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厉打击网络食品安全谣言
 食品安全关系全国人民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由国务院食安办等19个部门联合开展的2017年全国食品安全宣传周活动日前圆满结束,社会... 详细>>
本期嘉宾

  

  国家食药监总局新闻宣传司副司长 巩建萍

 

  伊利集团副总裁 张轶鹏

 

  科信食品与营养信息交流中心副主任 钟凯


主持人:吉蕾蕾 制作:新闻部

文字实录

  主持人:汇聚学界智慧,把脉中国经济。观众朋友们大家好,欢迎收看由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新闻客户端联合主办的“经济圆桌”节目。我是今天的主持人吉蕾蕾。今天我们的话题是:面对食品谣言,应该怎么办?我们很荣幸地邀请到了三位嘉宾,他们分别是:

  国家食药监总局新闻宣传司副司长 巩建萍

  伊利集团副总裁 张轶鹏

  科信食品与营养信息交流中心副主任钟凯

  巩建萍:您好。

  主持人:伊利集团副总裁张轶鹏。张总您好。

  张轶鹏:观众朋友们大家好。

  主持人:科信食品与营养信息交流中心副主任钟凯。钟主任您好。

  钟凯:大家好。

  主持人:欢迎各位的到来。

  主持人:食品安全关系我们每一个人的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是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大事。可以说在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目前我国整体食品安全状况正在不断好转。但是受多种因素制约,我国的食品安全水平和人民群众的主观感受之间还存在很大的差距。在食品安全领域,有一些乱象经常会冒出来比如说食品安全谣言,经常冒出来的谣言会严重影响食品安全,食品企业会受到严重的影响,年初的时候,一条“塑料紫菜”的谣言,给福建一带的紫菜产业,造成了上亿元的损失。而面对食品谣言,很多人又难以分辨真伪,尽管有的谣言十分荒唐,但是多数人很容易产生“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心理。有不少网友也好奇,食品谣言为什么会层出不穷?好像隔一段时间,在微博、微信、朋友圈里就会出现一些新的谣言。这些谣言在传播的时候又有哪些特点,他们又是从何而来的?我们想请各位谈一谈,今天对于食品谣言从何而来,他们又是如何传播的?有请巩司长介绍一下。

  巩建萍:观众好,大家好,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给人们带来快捷的同时也使谣言不胫而走,食品安全领域又是网络谣言的重灾区,食品谣言之所以层出不穷,首先食品安全没有零风险,其次食品安全的信息存在不对称的问题,三、社会公众的科学素养认知不同,这样总体有待于继续提高。

  在以往的食品安全谣言多有图有真相的形式出现,近些年来是以视频的形式播出,这样让普通的网民识别更加困难,主要原因,一是有人雇佣了黑公关和水军恶意的编造散布食品的安全谣言。二是一些公众号将食品安全谣言进行本地化的加工,从而赚取了市民的关注度,提升了广告的收益;三是一些别有用心的竞争对手利用抹黑的手段故意散布谣言,意图谋取不正当的市场利益。

  有数据显示,网络谣言中的食品安全信息目前已经占到了45%,分析这些食品安全的谣言大致有4个方面:

  1、有意编造别有用心,造谣者枉顾事实,凭空捏造了所谓的真相,甚至自导自演,炮制了视频等,如2017年2月几段展示“塑料紫菜”的视频在网上广泛传播,视频中有人称福建晋江产的紫菜是塑料做的,并且称紫菜嚼不烂,视频中有人称福建晋江产的紫菜是塑料做的,并表示紫菜嚼不烂有腥臭味,劝戒网友别吃了,所以引发了一轮塑料紫菜的风波。

  2、偷换概念混淆视听,造谣者利用夸张、歪曲事实的手段,用标题党吸引眼球,频繁使用有毒、致癌、致死等刺激性的语言愚弄公众的认知。

  3、旧闻翻造刻意的抹黑造谣者以食品药品安全事件为背景。将过去发生的事情掐头去尾改换头面以此来误导百姓消费的目的。

  4、戏谑嘲讽负面传播,传播者用影视片的片段进行配音配文制成戏弄嘲讽的片断和视频,在互联网上利用年轻群体为主,低龄受众者,利用他们猎取心理重的特点进行传播,此类的谣言看似无伤大雅,但在笑点的提炼过程中改变了事实的描述,打趣调侃主流观念和政府形象,在潜移默化中形成了消极负面的影响,后续效果很长时间都难以消除,这是谣言传播的几个特点。

  主持人:张总您觉得这些谣言是从何而来的?

