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天安舰事件到黄岩岛、钓鱼岛争端
一个个楔子精准打入 挑动各国争端
首先是在2010年3月发生了“天安舰”事件。“天安舰”事件的谜底也许像1964年的“北部湾”事件一样,要到几十年后才能知道。但是,事件发生的背景却很清晰:那就是半岛紧张局势持续升温,美韩以及美日展开了一系列高强度的军演。出于安全的焦虑,韩国交出了将到手的作战指挥权,重新陷入到南北对峙的陷阱之中。
其次是搅乱南海使之成为“问题之海”。2010年1月1日,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正式启动,这个自贸区涵盖了11个国家、19亿人口、占世界贸易的13%。亚太经济一体化走到了深度整合的阶段,正逐步形成涵盖20亿人口、1.2万亿美元贸易量的东亚合作带。
但当年7月下旬,希拉里的“南海发言”,搅乱了东南亚地区的人心,经济合作的良好势头被打断,领海主权争议成为中国与东盟个别国家之间的新焦点。随后美国军舰进入南海,美越、美菲举行联合军演,美国成功地在中越菲之间打入了大楔子。
钓鱼岛问题要复杂一些。但这个争端的肇始,仍然是美国在上世纪70年代借向日本移交所谓冲绳管辖权而有意遗留下来的。
我们无法知道2010年来在东亚所发生的一切是出于精心设计还是顺水推舟,或是两者的结合。但我们现在所看到的结果就是,在美国重返亚太后,东亚地区争端不断,中日韩之间,中国与东盟部分国家之间都出现了矛盾。领土、领海争议成为突出的焦点。美国利用亚太诸国的对立和矛盾,摆脱了被边缘化的尴尬局面,重新成为抢手的“隔岸平衡手”。
我们无法知道2010年来在东亚所发生的一切是出于精心设计还是顺水推舟,或是两者的结合。但我们现在看到的结果就是,在美国重返亚太后,东亚地区争端不断。
两会密集发声
中国表达国家意志
国内外媒体注意到,这次在北京召开的全国两会有一个很明显的话题现象,那就是各个层面各个界别一些重量级的代表和委员,都在钓鱼岛问题上发声,敢说、敢言,比较放得开。显示钓鱼岛问题已确确实实成为中国外交领域的重大关切,实际上也是这次全国两会的一个重大关切。
在人大和政协的首场记者会上,两会发言人都不约而同地谈到了钓鱼岛问题。政协发言人吕新华就警告,中日如果在钓鱼岛海域“擦枪走火”,日本必须承担一切后果。副外长傅莹在她作为人大发言人首秀的新闻发布会上,也严正宣告,领土问题如果受到挑衅,必将果断应对。外交部部长杨洁篪则敦促日本纠正错误,防止事态失控。全国政协委员、国家测绘局副局长李明德宣布,中国计划在钓鱼岛上建测量标志。这应该是日本方面最怕听到的消息。
两会是中国人共商国是的最高平台,那么委员与代表们在密集发声,这实际上就是中国国家意志在做集体表达。当然我们更有其他行动,来彻底扭转钓鱼岛岛争的现在的态势。 (据深圳卫视)
日本一系列动作
推升钓鱼岛紧张局势
1.增加防卫经费,
拟扩自卫队规模
今年1月7日,日本政府和安倍首相领导的自民党,决定冻结民主党政权制定的《防卫大纲》,计划2013年度比上一年度增加1000亿日元的防卫经费,用于早期警戒飞机和潜水艇的购置,同时,要求再增加1.8万名自卫队成员。
2.一月三次
演习夺岛
1月22日,美日“铁拳”联合军演在美国西海岸举行,有280名日本自卫队队员、约1000名美国海军陆战队队员和水兵参加。这已是本月内日本进行的第三次军演。1月13日,日本第一空挺团在年度军演中演练夺岛;1月15日,日美双方出动16架战机,进行为期3天的大规模联合空战演习。观察人士认为,美国通过军演训练日本登陆和夺岛作战的能力,有为钓鱼岛局势埋下“伏笔”的可能。
3.先进军机加紧部署
日本自卫队装备的P-3C巡逻机曾多次骚扰正常巡逻的中国舰艇。如今日本即将推出它的接班人。
3月12日,日本防卫省宣布,纯国产P-1反潜巡逻机已结束研发并将投入使用。P-1巡逻机速度是P-3C的1.3倍。2月13日,日本的水陆两用军用救难飞机US-2在神户市近海进行了飞行试验,日本防卫省正在考虑将其投入钓鱼岛的防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