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十九大报告解读】把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

2017年10月22日 08:08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十九大报告提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把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作为主攻方向,显著增强我国经济质量优势。本报邀请了相关专家学者进行对话解读——

  主持人: 经济日报记者 顾 阳 熊 丽 李华林

  嘉 宾: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部第四研究室主任、研究员 许召元

  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 张 杰

  中国贸促会研究院国际贸易研究部主任、研究员 赵 萍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

  主持人:如何理解现代化经济体系?

  许召元:我认为,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核心有4点:一是国际竞争力不断增强。我国要在一批产业特别是高技术产业上占领技术制高点,在新一轮产业革命进程中争取弯道超车,缩小同领先国家的差距,培育全球主导权。

  二是产品和服务的质量不断提高。现代化经济体系要有利于引导和激励企业不断升级,追求卓越,提高价值创造能力,真正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

  三是产业结构持续优化。企业能够根据社会需求升级的要求,及时淘汰落后产能和化解过剩产能,不断增加战略性新兴产业、高端服务业的供给。

  四是绿色低碳和节约高效。现代化经济体系应转向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产业结构和生产方式,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成为产业发展的根本途径。

  张杰:“质量第一”是全面建设中国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核心任务,是当前阶段首要的工作重点和改革方向,而“效益优先”是全面建设中国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基本指向,是当前经济发展成果的检验手段和具体导向。

  首先,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体现在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方面,体现在中国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转变方面。其次,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体现在推进“创新型国家”建设方面,体现在中央部署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全面落实上。最后,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依赖于“以完善产权制度和优化要素市场配置为重点”的一系列经济机制体制改革,依靠激发全社会最广泛的创新创业动力,来激励经济新旧动能的转换。

  赵萍: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首先是实体经济的现代化,其次是促进实体经济发展的现代化创新体系,再次是服务实体经济的现代化金融体系,最后是促进经济现代化的经济制度体系。

  当前中国实体经济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土地、劳动力等要素成本持续上升,给实体经济转型升级带来了较大挑战,中高端供给能力跟不上消费结构升级的步伐,制约了消费潜力的释放。过去5年,我国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高达50%以上,今年上半年消费贡献率更达到了63.4%。国家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通过减税、“放管服”改革释放制度红利,降低企业综合成本,并通过激发创新活力,促进新旧动能快速转换,避免陷入中等收入陷阱,为经济增长保持中高速奠定坚实的基础。

  实体经济是根基

  主持人:为何要强调把发展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

  张杰:十九大报告提出,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一方面,中国经济规模总量已经位居世界第二,但人均GDP仍然相对落后,这就是经济发展不充分的集中表现;另一方面,区域发展不平衡、城乡发展不平衡以及收入差距仍然较大的矛盾和问题又凸显出来,这就是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集中体现。

  针对经济发展不充分的矛盾,必须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如何做强做优做大实体经济的竞争力上,把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作为经济发展和改革的主攻方向,作为解决中国经济当前关键短板的“牛鼻子”,要通过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化解不同区域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问题以及由此带来的收入差距难题。

  赵萍:世界各国的发展经验表明,一个国家要强大,就必须注重实体经济。实体经济的发展直接关系到国民经济的发展与国际竞争力的提高。当前,在我国工业全部22个大类中,纺织品、电力装备、交通工具等七大类行业规模名列全球第一,中国已成为全球制造业第一大国。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当前世界各国纷纷吸引投资回流的背景下,实体经济面临着更为激烈的市场竞争。正如习近平同志所指出的那样:“不论经济发展到什么时候,实体经济都是我国经济发展、在国际经济竞争中赢得主动的根基。”这是当前强调发展实体经济和提升发展质量的背景所在。

  许召元:十九大报告提出,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把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作为主攻方向,其背景是我国经济增长正处于从数量扩张到质量提升转型的重要阶段上。

  我国很多产业的规模都已经居于世界领先水平。同时,我国经济仍存在质量总体水平较低、产品附加值不高的问题,特别是面临着产业规模进一步扩张与发展空间有限的挑战。要进一步实现经济持续增长,开拓新的增长空间,就必须尽快实现增长模式从传统的数量扩张转到质量提升,从要素驱动转到创新驱动。

  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

  主持人:当前实体经济发展面临哪些挑战?

  赵萍:客观来看,我国实体经济近年来取得了长足发展,但实体经济总体的发展质量和效益还不高。高品质、个性化、高复杂性、高附加值产品的供给能力不足;钢铁、石化、建材等行业的低水平产能过剩问题突出并长期存在,新兴技术和产业领域全球竞争的制高点掌控不足;我国实体经济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仍有待提高。必须把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作为主攻方向,显著增强我国的经济质量优势。

  许召元:进入经济新常态以来,我国实体经济发展主要面临三大挑战:一是资源环境承载力出现强制约,成为硬瓶颈。二是实体经济面临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双重挤压。也就是在劳动密集型产品方面,面临发展中国家的低成本竞争,而在高端制造业方面面临发达国家的打压。三是传统产品需求的增长空间不足的挑战,无论是国内需求,还是国际贸易,近年来都出现了数量增长放缓的现象。

  张杰:我国企业产品质量提升和生产效率提升能力,相对滞后于中国经济发展的现实需求,特别是传统制造业表现尤为明显。

  当前,中国新经济新动能正处于从量变逐步向质变转化的关键转折期。然而,在创新和产业融合发展的诸多方面,还面临一系列突出的体制机制障碍和制度环境约束。具体来看,还有在基础研究投入不足、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不完善不匹配、劳动力技能供需错配、制造业部门负债率高、产能过剩等若干问题,迫切需要采取有效的系统性改革措施来加以解决。

  进一步做实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主持人:对于增强我国经济质量优势,提升实体经济发展水平有哪些建议?

  许召元:当前,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重点应该关注3个方面:一是发展先进制造业,在数字经济、智能制造等领域,争取弯道超车,培育世界领先企业,培育若干先进制造业集群,提升国际竞争力。二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特别是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为促进优化存量资源配置,扩大优质增量供给,实现供需动态平衡创造体制环境。三是要优化创新环境,不仅促进政府、高校、研究机构和企业的创新投入,更要提高研发人员的创新积极性,还要推动高等教育改革,培育更多创新型人才,塑造我国人力资源新优势。

  张杰:十九大报告针对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实体经济水平,做出了具体的部署和安排。建议进一步细化相关改革重点和举措:加快以维护市场公平竞争机制为导向的法治体系改革和建设;促进以产品质量提升为核心的高经济质量发展模式的加速形成;加快构建与制造业自主创新能力体系培育和提升的内在需求相匹配的现代金融体系。

  赵萍:要提高实体经济发展水平,就必须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促进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

  要加快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通过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优化存量资源配置,着力促进制造业转型升级。

  另外,还要激发和保护企业家精神,鼓励更多社会主体投身创新创业。要为实体经济打造宽松的融资环境。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提高直接融资比重。

(责任编辑:冯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