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载入中...
当前位置     中国经济网 > 航空产业 > 机型档案 > 中航工业 > 歼-8 > 动态 > 正文

歼-8型战斗机迎来退役时刻

2012年03月02日 15:56   来源:SRC-20839948   

  前不久,据美国媒体报道我国空军正式将歼-8型战斗机退役,这表明我国空军第二代作战飞机已经开始退出历史舞台,我国空军现代化建设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歼-8是我国自行研制的第一种战斗机,它的诞生历经了艰难和坎坷,其中之艰辛,远远超出我国研制的其他作战飞机,然而正是歼-8的研制为我国以后自行研制更先进的作战飞机积累了经验,打下了基础。

  歼-8战机

  我国航空工业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起步,先后引进了多型前苏联战斗机,算是迈开了建立自主航空工业的第一步,但是随着中苏关系的变化,前苏联停止对我国的援助,因此我国航空工业不得不承担起独自为空军提供作战飞机的重任,上世纪60年代中期,考虑到国外第二代作战飞机已经问世,新型超音速轰炸机、攻击机也陆续服役,当时国内最先进的歼-7型作战飞机不论是航程、火力还是机动性能,与这些作战飞机进行对抗的时候,都感觉力不从心,因此我国空军需要新的歼击机来抗衡这些新的威胁,当时国内相关单位提出两个方案,一个采用新型大推力发动机的单发歼击机方案,一个是在现有的涡喷-7发动机的基础上进行改型,提高推力,研制双发歼击机,考虑到国内相关领域基础薄弱,所以最终我国空军选择了后面一个方案,并将其命名为歼-8型歼击机。

  歼-8型歼击机可以看作歼-7的双发放大型,采用两台涡喷-7甲发动机为动力,单台加力推力大约59千牛,机载设备最初的设想采用火控雷达为核心的全天候火控系统,但是由于机载火控雷达迟迟未能取得突破,我国空军决定先研制采用雷达测距器的白天型,然后再研制装备火控雷达的全天候型,最终歼-8基本型装备的机载航空电子系统基本上是歼-7相关设备的改进型,包括测雷-2雷达测距器、JHK-03瞄准具以及导弹射击计算机等构成歼-8白天型的机载火控系统,我国沈阳飞机公司从1965年开始研制歼-8基本型,1969年首次试飞成功,但是该机拖延到1979年才设计定型,1980年正式装备我国空军,首批列装单飞是空军第11航校(现在的空军沧州试飞训练中心的前身),歼-8白天型试飞拖延有多种原因,既有文革干扰的主观原因,也有我国对于研制新型战斗机的难度与规律认识不足,相关试验手段与测试设备缺乏等客观因素,在歼-8拖延的时期正是国外航空工业飞跃发展的时期,第三代作战飞机已经研制成功,我国航空工业也开始了奋力追赶的漫漫长路。

  上世纪70年代后期,最初为歼-8配套的射雷-4型火控雷达研制成功,根据空军的要求,沈阳飞机公司开始研制歼-8全天候型飞机,编号为歼-8Ⅰ型(上世纪90年代随着空军编号的改变,该机被改称为歼-8A),射雷-4型机载火控雷达是我国第一种单脉冲火控雷达,对于RCS=5的目标最大探测距离可以为20公里,与该雷达配套的射瞄-8光学瞄准具是我国第一种采用陀螺稳定的瞄准具,射瞄-4、射瞄-8与机载导弹火控计算机构成歼-8全天候型的火控系统,令人遗憾的是,歼-8配套的霹雳-3型空空导弹研制迟缓,这样空军决定仍旧给歼-8配套现有的霹雳-2型空空导弹,根据空军要求,我国相关厂所对霹雳-2进行改进,改进后的霹雳-2乙重点提高抗干扰和引信早炸的的问题,主要是采用致冷硫化铅导引头,并且采用了新的光学透境,提高了探测距离和抗干扰能力,对于原来的红外近炸引信进行了改进,为了提高导弹的机动性能,还使用了来自霹雳-5乙翼面舵,整体性能相当于美国的AIM-9E空空导弹,其他武器包括;两门23-2双管23毫米航炮、机载57毫米航箭等武器,新的导弹结合新的机载火控系统,让歼-8全天候的作战能力得到了一定的提高,歼-8全天候型于1977年开始研制,1982年试飞成功,1985年设计定型并装备部队。

