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载入中...
当前位置     中国经济网 > 航空产业 > 正文

人民日报:别让海外夏令营变了味

2013年07月12日 08:28   来源:人民日报   

  海外夏令营对于开阔视野、增长见识、锻炼能力有着积极意义。但也有一些所谓的夏令营商业气息浓、安全隐患大,从一开始就变形走样。

  夏令营是学生暑期生活的重头戏。近年来,滚滚涌动的旅游热、出国热,也带动起中小学生参加海外夏令营的潮流。然而,7月6日,随着韩国亚洲航空公司一架客机在美国旧金山机场降落时发生坠机事故,把海外夏令营推到了舆论的风口浪尖。

  失事飞机上,有两个中国学生夏令营团,共71名师生。遇难的两名乘客,是浙江江山中学的女学生,分别只有16岁和17岁。青春年华的过早离去让人扼腕。据悉,灾难发生后,浙江省已经暂停了部分尚未出发的海外夏令营团。那么,海外夏令营到底是去,还是不去?

  夏令营集学习、旅游于一体,在许多国家都很流行。中小学生参加海外夏令营,对于开阔视野、增长见识、锻炼能力有着积极意义。这种新型游学方式,不能因一次意外空难就被否定。但是,在夏令营火热的市场背后,一些问题确实值得深思。

  首先是商业气息偏浓。一些机构组织的海外夏令营,名义上打着游学的旗号,实际上就是境外游的翻版。参加一次夏令营,少则上万元,多则两三万元,甚至高达五六万元。一些机构声称夏令营开展的教育活动,也只是在大学区拍拍照、留个影而已。有的夏令营完全由旅游公司承办,一些公司为了赚钱随意更改行程,缩减项目,游学团成了一些旅游企业口中的“肥肉”。这种所谓的海外“夏令营”,从一开始就变了形、走了样。

  其次是安全隐患过大。当然,出门在外,安全风险始终是存在的。过去几年,欧洲就发生过多起与夏令营相关的青少年安全事故。有些意外防不胜防,灾难发生令人痛心,但有些意外只要早做准备、未雨绸缪,是可以避免的。眼下,一些夏令营的组织人员对安全措施重视不够,甚至连目的国都不曾去过,也不进行必要的培训,就拉开阵势招揽小游客,人为放大了海外游学的风险。

  实际上,一些参加夏令营的孩子到了国外,由于年龄偏小、语言不过关,尚不具备独自生活的能力。他们的父母在组织者“忽悠”下,为了面子,随着大流,不切实际地把孩子送出国门,花了大钱,孩子却得不到锻炼,甚至一肚子不满。这不是夏令营的本来目的。

  夏令营是暑期生活的“动感地带”。还夏令营本来面目,就要加大市场监管力度。教育、文化、旅游、工商、劳动、社区等部门机构应携起手来,分类指导,共同对孩子们负责。对夏令营的组织者,应进行严格的资质认证,从严把关。对打着夏令营旗号、昧着良心赚钱的坚决予以取缔和严惩。只有让孩子们头脑长见识、心灵被激荡、安全有保障,这样的夏令营才有意义。

  对家庭来说,该不该让孩子参加海外夏令营,也应量力而行,了解自己的孩子是否做好了充分准备。否则,花了大把的钞票,却收不到预期的收获,还不如把这笔钱留作它用。来日方长,孩子们有了硬实的翅膀,才能真正融入外面的世界。杜海涛

(责任编辑:林汇东)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广告服务友情链接
www.ce.cn   www.cenet.cn   www.chinaeconomy.cn
中国经济网 © 版权所有 京ICP证0400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