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大学毕业后,我来到中国商飞客服公司从事企业文化宣传工作,虽然我没有任何航空知识背景,但工作的特殊性让我可以经常接触到技术骨干和一线员工,在与他们的交谈中,我能及时了解到公司型号研制的重要信息。每一次采访,每一次对话,都让我感到离大飞机更近了一步。
有一次,我被派到西安阎良外场试验队参与临时党委政工组工作,我终于有机会看到ARJ21-700的真机了,出发之前,兴奋得一夜没合眼。
初到阎良,就被这座航空城深深地吸引了。街道两旁随处可见卖飞机模型的店铺,街道上到处可以看到身穿一飞院、西飞、试飞院工作服的人们。在这些人群中,我看到了身着印有COMAC标识外套的年轻人。
在阎良试飞外场,最让人感动的便是机务团队和保障中队的一线员工。他们总是最早进场,最晚离场,工作服总是带有机油味。他们奉献在型号取证一线,用灵巧的双手和负责的心为飞机筑起了一道道安全屏障。每一次成功的飞行,都少不了他们背后的辛苦付出。他们没有固定的办公地点,甚至连办公桌都没有,因为飞机在哪,他们就在哪里办公。
同事告诉我,到现场工作非常能锻炼人,责任在肩,要无惧挑战,要加倍努力工作,才对得起家人的理解和支持,才能对得起自己从事的工作。回想起来,自己每天早上走进机库时,都会往一楼看看今天哪架飞机停在机库里,哪架飞机在外面飞行,但很少注意到那些在机身底下工作的机务和保障人员。他们往往早上六点多就要进场,中午在机库待命,加班早已成为工作常态。
在阎良外场,我还遇到了这样一群人,他们是试飞工程师,主要负责试飞任务单会签、任务协同、登机飞行、地面监控、航后讲评、架次有效性确认、试飞架次报告编写等工作。民用飞机试飞风险系数高、技术难度大、保障需求高,年轻的试飞工程师在外场试验试飞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他们不仅要登机飞行,还要合理优化飞行架次,少飞一个架次就能节省20万元。
在阎良期间,不少试飞工程师告诉我,每一次登机飞行都让人难忘,试飞小时数的累计,不仅是数字的增长,也代表一次次升空前的条款阅读、一个个试验点与方法的比照确定、一条条试飞理论的认知与实践、一轮轮试飞数据的计算与分析??借助于ARJ21项目,这支年轻的团队正在快速成长。
在阎良工作的两个月里,我没有听到过任何一个人对工作的抱怨,每一个人都充满干劲,因为大家的目标只有一个——就是保障ARJ21安全试验试飞,早日完成试飞取证工作。与一线员工的零距离交流让我离大飞机更近了一步,我坚信,只要我们持之以恒,中国人的大飞机梦一定能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