  张轶鹏:从谣言的传播方式上来讲,我觉得正如司长所讲的,更多的谣言来自于新媒体特别是自媒体这样一个传播的渠道,这些渠道它实际上具有一个特点,就是传播的随意性,另外传播速度也是非常快的。对于我们来讲,对于传播的这种方式,我们是很难去控制的。所以说我想从传播上这是一个它的特点和传播的方向。

  要想解决这个问题最终还是要从企业的产品品质上来说服用产品的品质来说话,这样才能够说服消费者,让消费者理性的认识食品的谣言问题。我就简单说那么多,司长说的已经很多很详细了。

  主持人:钟主任您是食品科普的专家,您觉得在食品谣言传播中它有什么特别方式或者它有什么特点?

  钟凯:实际上刚才巩司长的分析已经非常全面了,在我的观察当中谣言如果更粗的分的话应该是两种,一种是造谣的,捏造事实这种是造谣的,还有一种多少有点无心之失,人传人之间信息慢慢慢慢失真,最后变成非常耸人听闻的故事传播起来,无心之失这一点多少可以理解,但是造谣就是带有一定目的的,要去造一个负面新闻攻击企业或者是博取群众的注意,我觉得这种新闻是要加大它的打击力度的。

  钟凯:其实刚才巩司长分析的已经非常全面了,从我的观察来讲,可能谣言用更粗的方式来分的话大概是两类,一类是在传播过程当中它会逐渐的失真,这个其实我觉得是难以避免的,比如我跟我妈说什么,我妈跟我爸说什么,我爸再跟我媳妇说什么,可能出现信息的失真这时候失真其实也是一个谣言,但是它是无心之失没有必要过于苛责,但是对于造谣的人需要有所防范或者对他的打击要加强的,他完全是为了做一个负面新闻,是做负某个企业或者行业,或者曝眼球满足他的虚荣心也好、经济利益也好,像这种有目的的造谣者我们应该更加注意一些。

  主持人:我们发现食品谣言几乎每年都有,今年“塑料”就背了不少黑锅,从塑料紫菜、塑料大米,到塑料粉丝。而传播的方式也乘上了互联网的东风,变成了所谓的揭发真相的短视频。各位觉得,这样的谣言传播会带来哪些危害?这一点张总您跟我们介绍一下?

  张轶鹏:我觉得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从国民健康的角度上来说,如果食品谣言混淆我们的视听的话,那我们消费者对于食品的选择就可能会产生一些疑惑,这样对一些本以为很安全符合国家标准的选择上就会产生一些质疑,这样对于消费者来说是一个影响,这个影响归根到底还是说对它的选择食品对营养和健康的一种最终的影响,我觉得这个对国民的营养健康这方面来说是一个最大的伤害。甚至有的消费者对一些本来是很高品质的一些产品,他在选择上也会出现一些质疑很影响,前面司长也讲了,陈老师也讲过,因为有些别有用心的人出于不同的意图,它来制谣传谣,实际上那就影响消费者的选择,我觉得最终受害的还是消费者,是国民的营养健康。这是第一个方面。

  第二个方面我想就是对食品行业和食品企业的直接影响,大家知道食品行业是一个产业链条特别长的行业,在这个行业里面也是非常复杂的,所以说如果一个谣言对于我们的某一个产品的消费市场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实际上就对相关产业链条上的各个环节也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那么如果这种影响达到一定程度的话,我想恢复起来就不是一家企业的问题,甚至说不是一个行业的问题。这就影响比较大。

  特别对于一些食品龙头企业,如果它的相关产品受到传谣方面的影响,品牌受到无意的中伤,我想它恢复起来可能会更难,而且龙头企业对于产业对于行业的影响也很大,所以说如果这样的品牌受到损伤的话我想也会影响到整个产业的发展,我觉得是这两方面的影响。

  主持人:钟主任这样的谣言对于企业肯定是有一定的危害,您觉得除了对企业来说,对我们社会其他的方面有没有什么危害?

