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柯:写中国观众爱看的音乐剧

2018年08月23日 10:02    来源:天津日报    陈默

  原标题:小柯 写中国观众爱看的音乐剧(图)

  小柯

  本名柯肇雷,1971年生于北京,集词、曲、制作、演唱、表演于一体的著名音乐人,多次获得金曲奖、最佳音乐电视奖等奖项。音乐代表作《因为爱情》《北京欢迎你》《等你爱我》《稳稳的幸福》等。

  印 象

  好音乐不会被埋没

  不久前,小柯来到天津和平文化宫,与观众分享、畅谈即将来津上演的《万万不能》《等你爱我》《因为爱情II》《我变了,我没变》四部音乐剧。小柯说:“音乐剧的创作离不开我写歌这个老本行。至于表演,也是一个图开心的事情,我们现在的团队在一起很多年了,大家磨合得很到位,相信观众走进剧场就能看见。”

  小柯是北京人,出生在一个音乐之家,父母都是搞音乐的,“所以从小家里的‘艺术细菌’密度就很够”。在首都师范大学音乐系毕业后,1995年,小柯成为职业音乐人。他也做过歌手,在当时推崇原创音乐的“红星音乐生产社”发行了第一张专辑《念来去》。

  半年后,他觉得当歌手不好玩儿,于是专心回去写歌。“当然呢,因为我会唱歌,有时候还唱,所以大家就老认为我还是歌手,其实我给自己写的歌都没有特别火,但是,也有很多给别人写的歌,经常被认为是我唱的,也挺对不起人家的,哈哈。”

  谈到为什么不做歌手而转做幕后,小柯打趣说:“因为我太胖了。如果让我以减肥为长期的生活原则,我不愿意。写歌是我这么多年来一直坚持的,因为写歌没有人关心你的形象,我在写歌的人里还算相貌出众的,对吧?”

  2007年,小柯开始创作音乐剧,2012年,又在北京开设了小柯剧场,专门演出音乐剧,一路走来,转眼已过去十年时光。外界环境在变,但是在他心中好音乐的标准从未改变:“你要洞察人们内心的思想,通过创作引起他的共鸣,而不是简单的技术上的‘蛮好’,我特别害怕人们用技术来表达‘蛮好’,比如音色、手法、节奏,这些都不重要,关键是你传递的情绪是不是能打动人。”他从不担心好作品会被埋没,因为首先应该判断这个作品是不是真的好,“假如我是老板,当我发现一个能让我赚钱的人才,我为什么拒绝?机会没有大家想得那么枯竭。”他坚信好的艺术品一定有商业价值,“艺术与商业这二者不是对立的,商业是水,艺术是船,商业会载着艺术这艘船驶向远方。”

  近期小柯来天津做了两次音乐剧演出,每次来都给他留下深刻印象,“天津和北京离得这么近,很多文化都是相通的。像老北京我们总说是一种‘爷文化’,天津所谓的‘哏’,其实也是一种‘爷文化’,这是一种高傲的、不屈服的、骨子里乐观淡然的处世态度。也正是这种文化底蕴上的认同,让天津观众在看我们的剧的时候,能有很好的体验。”

  与《将爱》结缘二十年

  庆幸写下当时的人生

  记者:最早熟悉小柯老师是您那首经典的《归去来》,是在1995年,对吧?

  小柯:对,《归去来》是1995年香港TVB拍的古天乐、李若彤版《神雕侠侣》的内地主题曲,词曲都是我写的,是由胡兵和希莉娜依演唱的。这也是我第一首被大众熟知的作品吧。

  记者:您可以说是音乐界的“爆款能手”,像青春偶像剧《将爱情进行到底》里的音乐都是出自您手,当时那一批歌曲的确十分惊艳。

  小柯:真是回忆杀了,哈哈。当时创作这部剧音乐时我27岁,导演张一白岁数也不大,包括演员李亚鹏、徐静蕾、廖凡、王学兵,我们都是大学刚毕业闯事业,开始团结在一起做事。当时我在写的时候没有考虑过太多,就是写了我们当时的人生。像《遥望》的励志篇、纯情篇,《等你爱我》《谁》《我还能做什么》,包括所有氛围音乐和插曲,都是表达那个时代年轻人真实的内心所想。没想到的是,这部剧播出之后会那么火,片子和音乐都火了,还出版了原声带。这之后我们那帮人隔几年都还会聚一次。

  记者:是不是有一种“将爱”情结?大家聚会时会唱哪首歌?

  小柯:其实这些歌都要唱,但是每次聚会,最后一首歌固定都是《二十年后再相会》,反而不是《将爱》里的。再过二十年,我们来相会。大家都以为二十年会很久,没想到忽悠一下,就过去十几年了,所以2012年张一白重新翻拍了电影版的《将爱情进行到底》。

  记者:电影版《将爱》可以说是对过去的一种怀念,当您再看到这部电影时感受如何?

