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载入中...
当前位置     中国经济网 > 航空产业 > 正文

中国已掌握3代机试飞技术 居世界先进水平

2012年07月30日 13:42   来源:环球网   

  第二部分 中航工业试飞中心科研实力

  中国是继美国、俄罗斯、英国、德国、法国之后拥有专门的飞机飞行试验机构的国家。中航工业试飞中心经过50年的建设发展,已成为技术密集、专业配套、科研门类齐全、设备先进、综合性强的大型科技试验研究基地。试飞能力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拥有一支高素质的试飞科技队伍。

  中航工业试飞中心职工总数4000人,专业技术人员占50%以上,高级技术职称技术人员800多人。涌现出王昂、滑俊、黄炳新、李中华四位中国家喻户晓的试飞英雄,打造出李中华、张景亭、徐勇凌三名国际试飞员。培养了航空金奖获得者周自全、张克荣,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专家周自全、马祝林,我国首位获得国际权威试飞协会认可的国际试飞员赵鹏、第十五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宋庆国、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夏燕腾、朱增科等一大批航空试飞技术精英。他们是中国航空工业的精英,也是航空试飞人的杰出代表。

  ——拥有完善的飞行试验专业。

  中航工业试飞中心拥有飞机所、发动机所、航电所、测试所、飞行部、试飞员学院等科研机构。拥有飞行力学、飞行品质、强度、颤振、动力装置、机载设备、航空电子、武器火控、航空生命安全、仿真、测试、自动控制与辨识技术等127个专业,形成了相互配套、系统完整的研究、设计、试验和试制体系。从飞行器的飞行品质研究到其失速、尾旋特性或涡环特性研究,从发动机的地面试验到其空中试验,从机载成品的部件试验到其机载系统的飞行试验,从环境试验到人机生理特性研究,中航工业试飞中心囊括了这一领域的所有专业,目前已设立了博士培养点,硕士研究生培养专业亦增至为三个,设立了博士后科研工作站。

  ——拥有30多种用于飞行试验的各类型飞机。

  中航工业试飞中心拥有30多种用于飞行试验的各类型飞机,集中涵盖了我国生产研制的所有型号,中航工业试飞中心不仅完成了这些飞行器的定型或鉴定试飞,而且借助于这些平台完成了一系列的科学验证试飞。

  空中综合模拟试验机的自主研制成功,使我国成为世界上五个拥有多轴变稳机的国家之一。

  ——拥有从地面到天空、专业配套齐全的研究性实验室和试验设施。

  拥有自主研发的具有六自由度运动平台、计算机成像的全任务数字式实时飞行地面仿真系统;拥有多种规格的发动机试车台以及航电仿真实验室等多种空中专业试验平台。专用研究机和各种地面模拟器、验证机、试车台、航迹系统、遥测车等专用试验设备,构成了横贯试验区的综合试验体系。

  ——拥有处于国内领先地位的航空测试能力和自主研制配套能力。

  中航工业试飞中心在机载采集记录、地面遥测监控等方面的规模、技术和手段均处于国内领先地位。飞行测试技术具备了以计算机为中心,磁遥结合、快速分析、地面与空中实时监控处理的能力。两套地面数据处理与监控系统可同时对空中飞行的多架试验机进行监控。其中,为型号试飞自行研制的实时数据采集和处理系统,单架飞机可同时采集、记录、处理上万个参数,达到了国际同等先进水平。

  ——拥有齐全的飞行试验场务保障设施。

  两条长3400米的国家一级跑道,配有国际通用标准的全天候飞行保障设施,可满足国内各型在研、在役飞机及直升机的起降和试验要求。建有夜航灯光系统的机场,可昼夜组织飞行试验。拥有气象、雷达、微波仪表着陆、导航通讯等一系列先进的场务保障设施。

  ——拥有强大的飞行组织和保障能力。

  中航工业试飞中心能同时承担几十个型号、几十架新型飞机的试飞任务,具备了混合场次、大强度综合试飞能力,并始终保持着高效试飞状态,推动了各型号科研试飞任务的进度,从而使我国型号试飞水平基本与国际先进水平接轨。

  ——拥有可靠完善的质量、安全、保密保障体系。

  中航工业试飞中心于1997年通过质量体系认证,2004年通过转版认证。2003年通过国家一级保密资格认证,先后荣获国防科工委质量先进单位,中国一航安全生产先进单位、重点保密先进单位、质量工作先进单位等一系列荣誉称号。

  ——拥有科学高效的组织管理体系。

  第三部分 中航工业试飞中心行业突出贡献

  中航工业试飞中心成立52年来,为我国国防和现代化建设做出了突出贡献:试飞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完成定型鉴定试飞的型号飞机达41种,发动机30多种,机载成品和分系统1500种。完成1000多项专题专项试飞试验研究,获得重大科技成果600余项。填补了我国航空试飞史上20多项空白,科研项目涉及航空、航天、兵器、电子、核工业、地质、航空探测、遥感遥测等多个专业领域。为新机定型和飞机的改进改型提供了科学依据,为我国的国防和现代化建设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实现了我国航空工业的多项重大突破:

  (1)完全掌握了第三代战斗机的鉴定试飞技术;

  (2)掌握了满足适航规章要求的适航审定试飞技术;

  (3)掌握了轰炸机、运输机、预警机、各种小飞机和通用飞机等各类飞机的试飞鉴定技术;

  (4)掌握了各类飞机飞行保障技术、性能评估技术;

  (5)冲破了西方技术封锁,探索出一套空中加受油新技术;

  (6)突破了严重构形的颤振试飞技术,突破我国该技术空白;