  钟凯:其实谣言不管伤害的是谁,最终受伤害的其实是每一个消费者,企业赔了钱,想想看它要怎么做?它要裁员,裁的是谁?是那些职工也是我们老百姓,而且我们说肉烂在锅里,经济受损损失到最后是谁?就是老百姓买单,而且对于政府特别像塑料紫菜这样的新闻是典型的假想一下如果真的塑料做的紫菜堂而皇之的进入市场那么政府监管干什么去了?意味着公众对于政府监管的信任不存在了,这样的东西都能上市,这样的谣言不仅仅是打击的是消费信心,打击的是政府的公信力,打击的也是企业的利益,最终受伤害的还是老百姓,每一个老百姓。

  主持人:巩司长您觉得呢?

  巩建萍:刚才两位企业,张总和钟专家,我认为他们都说的很对,首先我认为在这方面它扰乱了社会秩序,伤害了政府的公信力,影响了公众对食品安全的信心,对社会的和谐稳定起到了极大的威胁。二、刚才张总也说多了,一个龙头企业,一旦它被谣言损伤以后,首先影响了产业的正常发展的秩序,给行业会造成极大的经济损失,这样的话对于我国的经济发展也会造成非常不利的影响。

  主持人:食品谣言影响恶劣,但是我们说到这儿有一个疑问,食品谣言乱象只有我们国家会有吗?大家能不能给我们介绍一下国际上这方面的情况如何?

  钟凯:实际上造谣这个东西,我觉得可能从诚信的角度来讲可以做一个解读,造谣的人你需要为谣言去承担责任,在国外你是一个有诚信体系非常好的、健全的一个基础的,你如果造谣了可能这个人觉得你不可信,可能干很多事情都寸步难行,中国可能造完谣之后,发现这个人其实很穷,也没有什么能力承担这个责任,可能公众谴责一下他就完了,过几天他又想起来由造个什么谣,这可能是目前为什么谣言这么多的原因之一。但是并不等于国外就没有谣言,我举几个典型的例子,可能有人听说过牛奶致癌,这个谣言在国内也很风行,但这个谣言实际上最初的源头是来自于美国,是美国一些人说牛奶致癌,然后传到国内。再比如说面包里边有鞋底,那实际上就是,是一个美国网红他在自己的博客上发了一篇文章,说塞百味里边有鞋的成分,马上国内也还开始炒,国内很多谣言叫“进口谣言”,很多谣言也是从国外进来的。包括之前很多叫冰块不如马桶水,最早是美国做的,英国做的,中国看到之后觉得这个有意思,把冰块跟马桶水比,就把这个新闻搬回了国内,我找了一下国外有很多这种新闻各种东西跟马桶水比,食用冰块、牙刷这些都跟马桶水比,因为他们觉得马桶水这个东西令人恶心,实际上马桶水是什么水?就是自来水,所以它做这个新闻的目的就是吓唬公众,其实很多国外的新闻也是带有炒作的成分在里面。

  主持人:巩司长您了解的情况是什么样的?

  巩建萍:刚才钟专家也讲到了这方面的问题,我认为美国在法律上也有不同的,美国法律对于打击谣言的言论,根据情况的不同,根据不同的法律对各自不同的惩罚手段来进行惩罚,所以我们相对在这方面主要是关注国内的东西,国外我们就只是做一个比较,我不太清楚这个东西,因为我没有太多的关注这方面,主要虚假广告不光中国有,国外也有。

  巩建萍:美国法律所打击的网络谣言一般有三种形式,一是针对特定人群或者是集体对于造成损失的,二是针对特定群体的仇恨或者歧视的言语。三是对公众进行安全威胁的,在这三种情况下适用不同的法律也有不同的惩罚手段。

  主持人:张总您了解到的国际方面的食品谣言情况如何?

