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载入中...
当前位置     中国经济网 > 航空产业 > 正文

中国载人航天惠及民生 投入产出比超1:10

2012年08月20日 14:45   来源:中国军网   张晓祺

  “神舟”遨游,“嫦娥”奔月,“北斗”巡天……10年,中国航天事业高歌猛进、飞速发展。新产品琳琅满目,新材料层出不穷,新生活日新月异……10年,航天技术已融入寻常生活。

  你知道或者不知道,“高高在上”的航天技术,其实已“潜伏”在我们身边,正在悄然改变着我们的生活。

  ■新生活——

  航天产品融入衣食住行

  太空黄瓜、太空豆角、太空番茄……听到这些独特的菜名,你一定觉得新鲜吧?这是航天技术赠与中国人舌尖上的新美味。

  “航天育种,对于农业人口多、人均耕地少的我国来说,有着重要意义。”中国生态研究院院长冯洪章表示,太空蔬菜的优势还表现在口感方面——太空甜椒味道微甜,清脆爽口;太空紫薯水分充足,犹如水果。

  据介绍,目前我国拥有经过太空搭载的农作物共计9大类393个品种。与普通蔬菜相比,太空蔬菜营养丰富、抗病性强、产量更大。如今,很多经过太空育种的农作物已成为人们餐桌上的常见食品。

  即便是老百姓所关心的食品安全问题,也与太空发生联系——天宫一号上所进行的高光谱成像仪试验,可准确探测农作物污染情况,为食品安全提供新的检测技术。

  不仅餐桌上可口的菜品,就连生病时服用的药品,也有鲜明的“太空背景”。

  太空生物制药是个新兴产业:运用空间技术进行微生物诱变育种,可以得到更加优异的菌种。世界公认的抗癌药物紫杉醇、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特效药“他汀”等药品,正在通过航天生物技术获得突破。

  打开电视看奥运,通信卫星把远在欧亚大陆另一端的图像清晰传递到你面前,欢呼,叫好,遗憾……情绪表达与赛场同步,一个都不能少。目前,通信卫星早已实现电视转播的全球覆盖,使世界真正成为“地球村”。

  行进在纵横交错的道路上,自驾者对于GPS导航仪一定不会陌生——对于方向感差的“路盲”而言,它无疑是前进路上的“救星”。如今,中国“路痴”也敢大胆远行,“北斗”卫星为他们指明了方向……

  航天员在太空吃饭,食品中的脱水菜衍生出方便面中的蔬菜包;航天员在太空上厕所,催生出“尿不湿”;航天服“中空吹塑成型”制造技术,成就了各类时髦的运动鞋……这些航天科技带来的产品,人们并不陌生。

  然而,还有一些看似与航天无关,实则由航天技术拉动和辐射的科技成果,也已融入普通百姓生活——

  特殊岗位人员穿着防护服无法散发体内热量,导致体力消耗过大。利用航天服冷却技术制作的冷却背心,有效解决了防护服散热问题;

  针对航天员进行的抗骨丢失、抗肌肉萎缩等研究成果,已逐步用于长期卧床病人的恢复治疗;

  用航天高科技研制的奥运火炬,战胜高寒低压、缺氧大风,于2008年5月8日在珠峰点燃,使奥运圣火首次照亮世界之巅;

  北京奥运会期间,航天人完成的海陆空立体化安保科技系统,为7个赛区94个场馆保驾护航,实现“零失误”安保……  

  10年,航天技术如润物细雨,悄然融入寻常人家,让中国老百姓享受到高品质生活。

  ■新领域——

  航天技术开创崭新天地

  广袤的太空,蕴藏着太多的未知。人类迈向太空的每一步,都可能给地面生活带来各种便利。

  利用太空中高纯度、高真空环境,可以更加方便地合成新材料、研发新工艺。“现在,科学家把地面不可能解决的事情放到太空解决,大批新材料、新工艺由此诞生。”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研究员庞之浩说。