  尽管歼-8型歼击机的装备让我国空军的武器装备水平得到了更新和改善,结束了该机和同时期歼装的歼-7Ⅱ型歼击机形成了高、低搭配格局,成为我国空军在上世纪80年代作战能力的骨干和中坚,但是当时国外第三代作战飞机已经大批量生产,装备部队,三代作战飞机的性能重点由第二代作战飞机的高空高速性能改变为注重中低空机动性能,同时配备有更加完善的航空电子系统,具备全天候超视距拦射和精确打击能力,而歼-8受限于其原始设计,很难通过简单的改进缩小与国外三代作战飞机的差距,其机头进气布局限制了机载火控雷达的性能,这是因为非透波的进气道会把部分雷达电波弹回,形成所谓的“进气道假目标”,射雷-4在研制过程中就饱受这个问题的困扰,而国外在改进米格-21系列作战飞机时候,同样碰到这样的问题,造成对机载雷达性能较大的影响,另外其机内空间也比较有限,难以安装较多的航空电子设备,所以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开始研制采用两侧进气的歼-8Ⅱ型飞机(后来改称歼-8B),就是腾出机头空间安装大孔径机载火控雷达和航空电子系统,该机于1984年试飞成功,1988年设计定型并装备部队,不过歼-8Ⅱ仍旧保留了歼-8的小展弦比三角翼布局,三角翼的优点就是激波阻力小,超音速性能好,但是诱导阻力大,高亚音速时的机动性能和航程较低,而这正是一般空战的经常使用的性能区域,所以在研制歼-8Ⅱ的同时我国就启动的新型歼击机的技术探索工作,重点提高歼击机的机动性能,这就是现在的歼-10型歼击机。由于当时国内经济技术基础比较仍旧较低,考虑到国外第三代作战飞机已经向我国周边扩散,在这种情况下,为提高我国的空中防御能力,我国决定进口苏-27型歼击机,作为国产新机出来的过渡,并且引进部分先进来促进新机的研制。

  进入上世纪90年代,随着新型歼击机陆续装备部队,歼-8型歼击机在空军的地位开始下降,不过考虑到当时空军具备全天候作战能力歼击机数量有限,新机由于数量偏小,被做为空军的“拳头”部队和“种子”飞机来使用,因此仍旧使用歼-8型歼击机执行日常紧急拦截作战飞机来使用,为了进一步提高歼-8机队的作战能力,空军对其进行了相应的改进和提高,主要项目包括;用JL-7AG型火控雷达替代了原来的SL-4型火控雷达,与后者相比,JL-7AG的探测距离提高到30公里左右,武器改装为霹雳-5乙空空导弹,同时相应对光学瞄准具进行了改进,以支持霹雳-5乙的离轴发射能力,还就是加装了全向雷达告警系统和箔条/照明弹投放架,提高飞机的电子战能力,改进后的歼-8被称为歼-8E。

  从整体上看,考虑到歼-8已经落后,发展潜力已尽,因此空军并没有对其进行更大规模的升级,仅仅是能够使用空军现有的武器装备而进行了小规模改进,该机存在的缺乏超视距拦射能力、机动性能低、电子战能力薄弱的缺点始终没有得到解决,在现代高技术空战里面的作战能力已经越来越低,所以随着苏-27及其国产型号和歼-10大量装备部队,歼-8B系列也经过了航空电子升级,具备全天候下视/下射、超视距拦射,装备了综合电子战系统,可以比歼-8系列更好的执行紧急拦截任务,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我国空军做出退役歼-8E型歼击机的决策。