  张轶鹏:其实不管谣言来自于哪个国家,也不管哪个国家的食品谣言比较多,但目前的食品整个产业来说是全球一体化的,怎么讲呢?就是说各个国家的食品产业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就乳制品来说,乳制品的全球一体化早已经形成了,实际上不管谣言来自于哪里,但是对于产业的影响也不仅仅是一个国家,实际上这样就需要我们各个合作伙伴之间,特别是像我们这样一个国际化战略的食品企业就要联合相关的合作伙伴共同做好相关的,从自身的角度来说做好相关标准的制订,协同做好产品质量的管控。首先要把自己的产品质量管控好。

  另一方面,我觉得还要共同的传播我们正向的、传播客观的食品安全的一些知识,这样的话才能够共同的在谣言面前做到合理的解释,让消费者信赖。

  主持人:据我们了解食品谣言的背后也不乏利益的驱动,有观点也认为,之所以谣言不止是因为我们的违法成本太低了,目前对于谣言治理来说,我们国家出台了哪些政策?政府又该如何下重拳来治理一些食品谣言呢?巩司长您给我们介绍一下。

  巩建萍:是这样的,治理食品谣言政府的确要下重拳,所以推动建立社会共制的长效机制,激发全社会的力量,让政府部门、专业人士包括企业、新闻媒体还有公众形成合力,五位一体的击碎谣言,形成全链条立体式的治理模式,在这方面我觉得有5点:1、政府部门要及时发布权威的信息,用正言压缩谣言的空间。2、要加大科普宣传的力度,增强公众对食品安全的科普的素质,提升公众辨别食品谣言的能力,让科学跑在谣言的前面。3、要加大辟谣力度,通过各种辟谣平台建立实时监测的系统和谣言的数据库,做到动态监测,快速发现,快速识别和快速回应。4、用法律的武器加大对违法分子的打击力度。如果这个力度不加大的话,很难在源头上控制谣言的产生;5、鼓励企业担负起治理谣言的主体责任,企业在加强自律提高行业公信力的同时,对谣言进行有理有据的有力反击。

  我认为是这样的,谣言治理是辟谣一定要及时,更要加大打击力度。今年以来我们相关部委也在积极采取措施,强强联手,今年以来公安机关已经加大了对谣言的打击力度,比如咱们刚才说到的塑料紫菜谣言,目前就先后抓获了制造和传播谣言的相关人员18名,棉花肉松的谣言公安机关已对13人依法给予了拘留、罚款等行政处罚。大家越来越感觉到,现在的辟谣力量越来越大,辟谣的速度越来越快,打击的力度越来越强。所以我们真诚的希望在谣言的初期公众一定要保持理性,不造谣不信谣也不传谣,让谣言没有传播的土壤。

  主持人:食品谣言屡禁不止,钟主任您觉得是因为我们的违法成本太低了吗?

  钟凯:我觉得可能这是很重要的一个因素,打击谣言当然是政府的责任,作为我们一个社会机构,其实我们主要是发挥我们的独立性、灵活性同时秉持科学的视角加强和政府以及行业的联动合作,我们可以尽可能的及早发声来压缩谣言的传播空间。同时在我看来,对于这种造谣的人,其实只要政府加大打击力度,对他们产生一定的威慑力这种谣言的源头减少了,最终传播也就会减少了。不造谣这个我觉得应该是每一个人、每一个守法公民的应尽职责,而不信谣不传谣更多的还是希望能够加大日常的科普,以及提高科学素养。因为他之所以会传会信是因为他认为这是真的,而不是因为他知道这是谣言而去传谣,很少有人看到这是谣言还传谣,他是真的信了,所以我们真的要加大平时对公众的科普及宣传教育,让大家能够一定程度上识别一些谣言,主动拒绝一些谣言。

  主持人:谣言动动嘴,辟谣跑断腿。食品安全的谣言一经公开传播,势必会给消费者造成“这个不能吃那个不敢吃”的焦虑。有企业老总也曾说,谣言是企业效益下降的主要原因。各位觉得,面对谣言,企业能做点什么呢?

