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2月中国航空工业代表团访问了罗马尼亚,考察了该国装备的米格-21MF型飞机。回国后同年6月在会议上决定要发展以米格-21MF型为基础的歼-7大改型飞机,由成都飞机制造厂、成都飞机设计所、沈阳飞机制造厂和贵州011基地共同承担设计工作。同年8月中国派出两批人员分别到罗马尼亚和孟加拉,考察并测绘了当地的米格-21MF型飞机,还带回了座舱盖、机炮和一些成件。同年12月从埃及购买了米格-21MF型和米格-21UC型样机各一架并于1979年初运抵中国,同月歼-7大改型正式命名为歼-7Ⅲ型。
1979年3月歼-7Ⅲ型改为由成都飞机制造厂为主承担厂,4月决定以样机为基础仿制、改良之后再做。1980年12月完成总体设计,1982年1月完成全部国纸。1984年1月11日02号原型机完成总装,同年2月6日01号原型机完成总装,同年3月25日由埃及运到中国的米格-21MF型飞机在修复后首飞,同年4月12日01号原型机首次地面滑行试验,4月26日首飞,同年5月2日03号原型机也完成总装,同年5月11日至11月19日,03~06号原型机先后首飞。1987年4月用于装备歼-7Ⅲ型的JL-7型雷达完成定型,同年11月27日,用于装备歼-7Ⅲ型、仿制自米格-21MF型配备的P-13F-300型发动机的涡喷13型发动机完成定型,同年12月9日歼-7Ⅲ型飞机设计定型。1988年首8架歼-7Ⅲ型出厂,但由于涡喷13型发动机生产进度问题,直至1989年12月30日首批8架歼-7Ⅲ型才交付中国空军部队。歼-7Ⅲ型于1996年停产,只生产了17架。
1988年成都飞机二业公司和贵州航空工业总公司共同对歼-7Ⅲ型进行改进,称为歼-7ⅢA型,后改称歼-7D型。主要改进是换装增大推力的涡喷13F1型发动机、由HK-03D瞄准具换成抬头显示器、JL-7A型火控雷达,组合式电子反制系统,新型箔条/热焰弹投放器等。1991年8月20日首飞,1994年11月设计定型,1995年开始装备中国空军跟海军航空兵,1999年停产,产量只有32架。由于中国空军在90年代初引进了远比歼-7系列先进的苏-27战斗机,歼-7Ⅲ/ⅢA的总产量不到50架。
(责任编辑:王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