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载入中...
当前位置     中国经济网 > 航空产业 > 机型档案 > 中航工业 > 歼-7 > 动态 > 正文

横亘40余年的歼-7:造就中国两、三代航空人

2012年03月05日 15:20   来源:国际在线   吕亭

  在中国空军装备系列中,有一个横亘40余年的机种被称为‘歼一7’,至今还是装备规模最大的战斗机。为何这个老机型有这么大的生命力呢?

  歼-7率先利剑出鞘

  在中国航空工业发展史上,歼-7系列在仿造和自主研制战斗机方面具有奠基意义,没有这一艰辛过程,就没有如今令国人自豪并得到国际航空界称赞的歼-10、FC-1“枭龙”等战机的腾飞。

  第二次世界大战和朝鲜战争以后,空军被世界各国公认为首战之军,夺取制空权的战斗机又成为空中力量的刀锋。1954年,苏联开始了米格-21的研制,原型机很快打破两项世界飞行速度纪录,并于1958年被批准量产,与美国的F-4“鬼怪”并列为世界第二代喷气式战斗机的典型。新中国当时便向苏联提出了援助米格-21的要求。苏联停止援助后,考虑到当时的实际情况,中共中央军委决定先按“照猫画虎”的模仿方式把米格-21制造出来。

  1964年3月31日,沈阳飞机制造厂利用苏联散件组装的第一架米格-21首飞成功,定序号为歼-7,自此拉开了国产的这一机型家族发展史的序幕。针对当时歼-7机载设备和武器落后的状态,国内飞机厂通过引进欧洲先进电子设备和高性能导弹来改造,从1983年至1985年连续研制出歼-7Ⅱ、歼-711A到歼-7M等几个型号,完成了30多项改进,使仿制色彩渐渐消失,创新色彩日渐突出。引进西方航电和火控技术改进的歼-7,在世界上成为一款价格最低却性能不错的第二代战机,于80年代后期向亚非20多个国家出口近千架,成为中国在国际航空市场上惟一有竞争力的产品。外销创汇使航空业下一步发展得到必要的资金,并为歼-7的技术进步和系列化发展开创了一条新路。1990年5月18日,中国的歼-7E型机成功首飞,标志着国内航空界通过自主摸索并结合学习西方技术,使歼-7开始跳出了米格-21原型,战斗性能接近于第三代战斗机。歼-7E的外形同米格-21已有很大区别,气动方面将原来的三角翼改为双三角翼,使之能接近第三代战斗机的机动飞行性能,并全面更新了电子设备,提升了空对空导弹发射能力。歼-7E不仅派生了出口型的歼-7MG型,在国际军贸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并凭借出色的机动性能被“八一”表演队选为用机。直至2004年11月,成都飞机公司还推出了一款人称“米格-21终极版”的歼-7G,在新疆机场首飞成功后装备空军部队,2005年又被八一表演队选为替换歼-7E的用机。据报道,歼-7G主要在雷达、平显和头瞄等30多个方面实现了改装,使飞机的综合性能跨上新台阶,成为名副其实的一种低成本、高效能的武器平台。

  虽然近些年来进口的苏-27、苏-30和国产的歼-10、歼-11成为空军主力,而歼-7系列战斗机依靠本身所具有的飞行性能好、轻小灵活、低成本、高效率和使用维护简单等技术特点仍能占据着重要位置,估计今后还可服役若干年。

  引领中国航空业腾飞

  国际航空界人士包括俄罗斯专家都感叹,中国人可以说比苏联人更摸透了米格-21,才创造出那种保持其传统优点又有诸多创新的歼-7后期型。有些人不解的是,在第三代战斗机主宰空中的形势下,中国也推出了性能不错的同代机,何必还对仿自半世纪前苏制米格-21的歼-7再行改进呢?如果立足于国防建设的整体效益考虑,可以说这是中国在军费不甚充足的情况下的明智选择。中国作为一个幅员广阔的大国,战机需求量大,数量有限且昂贵的新型第三代战斗机应作为空战和对外攻击的“拳头”,一些巡逻或相对简单的任务仍可由歼-7这类廉价机执行。歼-7所具有的第二代机原型的最大弱点,是机体难以装载大功率雷达,空中搜索能力差的弱点不易克服。如果由地面雷达或空中预警机对其进行引导,就能给这样的“近视眼”戴上一副“眼镜”,再配备高性能空对空导弹,执行国土防空任务时仍能与第三代战机较量。1999年、印、巴两国在克什米尔发生锡亚琴冰川武装冲突,巴基斯坦空军曾派出中国制造的歼-7P战机迎击印度的苏-30和幻影-2000这些第三代战机,通过地面雷达引导最终以灵活纠斗使对手抛掉炸弹抱头鼠窜。这次单机售价仅值苏-30的1/20、“幻影”2000的1/40的歼-7战机获得胜利的战绩,显示了低档机如有效使用可获得极佳效费比。巴军方就此评价说:“在有地面引导的情况下,歼-7是一款优异的要地防空战斗机。”中国的雷达引导能力自然强于巴基斯坦,目前又有了多种预警机,引导歼-7系列机作战的能力会更高。

  中国的歼-7系列战斗机据称已在去年停产,意味着这一机型家族改进就此完结,日后完成服役任务就会被财力日益充足的解放军空军用新机型取代。不过,中国航空界的知情人谈起歼-7,始终怀着一种特殊的感情。四十多年来,中国从研制改进歼-7所获得的收获,绝不仅仅是为国土防空提供了一种效费比不错的机种,更重要的是以此全面掌握了航空工业的基础知识并获得了必要设备条件。1956年沈阳飞机制造厂造出第一架喷气式飞机歼-5时,完全是按照苏联图纸、并在苏联专家指导下生产的,国内并无自行研制的基础。从60年代至90年代,中国航空界通过对歼-7系列的仿制,自己摸透了第二代战机的技术,通过引进欧洲先进的火控、航电等子系统进行改进,最终造出能与第三代战机较量的歼-7E、歼-7G,可以说是一个台阶接一个台阶走完了建设独立的航空工业体系的全过程。通过研制歼-7,中国飞机制造业才摸透了战斗机各种气动的特点,2000年以后搞出的国际上评价不错的“山鹰”教练机、FC-1“枭龙”战斗机的气动外形就是借鉴歼-7的气动研究成果。以高空高速性能著称的早期歼-8

  I战斗机也是歼-7气动外形的简单放大。通过研制歼-7,中国才拥有WP7/WPl3发动机,进入了航空发动机的初级门槛。有了这个基础和经验后,国内后来才能研制出接近世界先进水准的昆仑、太行发动机,并促进了国产空对空导弹技术的进步和成熟。

  通过对歼-7战机40多年的发展,中国才从长期仿制苏俄战机的处境中解放出来,自主搞出了第三代战机。通过多年对歼-7的研制,国内开发出大型风洞,制造出能适应高速飞行的高强度合金等基础材料,并自研出雷达、航电系统。最重要的是,通过研制、改进歼-7。

  40多年,中国培养锻炼出一支能设计、研制、生产先进战斗机的梯队。不夸大地说,歼-7的发展造就了中国两代、甚至三代航空人,是国内航空工业走向成熟的标志,也奠定了目前和今后腾飞的基础。

(责任编辑:王飞)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广告服务友情链接
www.ce.cn   www.cenet.cn   www.chinaeconomy.cn
中国经济网 © 版权所有 京ICP证0400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