  航天领域每投入1元,将会产生7元至12元的回报——这是美国、欧洲多家研究机构的评估结果。

  当年耗资240亿美元的阿波罗登月,衍生出数千亿美元的市场。和平号空间站运行头10年里,发现了10个稀有金属矿和117个油脉,其价值远远超过空间站的研制和维护费用。

  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同样创造出可观的经济社会效益——

  投入产出比高达1∶10,航天成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倍增器。目前,我国1100多种新型材料中有80%在空间技术牵引下研制完成,已有近2000项空间技术成果应用于国民经济,在卫星导航、气象预报、食品生产等方面服务于社会生产和人民生活。

  现代生活中,天气预报要靠气象卫星,精确定位需要导航卫星,越洋电话依靠通信卫星……这些航天科技带来的便利,人们都不陌生。除此之外,中国卫星又创新了应用领域:卫星数字投递。

  这是一种新型发行服务传播模式,利用卫星网络向用户提供音像、电子读物(报纸、图书、杂志)、游戏、软件、行业资讯等数字化产品。

  目前,全国已建成5000多个卫星数字农家书屋,分布在宁夏、青海、内蒙古、安徽、四川、辽宁、新疆、河北等省市区。根据远期规划,未来3—5年时间,将建设20万个以上,基本做到县、乡级数字农家书屋全覆盖。

  ■新前景——

  航天产业昭示美好明天

  通过地面远程遥控,天宫一号和神舟九号在浩瀚太空实现精准交会对接。

  试想,如果这种远程控制应用到生活中,会是什么样子?

  如果每天下班前,在办公室通过摁遥控器发出指令,到家后水是烧开的,饭是热好的,电视自动调到喜欢的频道……

  “凭借现有的技术和卫星系统,一个运营商开发一个界面就可以把这些指令综合起来,实现这种构想。”有关专家表示,航天应用要进一步研究如何降低成本,走产业化之路。

  据统计,目前全球航天产业总收入中,来自商业部分的贡献已达60%以上。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主任王兆耀表示,载人航天的产出比是1∶10到1∶12。我国航天大量的商业应用产业刚刚起步,其“钱”途不可估量。

  “航天高科技除了与百姓生活有关的部分外,更多的是直接造福国民经济和未来发展。”中国资源卫星应用中心主任徐文说。

  2011年12月,航天三院研制的缩微智能车与公众见面,这部无人车已实现在缩微模拟的智能交通环境下,按照交通规则自主行驶,在前方遇到慢速车辆时,可以自动换道行驶。当无人车看到交通标志时,可自动识别标志,按照交通指示行驶。

  很多驾驶新手停车入位,往往梦想自己的座驾可以像螃蟹一样“横着走”,这样就可以轻松地将自己的爱车驶入车位。全方位航天移动技术实现了这个功能,可使车体在地上随意自转,不用再去考虑车辆的转弯半径。

  智慧城市建设中,也是航天技术的演练场。目前,航天二院已经与湖北省武汉市签订了国内首个智慧城市建设规划,航天领域的系统论、技术、人才等将在现代城市的建设中发挥作用。

  此外,深空中还有很多不可估量的资源。氦3是核聚变发电的主要原料,在地球上分布极少,据保守估计月球上至少有上百万吨,可以保证地球一万年的能源供应。

  “1957年,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升空时,谁都想不到航天技术会对今天的生活产生如此大的影响。”航天专家杨宇光认为,航天技术的转化,需要一定的周期,但太空经济必将成为我国经济新的增长点,日益改变人们的生活。

  梦想有多远,足迹就会有多远。我们有理由相信,当智慧的双翼已经展翅翱翔,当梦想的光芒照进现实,寻求突破的脚步,每天都会踏响……

(责任编辑:王飞)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广告服务友情链接
www.ce.cn   www.cenet.cn   www.chinaeconomy.cn
中国经济网 © 版权所有 京ICP证0400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