  小柯:这个电影做后期的时候我都在,那时还没有合成的样片,我看到一个情节点,就是李亚鹏送徐静蕾回家,要翻一道铁栅栏,十几年前的电视剧里,他们两个人回学校,大门已经锁上了,需要翻铁栅栏,李亚鹏一下子就翻了过去,但徐静蕾翻不过去,李亚鹏托了徐静蕾一把。在电影里,同样是铁栅栏,徐静蕾身手敏捷,李亚鹏却翻不过去了。这个细节触动了我,于是就有了《因为爱情》里的第一句歌词:“给你一张过去的CD,看看那时我们的爱情。”

  影视音乐重在情怀

  要和导演一起完成一个故事

  记者:能作出这么多优秀影视音乐,您有什么经验能跟我们分享吗?

  小柯:那几年做的影视音乐确实比较多。我认为创作影视音乐,音乐人首先要和导演有一样的审美情怀,起码要完成一个共同的故事。现在好多导演和影视音乐的创作者,他们心里想的不是同一个故事,这让我感觉特别奇怪。影视作品毕竟是一个表达艺术的途径,创作这种东西是你心里有话要讲,你要表达的是一种真挚的感情,不能说瞎话。

  为什么很多人愿意说瞎话呢?因为能赚钱。这也是我这两年看到的一个怪现象。我曾经问一个导演,你为什么要拍这个电影?回答说,因为这个电影改编自畅销网络小说,我不知道这个小说好不好,只是很多人都在看。至于这个小说是不是你这个导演要阐述的一种思想,你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你对未来的看法,你对过去的看法,这些他们都不考虑,只是因为这个小说值钱。以这样的心态拍电影,是拍不好的。其实不只是电影电视,任何行业都是一样,音乐也是。

  记者:您最近几年创作的影视音乐跟以前比少了很多,是什么原因呢?

  小柯:对,2013年之后影视音乐写得就比较少了。一方面是最近几年工作重心转移;另一方面就是最近几年面对的影视项目有大量都是赌博式的,我不太愿意把时间放在这上面。只是在2015年给《滚蛋吧!肿瘤君》写了片尾曲《对不起》,并是我自己来唱的,也是因为这部电影比较打动我。

  记者:音乐这个行业不如以前火爆,您认为原因是什么?

  小柯:其实社会对音乐的需求一直都是很大的,机会也很多。但是,不要认为唯一的理想就是,唱歌当歌星。太浮躁、太急功近利了不好,这个行业里更需要一种人才的支撑,所以音乐教育很重要,教师是一个很重要的职业。我不支持刚从艺术高校毕业的学生去做老师。我当时就是毕业后留校教了三年书,但后来教不下去了,因为每当学生们看着我的时候,我往往都不敢回答他们的问题,我生怕自己回答错了,生怕我说错一句话影响他们的一生。年轻人都要踏踏实实地去积累。

  记者:就是您刚才说的,工作重心转移是吧?

  小柯:对,最近这五六年写歌还是我很重要的一个工作,遇到合适的作品还是会去写,也会自己来唱,但我更多的精力都用来做音乐剧了。我不像高晓松那么喜欢跨界,什么都要玩儿一下。我就愿意搞一些和音乐沾边儿的事,做音乐剧是我小时候就有的梦想。简单说,音乐剧是一个能更好表达自己的方式,也是最符合我的能力的。

  记者:出于什么样的契机让您转型做音乐剧?

  小柯:我从1995年开始从事专业的音乐作曲,10年之后,也就是在2005年的时候,已经有了一批大家比较熟悉的音乐了。突然有一天,在一个朋友聚会上,一个我并不认识的人指着我说,小柯你要不做音乐剧你就浪费了。说得我挺诧异的,当时的顾虑是,音乐剧在中国没有群众基础、没有市场。他说我太功利,我说他太理想,然后我们俩就开始辩论。但是“掐”完之后,我的确走心了,也是从那个时候开始筹划自己第一个音乐剧的。

  用中文写中国音乐剧

  让中国观众喜欢

  记者:做音乐剧对您来说难度大吗?

  小柯:要说一点儿难度都没有,肯定是不可能的。从2007年开始,北京奥运会之前开始做第一个音乐剧,当时组织团队排练演戏,各方面都不是很成熟,对剧场演出这个行业的理解更不成熟。那时候演戏就像一个流浪的孩子一样,打一枪换一个地方,演了一圈才发现,这买卖是赔钱的。后来我找朋友做了一套完整的财务分析,发现最大的成本是不同剧场演出间隔浪费的时间。第一反应是,做音乐剧首先要有自己的剧场。

  记者:所以就有了小柯剧场是吗?

