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载入中...
当前位置     中国经济网 > 航空产业 > 专题 > 2013巴黎航展 > 航展动态 > 航展动态 > 正文

川航:变局中谋发展

2012年06月27日 10:51   来源:《中国民航报》   吴勇、何丹

  川航地面服务部尝试廊桥、客梯车同时登机,避免旅客放置行李造成客舱过道拥堵,缩短登机时间。

  引言

  2012年初,荣获“2011年度四川财经人物”大奖的四川航空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川航”)总经理李海鹰在选择年度关键词时,把手按在了“转型”两个字上。一个词,概括了川航正在发生的变局。这个变局从表面上看波澜不惊,其力量却持久而深入,浸透到了川航的每一个神经末梢。

  早在2008年,走过20年风雨历程的川航机队规模就达到44架,航线达到130条,拥有4800余名员工,已经从一个小型航空公司走到了中型航空公司的门槛边,原有的运行模式已难以支撑发展需求。在“5·12”地震后,国内航空市场出现井喷。如何面对旺盛的市场需求?如何抓住机遇,乘势发展,扩大自己的市场份额?一个个新课题摆在了川航人面前。当年末,川航高层因时而动,在全公司深化系统建设、体制建设、队伍建设、班子建设和文化建设,苦练内功。决策层的意图十分明显:只有把自己尽力做强,才可能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通过3年建设,内强实力的川航在2011年初步实现了“四个转型”,即:从小型航空公司到中型航空公司的转型,从点对点、线到线的单一运营到网络化运营的转型,从外延型到内涵型、从简单的规模叠加型到向质量要效益的转型,从传统销售模式向新型商业模式的转型。踏上转型之路的川航减少了向外界发声的机会,一切似乎都在平静中进行,让人们产生几分陌生和神秘的感觉。那么,现在的川航究竟是怎样的一番模样?带着这个问题,记者走进川航,走近李海鹰,寻访转型的一路踪迹。

  减法:从减缩到新一轮扩张

  四川航空股份有限公司曾经用“一减一加”来概括“转型”的核心内容。其中的减法是转型之初对公司机队结构的调整:将机队缩减为清一色的空客机队,同时继续引进新的空客飞机,以此优化公司机队。在此基础上,再扩张航线网络,探索网络化运营和新型商业模式。最初的减法,使川航的运营在新的平台上变成了新一轮提速的加法。减缩就像收紧拳头,其带来的是更有力的扩张。

  打造清一色空客机队

  2008年,川航机队规模达到40余架,已经初步具备中型航空公司的规模。但是,当时的机队结构复杂,包括5架ERJ145和一些机龄较长的租赁空客飞机。要减掉的就是这样的飞机。

  2011年8月,川航首架空客A320系列飞机退租完成;9月22日,5架ERJ145转会河北航空;10月,另一架空客A320系列飞机退租。仅一年时间,川航就完成了对机队的“瘦身”。

  与此同时,川航引进空客飞机的步伐始终没有停下来。2010年2月,川航引进首架中远程宽体客机空客A330。此举传递出一个明确的信息:川航动了飞远程航线的念头。

  李海鹰说:“单一机队的打造不仅意味着飞行成本的降低,更使得飞机机龄年轻化,进而提供更好的飞行保障,提升客舱硬件设施环境的品质,给旅客带来更舒适的飞行体验。”目前,川航空客机队的平均机龄为6年,是一个年轻的机队。还有几笔账是李海鹰没有言明的:培训成本和航材库存成本的降低,以及可提供的座位数大幅增加。在时刻资源异常紧张的情况下,改用座位数更多的飞机,对保障运输量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截至2012年5月,川航清一色的空客机队飞机总数达到65架,其中包括远程宽体客机空客A330飞机3架。按照川航的规划,空客A319飞机(132座)、空客A320飞机(164座)飞中短航线,空客A321(192座)飞机飞中长航线,空客A330(200座~300座)飞机飞中长程航线和国际航线。通过短短的3年时间,川航在以机队规模为标志的硬实力上,初步实现了从小型航空公司到中型航空公司的转型。

  向网络化运营迈进

  如果说机队是航空公司的生产工具,那么航线网络就是航空公司的生产方式。解决了生产工具的问题,接下来要解决生产方式的问题,即如何飞才能取得更大的收益。以前,川航基本停留在航线运营的阶段。随着机队规模的壮大,川航有了向航线网络发展的可能。在此基础上,川航扩充和优化航线网络的步伐正逐渐加快。

  在延伸支线方面,川航通过新设哈尔滨过夜基地,新开6条哈尔滨始发航线;新开2条新疆航线,将网络触角延伸至喀什、伊宁;开通成都至嘉峪关、成都至景德镇等独飞航线。

  在主干线加密方面,“十二五”期间,川航将力争在成都至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拉萨等主干线上加密班次,优化时刻,打造精品航线;开通成都至旅客吞吐量排名前60位的二线、三线城市航线,如成都至烟台、珠海、西双版纳等直飞或经停航线,通过增加航线产品保持川航在成都市场的优势。

  在国际航线方面,在开通首尔、马尔代夫、普吉岛等国际航线的基础上,川航新开重庆至河内,成都经广州至塞班、经浦东至塞班,成都经南宁至雅加达、至胡志明等多条航线。

  最值得一提的是,2012年6月22日,川航开通了成都—沈阳—温哥华国际航线。该航线是内地继北京、上海、广州之后,西部地区第一条飞往北美的航线,西部地区从此告别了飞北美借道“北上广”的历史。接下来,包括阿姆斯特丹、墨尔本等在内的多条直飞航线也已列入计划中。川航从航线运营向网络化运营的转型可见一斑。

  过去,川航对航站考核看重的是航线,航站销售也局限在点对点的航线上。如今,网络化运营带来了观念的改变,也带来了销售模式的改变,从传统的销售模式向新型商业模式的转型正在进行。

  川航广州营业部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如今,他们的工作重点从控制航班转向了渠道维护。首先,营业部将目光投向大客户——以商会为龙头的川籍企业。他们大打乡情牌,利用价格和情感两个杠杆,让在外的四川人总是愿意选择川航的航班。恰恰就是这些四川旅客,撑起了回程客源。其次,从分析自己与对手销售数据的差别上,营业部看到高舱销售上的不足。广州营业部打起软件的主意,他们与白云机场沟通,谈妥一个两舱休息室,并将服务外包,同时还将在未来实现头等舱免费接送服务。再其次,营业部双管齐下,依靠大代理异地销售,采取优惠措施提高小代理的忠诚度。

  其实,外站的改变不仅体现在销售模式上,更体现在垂直管理模式的成型上。以前,航站就像公司驻各现场的办事处,现场代表的主要工作是不正常航班的危机公关,其他业务几乎无须过问。深圳航站站长肖少群说:“过去,对接机场或代理由公司职能管理部门来完成;现在,代理协议、机组服务、账目收费都通过站长传递给对方。我们能及时了解这些信息,更好地对代理方进行监督。”看似简单的“过手”,无形中赋予了航站约束对方的砝码,对于监控质量大有裨益。

  2010年川航年承运旅客超千万人次,2011年川航年主营收入首破百亿元。

(责任编辑:王飞)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广告服务友情链接
www.ce.cn   www.cenet.cn   www.chinaeconomy.cn
中国经济网 © 版权所有 京ICP证0400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