  张轶鹏:我想再次强调,就是说企业作为我们市场的主体,实际上我们要担起责任来,第一方面我觉得企业首先还是要做好自己品质,就伊利集团而言,实际上我们已经把品质作为自己企业的一个信条,董事长潘刚先生已经提出伊利即品质这样一个企业信条,这个信条置于我们企业文化之上,实际上这个高度可见我们对质量对品质的一个追求。具体来讲,实际上这几年以来我们一直在质量管控方面有了一些举措,一方面我们提出了一个“三全”的举措,一个质量管理体系,这三全就是全员抓质量、全方位抓质量、全过程抓质量这样一个“三全”的体系。另外我们还有三个层级,从集团到事业部到生产企业这三个层级都有质量相关的责任和相关的管理体系。另一方面我觉得还有三条线,一条线是产品的企业标准,这是一个基本线。另外一个我们还制订了我们企业自己的管控线,这个管控线是高于国家标准50%的。同时在我们企业线的这样一个起标之上还定了一个预警线,这个预警线高于起标线的20%是三全三级和三条线来管控我们的质量,实现追求品质这样一个目标。另外我想说,要想让公众、让消费者不误信食品谣言实际上前面司长和专家讲的都非常有道理。从企业的角度上来说我觉得就是要让消费者了解我们产品质量管控的过程,了解产品生产的过程,这几年以来伊利在这方面也做了很多大量的实践,我们开展了工业旅游,让更多的消费者走到我们工厂里边来,切身的感受到我们的产品从收奶到生产到配送到消费者的餐桌这整个的过程是个什么样的过程,了解我们在质量管控方面做了哪些的检测和化验,实际上这样的话就让消费者更多的、很客观的、很真实的感受到了我们的质量管控方面的一些做法。

  另一方面为了让更多的消费者参与到这个过程当中来,我们也利用了一些互联网的思维,利用了一些互联网的技术手段,包括现在的AR和VR,这样一个手段,让更多的消费者不一定走到工厂里边来,但通过这些技术手段了解整个的全过程的管控。所以说我觉得这个也能让消费者知道,什么样的食品是最健康的,什么样的食品是最安全的,更能理性的认识食品安全,这样的话我想有了这些知识,就避免误信谣言。

  主持人:企业在面对谣言的时候钟主任您有什么好的建议给企业?

  钟凯:其实我想可能,接着张总的话可能就是两点,第一点就是说我们也希望像我们这样的一些做科学传播的机构,我们也是希望企业能够拿出更多的资源和我们一起来做消费者的教育,能够让我们消费者更好的认识我们的食品,认识我们的食品工业,不要觉得舌尖上的中国才是好的食品,实际上我们的食品工业,食品科技的进展才是我们食品安全最好的一个保障,这是一方面。

  另一方面我觉得在食品企业做产品营销的时候,要控制自己的营销的冲动,不要为了去说自己的产品好就贬损别人的产品,比方说有的卖有机的就要说别人的农残、抗生素要夸大这里面的危害,我觉得这是不对的,点亮自己的生活不要吹灭别人的蜡烛。

  主持人:巩司长您有什么好的建议?

