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国经济网 > 航空产业 > 正文

《大飞机》:缅怀良师

2015年08月17日 10:08   来源:《大飞机》杂志   任和

   5月24日,一大早,就听到周桂宝老师不幸离逝的噩耗,深感震惊!26日,从他的葬礼回来,心情一直非常难过。 

  悲痛如挥之不去的阴霾压在心头,久久不能离散。他的英容笑貌,总是浮现在眼前。他的谆谆教导,余音在耳,萦绕于心。夜深人静,往事如烟。窗外英灵远去,缅怀之情油然而生,自流于笔端。 

  认识周老师,是我从海外回到中国商飞公司工作以后,算起来已有4年之久。 

  在一次评审会的间隙,得知周老师是客服公司返聘的老专家,便趋前和他攀谈。交流之后,得知他原来也在阎良603所工作多年,我顿时就有一种“他乡遇故知”的亲切感,因为我们有许多共同的经历和朋友。 

  渐渐地,我对周老师的了解越来越多。我知道他曾经参与过轰6、运7、歼轰7、运10、MD82、AE100、ARJ21-700等飞机型号的研制。上世纪70年代,由于运10项目启动,他从阎良603所调到上海640所工作。他当过飞机设计员、研究室主任、党办主任、副总师等,还去美国波音公司工作了一段时间。他丰富的人生经历,对党的事业的忠诚,对祖国航空事业做出的贡献,让我感到十分敬佩。 

  2012年,中国商飞客服公司科技委成立,周老师的隶属关系也转到了科技委。我与他的接触更多了。每当我在工作中遇到困难向他求教时,他总是认真而耐心地给予教导。他的丰富经验和渊博知识令我印象深刻。 

  虽然周老师在职时已经是副总师了,可退休返聘在客服工作时,却执意和年轻的工程师们一起坐在大厅。平时,我常常看到一群年轻人围绕在他的身边,向他请教工作上遇见的问题,或者和他谈谈心。在很多年轻人眼中,他既是严师,也是挚友。 

  客服公司领导为了照顾老专家,允许他们的上下班时间有些弹性,毕竟他们大都是年过七旬的老人了。然而,周老师从不迟到或早退,总是准时上下班,在班车上常常看到他坐在最后一排的身影。年轻人看到了,请他前排就坐,他总是憨憨一笑说:“先来后到嘛。” 

  客服公司二期工程建设完工后,办公条件有了很大改善,但他依然坐在大厅里工作。科技委的同事给老专家们安排了较好的办公室,让他们中午可以稍微休息一会儿,可周老师一直坚持坐在大厅,说是方便和大家交流。最后,直到公司领导出面做工作,他才搬离。 

  周老师为人谦逊和蔼,凡和他打过交道的人都能感受到他的平易和儒雅。他以师者的渊博,长者的胸怀,亲者的友善感染和影响着身边的人。 

  半年前,得知他手术后出院,我与客服公司返聘的老专家和科技委办公室的同事前去看望。他殷勤地把我们让进家门,亲自端茶倒水,十分热情。交谈中,他告诉我们,自己每天坚持在院子里散步,积极配合医院的化疗等等。临别时,他坚持步行送我们下楼。看到他虽然明显消瘦,但精神依然矍铄,我们都感到很欣慰。大家都期待恢复健康的周老师能很快回到我们身边,很快回到祖国的大飞机事业中来。在他去世的前两个月,我在微信中遇到周老师,给他打招呼,跟他开玩笑,鼓励他尽快战胜病魔。他常常发来愉快的“脸谱”,要我转达对客服公司同事们的问候。 

  没想到,他这么快就永远地离开了我们!良师益友溘然长逝,给我留下了巨大的伤痛。思念像一条河,缓缓地流入凄风雪雨之中。 

  愿周桂宝老师一路走好!向为祖国航空事业奋斗一生的战士致敬! 

(责任编辑:缪杰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