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航空技术的飞速发展和新机型研发投入的不断增加,近年来,改进而非更新换代,逐渐成为民机制造商在应对市场竞争压力与产品创新之间寻求平衡的一种手段。从目前来看,空客A320neo和波音737MAX都获得了巨大的市场成功。业内人士表示,在未来相当长一段时期里,这一策略或将成为民机制造商的重要选择。
越来越现实的主制造商
航空制造业是一个长周期、高投入、高风险的行业。一款全新飞机要实现技术成功、市场成功和商业成功是极不容易的。而在整个项目运作过程中,主制造商稍有不慎就可能陷入困境,严重时甚至导致公司倒闭。这样的例子在世界民机发展史上可谓屡见不鲜。
例如,波音在研制787梦想飞机的过程中,由于使用了大量的新技术和新材料,加上供应链管理出现问题,使飞机交付时间数次延迟。在飞机交付航空公司运营后,又出现了“锂电池”起火等问题,导致FAA发布紧急适航指令,要求全球787飞机停飞,波音为此承受了巨大压力。
而空客花费巨资研发的空中巨无霸A380,也遇到推迟交付、机翼出现细微裂缝等问题,引发公司股价剧烈波动,空客总裁兼首席执行官洪博达为此引咎辞职。目前,A380的销售情况并不理想,何时能达到项目盈亏平衡点,前景如何,目前都难以预料。
在新机型研发屡屡遭遇巨大挑战后,以波音、空客为代表的民机制造商变得越来越实际,越来越谨慎。为了降低研制风险,缩短产品市场周期,制造商逐渐采取了更加稳妥的做法,通过对成熟机型进行改进,提升燃油效率,以便快速占领市场。
在2014年范堡罗航展上,空客推出的A330neo就是A330的升级版。与原有机型相比,A330neo采用了遄达7000发动机,机翼加长,安装了最新的翼梢小翼,增加了10个座位,单座燃油效率提升约14%。该机型一经推出,就获得了121架订单,总价值332亿美元,市场前景看好。
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形势下,制造商大都不愿冒巨大风险进行全新机型的研发。对于航空公司而言,使用改进机型可以有效降低运营成本,这远比购买一款“中看不中用”的新机型更实际。
商业成功是改型的基础
随着改进的机型越来越多,人们不禁有些疑问:这一做法是否合适所有的机型?答案是否定的。一般而言,只有在商业上取得较大成功的机型才具备较好的改进基础,并且其改进机型也容易被航空公司接受。
例如,闻名遐迩的波音747是世界上第一款四发大型宽体洲际飞机,在空客A380问世前,747是航空界首屈一指的空中巨无霸。1970年1月21日,首架747投入运营,此后40多年间,波音根据市场需求生产了16种747衍生机型,747系列飞机成为世界航空史上最成功的远程宽体客机。
为了均衡发展,全面占领民机市场,波音需要各种规格的客机。在单通道客机领域,737飞机投入运营后,以其可靠、简单、运营成本低等优点受到航空公司的广泛好评。面对737飞机供不应求的喜人局面,波音还在不断推出737的改进机型。截至2014年6月底,波音总共生产了10种737衍生机型,产量高达8140架。737成为世界销量第一的单通道客机,给波音带来了可观的收入。
空客也在改进成熟机型上获得了巨大成功,其典型代表当属A320neo。截至2014年12月,空客A320neo系列飞机共获得全球70家客户的3621架确认订单,牢牢占据了单通道飞机市场的领先地位。
波音737和空客 A320等机型“老树开新花”的成功经验表明,那些在商业上获得巨大成功、具有一定市场影响力的品牌客机,更适合根据客户的需求进行改进,并且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改型设计、适航取证和批量生产,成为民机制造商占领市场的利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