  (7)探索出一套对大推力涡扇发动机的鉴定试飞新技术;

  (8)掌握了解决驾驶员诱发振荡问题的试飞技术,突破我国该技术空白;

  (9)突破了后掠翼飞机和三角翼飞机的失速与尾旋的试飞技术,突破我国该技术空白;

  (10)探索出一条提高试飞效率的有效管理——综合试飞技术;

  (11)载荷谱实测试飞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多年来,中航工业试飞中心荣获省部级以上荣誉称号40余项,荣获全国文明单位,被授予国资委中央企业先进集体、国资委中央企业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国模范职工之家、全国五一劳动奖状、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中国企业文化二十年建设实践奖、中国青年科技创新示范单位、全国法制宣传教育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

  中航工业试飞中心用心血和生命铸就了一系列彰显时代特征,具有时代特色的勇于探索、自强不息、科学严谨、顽强拼搏、迎难而上、不畏风险、不怕牺牲、默默奉献、永不言败的精神特征的拼搏与奉献航空试飞精神。

  第四部分 中航工业试飞中心履行企业社会责任

  中航工业试飞中心在完成国家重点科研试飞任务的同时认真履行企业社会责任,中航工业试飞中心在履行本职、发展我国试飞技术和水平的同时,坚持发挥自身试飞技术优势、飞行平台优势及试飞品牌优势,整合调动院内一切可用资源,积极服务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各领域。目前中航工业试飞中心和航天、兵器、电子等行业已经建立了战略联盟,形成了新型的科研合作关系,飞行试验的领域不断拓展;中航工业试飞中心围绕“飞行技术和飞行服务”平台,大力拓展为国民经济服务领域。通航业务、物探、航测、飞行培训、测控技术等在行业内外享有盛誉。下设航空俱乐部,填补了西北地区初级飞行员培训空白。2008奥运年,中航工业试飞中心利用自身通用航空服务平台参加了国家“圣火耀珠峰”行动,克服重重困难,圆满地完成了奥运圣火登珠峰航拍任务。在国家需求,在危机关头,中航工业试飞中心挺身而出,勇挑社会责任。“5.12”地震发生后,中航工业试飞中心第一时间冒着不断余震的危险进入灾区,“火线”抢险,关键时刻及时完成了多个地震灾区航摄任务,并参与重大搜救任务。2010年,“4.14”青海玉树地震,牵动全国上下。中航工业试飞中心主动请缨,报请集团公司,在院领导的带领下,第一时间赶赴灾区,派出B-7025飞机搭载国内先进的机载SAR测图系统,高效优质的完成了玉树灾后测绘任务,并又派出B-7024飞机在第一时间将资料运送至国家测绘局,为整个救灾指挥决策提供重要的依据。此后,又承揽了玉树地区的公路、电力、水利等航摄项目,为灾区震后重建工作做出了重要贡献。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联合授予中航工业试飞中心抗震救灾英雄集体的光荣称号,同时被国家测绘局和西北民航局授予抗震救灾先进集体,这些行为为中航工业试飞中心和中航工业赢得了巨大荣誉,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履行了国有企业的社会责任。中航工业试飞中心还参与社会大型活动,为保“神舟九号”发射与运行,中航工业试飞中心积极与渭南测控中心协调,调整科研试飞有关安排,积极保障神九发射与运行工作的正常进行;自主设计生产的航天员电子手册已被确定为神舟系列航天飞船宇航员的必备产品之一。积极推动高校毕业生就业,不断拓展用工渠道,制定非事业编制人员管理办法,采取多元化的人才引进和使用模式,大量引进社会人才,保障人力资源需求,为关爱社会弱势群体,保障残疾人的就业权益,发挥残疾人的社会作用,中航工业试飞中心充分挖掘内部资源,落实工作岗位,接收残疾人参加工作,通过劳动获取生活的保障,促进社会以及中航工业试飞中心的和谐稳定。

  第五部分 中航工业试飞中心未来发展与展望

  随着高科技信息技术和智能技术的发展及其在飞行试验领域的成功应用,大型飞机等将列入我国飞行试验研究的规划中,现有型号系列不断改型和派生,今后一个时期,我院将迎来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以院长刘选民、党委书记白长义为首的中航工业试飞中心领导班子统一思想,明晰中航工业试飞中心战略定位:举鉴定之牌,走研究之路,全链体现价值,依靠飞行求发展。即充分发挥“国家级定型/鉴定试飞、试验中心”的品牌价值,不断巩固定型鉴定这一核心试飞市场;加强试飞技术研究,坚持自主发展和创新创新,以研究引领鉴定,以鉴定支撑研究,不断提升飞行试验这一核心能力;以飞行平台为全方位拓展飞行业务。确立了“一个核心、二个融入、三种手段、四个协调”的发展思路。

  提出“十二五”发展战略:全面开展飞行试验任务,突破关键试飞技术;着力完善中航工业试飞中心专业技术体系,强化民机适航体系建设,深入开展试飞技术严谨,显著提高试飞研究技术能力;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和经营优势,固本兴业,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着力提升中航工业试飞中心综合管理水平,从战略上为中航工业试飞中心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登高望远,祖国年轻的航空事业恰逢大好发展机遇,又面临严峻考验;回目凝视,中航工业试飞中心正苦练内功轻装上阵,在未来征程中,中航工业试飞中心定会劈波斩浪扬帆远航到达理想的彼岸,实现“打造世界一流试飞机构”的宏伟目标。

(责任编辑:王飞)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广告服务友情链接
www.ce.cn   www.cenet.cn   www.chinaeconomy.cn
中国经济网 © 版权所有 京ICP证0400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