  由于该机的过渡性质,所以它的改进改型也比较有限,上世纪80年代,空军考虑到现有的歼侦-6型飞机已经陈旧,所以决定研制歼侦-8型高空高速侦察机,该机在机腹吊挂有大型侦察吊舱,里面配备有引进的美制KA-112型航空侦察照相机,KA-1l2相机是在KA-99A的基础上改进设计成的一种倾斜全景式相机,它焦距长达1.8米,具有高空、大倾角、远距离侦察能力,相机的主要特点:焦距长;自动检、调焦;自动斜距调焦;自动像移补偿;可以利用飞机惯导系统输出数据自动计算速高比,具备较强的对地侦察能力,凭借KA-112的大范围、远程侦察能力,歼侦-8可以不深入到对方区域,就可以对其纵深地区进行成像侦察,大大提高我国空军的战术侦察能力。

  歼-8ACT验证机,所谓ACT-指的是飞机主动控制技术,主动控制技术和电传操纵系统(FBW)一起是提高飞机操纵性能、机动性能和生存性能的关键技术之一,我国于1979年发展ACT/FBW技术,在完成地面样机研制的基础上,于上世纪80年代决定在歼-8的基础上研制歼-8ACT验证机,该机在歼-8的基础上加装了我国自行研制的纵轴数字电传/主动控制系统。为此该机在机翼加装了一个小鸭,形成独特的三翼面结构,歼-8ACT的电传操纵系统是采用四余度结构,是国内第一个实现对静不稳定飞机全时间、全权限电传操纵飞行的系统。重点研究了对于各类飞机具有重要价值的放宽静稳定性技术和飞行边界限制技术。该系统于1990年完成了全部开发和飞行脸证计划,考虑到歼-8机体的限制,我国在此后又处用歼-8Ⅱ飞机研制成功歼-8ⅡACT验证机,该机配备有更先进的三轴四余度数字式电传操纵系统,这些飞机为我国ACT/FBW技术实用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歼-8加大航程型;上世纪80年代随着南海形势的发展,我国海军航空兵现有的歼击机难以深入到南沙上空执行作战任务,为此有关部门要求沈阳飞机公司研制歼-8加大航程型飞机,该机在歼-8白天型的基础上加大了机身油箱,同时加挂两个大型副油箱,武器改装霹雳-2乙空空导弹,但是考虑到该机性能有限,特别是火力较弱,与周边国家与地区的作战飞机相比没有明显的优势,但是该机没有继续发展下去,之后我国开始在歼-8B的基础上研制歼-8D空中加油型飞机。

  如果从今天的眼光来看,歼-8的确是一种落后的机型,并且其研制进度及相关设备与武器的拖延也让该机迟迟难以达到空军要求的作战能力,但是正所谓“不积硅步,无以至千里”,要知道我国航空工业是从空白的基础上起步,自行研制现代化高性能作战飞机所历经的艰辛是外人不能体会的,但是就象爱因斯坦的第一个小板凳那样,通过歼-8的研制,为我国研制更先进的作战飞机积累了经验,打下了的基础,特别是这些经验是别人不会传授,在此后的岁月中我国航空工业先后研制了第三代歼-10和第四代歼-20作战飞上世纪80年代印度在法国、前苏联、美国的协助研制LCA战斗机,至今仍旧为气动、重量及发动机问题苦苦挣扎,就是过分的依赖别人,而失去了自己的研发能力,造成引进-落后-再引进的怪圈,这充分说明自力更生的重要性,当然自力更生并不意味着对与引进技术的排斥,我国在研制第三代作战飞机的时候就采取了“以我为主,力争外援”的方针,同时引进、消化、吸收国外先进技术,提高国产作战飞机的研制起点,加快了自身的发展。(小飞猪摘录整理)

  参考资料:

  航空知识1989年10月刊《从歼-8到歼-8-2》 作者:顾诵芬

  《我国飞机主动控制技术的开发与验证》 作者:沈阳飞机公司 李明

  《当代中国空军》

(责任编辑:王飞)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广告服务友情链接
www.ce.cn   www.cenet.cn   www.chinaeconomy.cn
中国经济网 © 版权所有 京ICP证0400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