  小柯:对,我们的演出团队基本稳定下来之后,我就开始筹备建自己的剧场。2012年,我们终于有了一个固定的场所,专门用来演出我们的音乐剧,就是在北京798艺术区的小柯剧场。当然建剧场也有很多曲折的故事,当时为了节省成本,设计基本都是我们自己做的,可以说是一砖一瓦见证了剧场的成型。到了2012年12月,忽然说这个剧场能开业了,我才突然想起来,演什么啊?赶紧回家写剧本。那个阶段觉得很辛苦,从建剧场到写剧、再到演剧,经过了大概一年的仓促和慌乱,但也很享受。我们现在演出很稳定,也会很从容地安排外出巡演,就像今年,我们安排了四个天津的巡演剧目,希望大家能喜欢。

  记者:做音乐剧和写歌有什么区别吗?

  小柯:都能表达自己,但是歌曲的时间有限,一首歌只有三四分钟。当你想表达更多的时候,就得找更大的体裁,所以音乐剧就是一个很好的形式。而且我想表达的东西也很多,我做音乐剧就跟咱们天津的煎饼馃子一样,一上就是一整套。像我们的爱情三部曲《稳稳地幸福》《等你爱我》《因为爱情》,还有《因为爱情II》;还有一套,是现代平民题材的“你说我容易吗”系列,即《百万约定》《千万留神》和《万万不能》。今年9月到11月,要在天津上演的就是这两个套装里的精选剧目。

  记者:您觉得自己的音乐剧有什么突出的特点吗?

  小柯:写中国观众爱看的音乐剧,一直是我的目标。音乐剧不是咱中国的原创,不像百老汇在美国,那么有群众基础。我这么多年的目标就是用中文写中国故事,让中国的观众喜欢。我觉得,想把戏做好就要具备两个方面,一是纯熟的技巧,二是像孩子一样的内心。所以我音乐剧里的音乐都是自己的,有很多之前我写的、大家比较熟悉的旋律,也有很多全新的作品,我得把它们都串起来,这样才能控制整个戏的表达。我希望观众能觉得好听、好看,能得到观众的认可。戏中想要表达的态度,也都是站在老百姓生活的角度去阐述的,我自己也会去演戏里的一些角色,能在剧场听到观众的笑声和掌声是一件很开心的事。

  记者:这些戏之间有什么内容上的联系吗?

  小柯:当然有了,要不怎么能说是一套呢。我们做的音乐剧还是比较接地气儿的,每一部戏的人物,也都有内在的联系和瓜葛。比如说,我们有一个人物,前后出现在三部戏里面,他的形象、设定都是有承前启后关系的,起到了一个穿针引线的作用,就是所在的故事不同,有点儿像电视连续剧。当然这几部戏都是独立成章、故事完整,单独去看也都没有问题,不会说弄个半截儿的故事出来。如果你串起来看的话,还是能发现人物个体和他们之间的一些发展和改变的,这是我觉得比较有意思的地方,就有点儿类似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吧。

  小柯口述

  十年前我写《北京欢迎你》

  距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已经过去了十年。记得十年前,北京奥运会倒计时第100天的时候,百位明星齐唱的歌曲《北京欢迎你》唱遍全国。这首歌是我作的曲,对我来说,其实这是一件特别简单的事,我就是作为一个普通的北京人,希望用自己的能力,为北京奥运会这个家门口的盛会尽一份力。当时参与演唱的一百位歌手、演员,其实也都是和我一样的心情,当然如果再组织一次这样规模的总动员,我想可能得等到咱申办世界杯了。

  现在回想起来,当时制作这首歌,还是有些压力。最难的地方是,当时奥组委有一个要求,就是说,要写出一首歌,能让所有中国人都爱听、爱唱,要把全民的奥运精神全都烘托出来。众口难调嘛,写一首歌让全国人民爱听、爱唱,这一点非常难,当时不敢说能做到,即使是现在,我还是不敢说做到了。有这么多人能喜欢这首歌,记住这首歌,我就已经很高兴了。而且,如果要说当时这首歌的成功,林夕老师真的功不可没,他的词确实是写得好,有高度,有意趣。

  我们请了一百位明星,一起演唱这首歌,这是国家的盛会,大家都热情澎湃,我现在还能回忆起来几乎每个人来的时候的故事──王力宏被我“骗录”了第一个完整的导唱;成龙录音之前老担心自己唱不好;戴玉强老师录音是最紧张的,唱得满头大汗,等等,太多了。但总体来说,录制这首歌我们的压力还是很大的,时间紧任务重,整个过程都十分仓促。当时,包括我在内一共三个制作人,我负责录音棚里的工作,另外两个人,一个负责棚外的工作,一个负责联络。所以在当时就是,一个歌手来了,到了之后下飞机,直接就给拉进棚里,录完之后又拉到场地上去拍摄MV,拍完之后那个状态就是──给轰走了……原因很简单,因为预算没有那么多钱,哈哈。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进入文化产业频道>>>>>

(责任编辑: 邵希炜 )

小柯:写中国观众爱看的音乐剧

2018-08-23 10:02 来源:天津日报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