尽可能的用环境音乐、传统的阅读气氛,以及领读者的气质面貌,来吸引线上读者到线下来。”
“多年来,对于庭院里的植物,我们基本理念是低维护,这些接近自然野生状态的植物,我们希望能多存留一些。这种氛围和我们的阅读氛围可以相映成趣,书乡主题就是这样塑造出来的。”郑宇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