  巩建萍:我觉得企业作为食品谣言直接的受害者,第一个他们要主动担起治理谣言的主体责任。另外企业要主动开展科普宣传,强化对常识、常见和潜在谣言风险的预防措施。政府我们还会指导全国的连锁经营企业,组织全国的连锁商超、餐饮服务单位长期开展萤火虫的公益科普宣传行动,利用货架的标签还有餐盘的垫纸等最贴近消费者的传播渠道进行即时的科普和谣言的解析,这样的话政府的宣传和政府的管理和企业的宣传都能够结合起来。

  主持人:为了降低食品谣言对社会公众带来的恐慌,提升公众辨别谣言的能力,这是一条众所周知的一个应对策略,但关键是如何让大家不信谣不传谣,如何科普,怎样的一种科普方式才能更有效率?钟主任您作为食品安全科普领域的一个专家,您肯定对怎样科普才有效率有独特的见解,我们想听听您的意见。

  钟凯:其实我是一个比较懒的人我就是写我自己的科普,但是我知道怎么去借助其他的力量让科学的声音传播的更远,不管你是作为一个专家或者是作为一个学者,你写的科普或者你做出来的科普产品永远只能适应某一小部分人,任何一个科普的产品它都只适用于一个很小的人群,所以更重要的是什么呢?就是作为专业人士我们要更多的去为媒体服务,要有这样一个心态,就是说我是把我的科普产品提供给媒体,让媒体用他们自己这种经验、渠道来加工来传播。我觉得这是做科普当中最重要的一点,而不是说我做的科普就是最好,你们都不能说就得听我说,我觉得那样是会把科普做坏的,每个人都应该在这里面投入,更重要的是让媒体能够获得很好的一个信源,能够把它传播出去,传播到媒体的受众当中,因为媒体的受众是遍布祖国的四面八方的。

  主持人:您觉得怎样的科普才是最有效率的?

  巩建萍:我认为科普本身来说就是通俗易懂的,这样的话让公众易看易听而且跟自己的生活非常贴近,我觉得这样的科普老百姓是最容易接受的,也是最接地气的。所以我觉得张总刚才也说到了,他们会把他们产品质量的东西从源头开始每一个环节再进行,告诉公众我的质量是安全的,我的质量是可靠的,其实我觉得如果企业能够这样的去把科普的宣传工作做好,我觉得公众会和政府一起共同把这个工作做好。

  主持人:在如何让大家不传谣不信谣,张总您给的企业还能做点什么?

  张轶鹏:我觉得刚才除了我前面讲到的那些,让大家切身的感受到我们在质量管控上的一些举措之外,其实我们在整个产品营销中,包括在终端的销售方面我们也融入了一些饮奶的常识,如何健康饮奶,包括健康的生活方式的提倡,我们也做了一系列相关的很多的活动,而且这些活动也一直以来和我们的营销活动是捆绑在一块。同时我们还和中国营养学会做了一些协同和合作,比如说中国乳制品消费的大数据白皮书的发布,我们在联合做这些事情。实际上想更从营养专家和营养专业这个角度,从专业这个角度来做一些这方面的研究,让消费者有一些专业上的支撑也做了很多工作。在一些特殊的食品,比如说婴幼儿配方乳粉的选择饮用这方面我们也做了大量的专业性的指导工作,实际上我觉得这对于消费者,对于大家理性认识食品安全和健康都是有积极的帮助的。实际如果了解了这些东西就回答了刚才我们谈的话题,就能够正确认识哪些是谣言,哪些不是谣言。

  主持人:感谢各位嘉宾与我们分享这么多精彩的观点,最后我们请各位嘉宾用一句话表达一下对我国食品产业的期待和展望。

  巩建萍:我觉得食品产业需要一个繁荣的网络空间,但必须是安全的。所以最后真诚的。

  巩建萍:食品产业需要一个繁荣的网络空间但必须是安全的,最后真诚的希望大家在饮食上吃的更丰富、更健康、更安全。谢谢大家!

  张轶鹏:我就引用董事长潘刚先生在今年夏季达沃斯论坛上的一句话“让世界共享健康”这样一个梦想。

  钟凯:我觉得可能我希望企业能够研发出更多的美味的、营养的、健康的食品给消费者,我觉得这是企业最重要的一个社会责任。

  主持人:再次感谢各位嘉宾与我们分享自己的观点和一些见解,也谢谢大家的收看。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