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51岁的罗阳留给我们的背影,已成为中国航空人的精神肖像。
他用以身殉职这种壮烈的方式,让人们在深切缅怀他的同时,也将目光投向中国航空工业。
沿着国产舰载机歼-15的航迹回望,人们发现,这条英雄辈出的“中国制造”生产流水线,不但是航空报国崇高精神的发源地,也是中国空军曾经的主战装备歼-6、歼-7和强-5等一代战鹰的诞生摇篮。
今天,歼-6已退役,歼-7、强-5虽然仍飞翔在祖国的天空,但也将陆续淡出蓝天舞台。天空中越来越多的新型先进战机表明,中国空军正迎来脱毛换羽的新时代。
瞩望历史的天幕,一代战鹰背影渐去,引擎轰鸣渐远。如同罗阳留给我们的背影值得永远铭记一样,一代战鹰立下的赫赫战功,我们同样不能忘记——正是它们,在一次次空中激战中成就了世界空战史和中国空战史上的多个第一;正是它们,在人民最需要的时候撑起了国家的天空……
战鹰之翼:在发展中丰满
中国航空博物馆,一排排国产歼-6、歼-7歼击机、强-5强击机昂首挺立。飞机前的铭牌上,静静地诉说着它们的身世。
1964年6月28日,歼-6开始大批量交付部队使用。谁也不会想到,日后歼-6家族会如此庞大。在近30年的时间里,中国先后诞生了歼-6甲、歼-6乙、歼-6丙以及歼-6I到歼-6IV等众多型号。此外,歼教-6教练机、歼侦-6战术侦察机和BW-1型验证机先后诞生。
歼-6家族满足了相当长一段时期中国空军各方面的需求。到上世纪80年代,歼-6总共生产了5205架。这个数字,甚至大大超过了歼-6仿制的原准机米格-19。
歼-6家族虽然庞大,但是有着共同的标志:机头进气、高达55°的大后掠角机翼。凭借着超越时代的推重比所造就的加速性和机动能力,以及气动外形所赋予的优秀盘旋能力,歼-6可以在1分06秒内爬升到10000米高度,以近4倍的优势把同时代的美国F-100远远甩在后面。
(责任编辑:王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