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上旬,二战期间援华抗战的美国志愿航空队最后一名成员、曾经参与“驼峰大空运”、已经93岁高龄的迪格拉夫汉克(Degraaf hank),带领“飞虎队”及开辟“驼峰航线”的运输队成员的亲属一行20余人,再次来到中国,祭奠逝去的战友、亲人。

美国飞虎队历史委员会总裁Larry向航博赠送礼物。程义峰摄
二战期间,“飞虎队”对日作战历时7个月,共击落日机299架,击伤153架,23名成员牺牲,空战损失飞机仅12架,地面损失61架(撤退时自毁了22架)。战功辉煌的“飞虎队”解散改编入美国陆军第14航空队后,为突破日军封锁,从印度接运战略物资到中国,航空队在喜马拉雅--横断山脉开辟了被称为“死亡航线”的“驼峰航线”。在这条航线上,中美双方3年多共向中国战场运送急需物资70万吨,人员33477人,成为当时维持抗战的空中生命线,创造了世界航空史上时间和距离最长、条件最艰苦的空中运输奇迹。为此,航空队损失飞机563架,牺牲、失踪1500多人。
抗战胜利回到故土的志愿航空队成员,始终牵挂着那些失踪或长眠在喜马拉雅山麓、怒江河畔、横断山之巅的战友。中美建交后,他们开始重新踏上中国国土,追寻当年的足迹,祭奠牺牲的战友,看望在抗战中结下深厚友谊的中国朋友,抚摸他们当年曾经驾驶、并立下赫赫战功的P-40战鹰、C-46、C-47运输机。
1986年创建,收藏有美P-40仿真机、C-46及C-47真机的中国航空博物馆,是美国志愿航空队成员近10几年来华祭奠之旅的必到之地。担任中国航空博物馆馆长11年来,曾经9次接待(有两次因故未能接待)美国志愿航空队成员的齐贤德,与汉克已经是老朋友了。此次汉克一行来到中国航空博物馆,齐馆长依然亲自进行接待讲解。见证了中国航空博物馆以及中国航空飞速发展壮大的汉克很是高兴。虽年近百岁,但汉克仍然精神矍铄。他出色的身体状态,得益于他为寻找失踪战友而坚持不懈的锻炼。最初来华的那些年,他经常跟随登山探险队,沿着当年的“驼峰航线”,探寻失踪战友的遗体。参观过程中,汉克不时陷入沉思,回忆那战火纷飞的岁月,那些亲如兄弟的战友,还有那与死神相伴的“驼峰航线”……
虽然美国志愿航空队仅剩汉克这最后一名成员,但汉克每次来华都不孤单,陪伴他的有他的孩子、昔日战友的后人。对美国志愿航空队的中国情结深有感触的齐馆长告诉笔者:“我们有理由相信,这份国际友谊将地久天长。”
(责任编辑:王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