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载入中...
当前位置     中国经济网 > 航空产业 > 正文

民营航空再燃起飞引擎 深耕支线降低成本

2013年07月01日 09:25   来源:经济日报   

截至2012年底,我国共有运输航空公司46家。

  截至2012年底,我国共有运输航空公司46家。

  一面是新航空公司挂牌成立,曾经关闭6年的“跑道”再次敞开,各路民营资本跃跃欲试;一面是春秋等 民营航空公司加快布局华东,新增航线,深耕市场,坚持低成本特色。在刚刚过去的6月,民营航空的举动,让人们不断揣测:民营航企的第二轮热潮是否到来?

  当前我国民航客运需求较旺,是全球最具发展潜力的航空市场。在这样的背景下,民航发展的着眼点落在建立良好的 航空运输市场秩序和提升综合竞争实力上,民营航空是其中的重要力量。但是曾经遭受挫折,至今仍在艰难创业的民营航空,将如何真正展翅翱翔?

  1 深耕支线

  抓住运力调整机会

  民营航空公司深耕 支线航空市场,是管理部门的期望,也是崛起的机会

  在暑运即将到来之际,支线航空市场十分热闹。6月中旬,河北张家口和贵州毕节两家 机场通航,6月26日,江西宜春机场完成首飞。值得注意的是,这3个新支线机场的首飞都是由中小航空公司完成的,这里也不乏民营航空的身影。随着支线机场在全国铺开,民营航空公司应该可以在这一市场中找到机会。

  运力不足一直是困扰我国支线航空发展的主要原因之一。数据显示,“十一五”期间,我国支线航空91%以上的总周转量是由100座至200座级干线飞机完成的。这种大飞机跑小航线的情况不仅造成了许多的浪费,也阻碍着航空结构的优化。

  中国民航局局长李家祥就曾提醒,一些地方政府和民营企业申请筹办航空公司,最初定位就是主要经营省(区)内或周边地区之间的支线航空,但航空公司正式运营后却普遍重干线、轻支线,重大飞机、轻小飞机,重独立运行、轻联合合作。

  为此,中国民航局近年来严格控制航空公司购租飞机机型及其经营范围,特别是新成立航空公司的运力结构问题。这实际上也承载了管理部门对民营资本进入航空业的某种期望。

  中国民航管理干部学院教授耿淑香表示,应当“鼓励民间资本通过支线航空公司进入民航业,从根本上赋予支线航空公司服务地方的个性色彩”。中国民航科学技术研究院民航发展研究所常务副所长胡华清曾表示,构建多层次的支线航空网络,进一步完善支线航空市场准入制度,积极鼓励干线航空与支线航空开展航班代码共享、联营联运等合作,逐步构建干支有效衔接的航线网络,提升支线航空的通达能力和服务能力。

  但是,支线航空已经非常激烈的市场竞争和技术人才的短缺,都将是民营航空企业“称雄”支线航空要面临的挑战。

  2 降低成本

  探索差异竞争模式

  突出特色的同时,采取合作策略,共享资源,真正发挥在短途和支线市场中的优势

  适应市场需要,是低成本航空的开源之道。对于民营航空来说,这也不失为一条重要的生存之路。自上世纪90年代,以美国西南航空公司为代表的低成本运营取得成功。近几年,我国低成本航空也逐渐兴起。

  与传统公司相比,低成本航空提供的是最简单的“点对点”位移服务,并将一切可服务项目进行分解,让旅客进行“点单式”消费,只要增加服务就增加收费项目。如经济舱不提供餐饮,超出规定服务须另外付费;严格执行托运行李标准,超过即收费。

  我国第一批进入民航业的民营企业,在成立之初纷纷提出低成本的运营战略,然而,最终的结果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如意。民航业专家王疆民认为,在我国本应是低成本航空最活跃的中西部地区,由于机场设施缺乏,鲜见低成本航空活跃的状况。他认为,我国的低成本航空应采取与全服务型航空公司合作策略,可共享更多市场资源,真正发挥出低成本航空在短途和支线市场中的优势。

  当前我国低成本航空发展中,春秋航空是做得较好的几家民营航空之一,从创立之初只有3架 租赁的 空客A320飞机和上海虹桥机场这一个运营基地,到目前资产总额达到70亿元,拥有飞机36架、运营基地4个、运营航线76条,春秋航空用深耕差异化市场的营销理念,成就了一条独特的低成本航空发展之路。最新数据显示,春秋航空迄今共安全运输旅客3600万人次,平均客座率达到95.8%,旅客服务满意度达到92.6%。

  然而,民航业对民营航空采用低成本这一模式也存在担忧。虽然像春秋航空这样的民营航空做了有益的探索,但如何进行差异化的市场竞争,如何做好企业经营成本控制,如何跟传统航空公司进行合作,这都将是摆在想以此模式生存发展的民营航空面前的问题。

  3 巧借资源

  规划产业链运营

  航空也许不是利润最高的环节,但可带动整个产业链的低成本和高回报

  众所周知,航空业具有高投入、高风险、低利润、长周期的投资特点,是高现金流动行业,没有规模优势的航空企业很难有竞争力与成长性,无法实现低成本运作,这也使得大多数民营航空在运营一两年后就出现资金困难。

  解决资金问题成为摆在民营航空公司面前的一道坎。缺乏融资能力的民营航空,曾将目光投向上市融资,但是自去年11月起暂停A股IPO,让这条路前景不明。如今,新一轮的民营航空公司审批虽然开闸,但是私募、PE对新建的民营航空仍持观望态度。

  融资面临困难的民营航空如何解决运营难题,这直接关系到民营航空能走多远。换一个角度,似乎能够读出民营航空运营的一种出路。在第一批民营航空公司中,春秋航空在一开始曾借助春秋旅行社的客源输入,助推低成本模式的建立;顺丰航空也曾倚赖顺丰集团的前端货源和后端地面配送支持,实现业务拓展。这些做法可以理解为航空公司借力母公司的资源起飞,也可以视为他们融入了一条产业链运营体系中。在这一产业链中,航空只是一个环节,也许不是利润最高的环节,但是追求的是整个产业链的低成本和高回报。

  仔细分析新获批的民营航空,也有如此操作的可能。如瑞丽航空的母公司景成集团拥有 旅游开发、 酒店服务、房地产开发等业务;青岛航空的控股股东南山集团拥有能源、 金融、旅游业等产业,还拥有山东最大的 公务机公司—南山公务机;正在申请筹建的货运航空公司也多是附属于物流公司。

  通过产业链运营的模式,民营航空也许能够不简单地与大航空公司拼规模拼资金,而是找到自己茁壮成长的路径。

(责任编辑:林汇东)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广告服务友情链接
www.ce.cn   www.cenet.cn   www.chinaeconomy.cn
中国经济网 © 版权所有 京ICP证0400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