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用户名: 密码:
 中经网搜索
 
     
繁体版 English Deutsch    
宏观首页 | 国内报道 | 国际报道 | 政策法规 | 经济报告 | 理论前沿 | 经济词典 | 经济会议 | 经济学人 | 专题频道 | 开发区  
 
一座城市的转型--服务业破题“昆山之路”

打印本稿】 【进入论坛】 【推荐朋友】 【关闭窗口 2005年12月02日 10:45
万建民
    “如果昆山的IT产业感冒的话,全球的IT市场都会打喷嚏。”

    说到昆山,人们的第一印象恐怕就是这句名言了。

    昆山目前已聚集了650多家IT企业,生产笔记本电脑所需的580多个零部件中,除极个别需要进口外,其余全部可以在昆山制造。2004年昆山笔记本电脑产量突破1000万台,占全球笔记本电脑年总产量的25%,成为全世界最大的笔记本电脑生产基地;同时,数码相机和手机的年产量也分别超过1000万台。

     IT产业是昆山外源型经济的一个缩影。资料显示,截至2004年底,昆山已累计批准来自55个国家和地区的投资项目3600多个,投资总额超过200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超过80亿美元。

    在最新的中国百强县排名中,昆山更是一举取代连续四年稳居榜首的广东省顺德区,首次荣登百强县榜首。

    但是耀眼的光环并不能掩盖昆山经济的结构缺陷。

    那句关于昆山IT产业的名言反过来看就是:如果全球IT市场打个喷嚏,昆山的IT产业就要感冒了。而对于昆山来说,IT产业的感冒,可能使整个昆山经济都感到寒冷。

    “IT产业过于密集,使昆山经济受国际环境影响比较大。这可能是当前昆山经济面临的一个主要问题。”昆山开发区管委会副主任、昆山市经贸委主任黄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坦陈,产业结构单一使昆山经济的抗风险能力非常弱。

    这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浙江湖州的南浔古镇,GDP总量是昆山的20%左右,人均GDP也是昆山的20%左右,但是那里的人均收入是昆山的80%。”正在参与南浔“十一五”规划制定工作的复旦大学城市经济研究所所长周伟林,用这样一组数据对比来说明昆山外源型经济存在的问题。

    周伟林认为大量的外资为昆山带来了可观的GDP,但是并没有给昆山人带来相应的收入增长。2004年苏州人均GDP达到57992元,居长三角首位;但人均收入只有14451元,居第六位。而人均GDP只有38858元、居第五位的宁波,人均收入却高达15882元,居第三位。

    苏州市政协副秘书长徐伟荣也认为,苏州经济是三个“一头独大”:一是外资一头独大;二是产业结构中制造业一头独大;三是收入结构中工资性收入一头独大。“这三个‘一头独大’,昆山可以说是最典型的。”

    幸好昆山人是清醒的,他们早就意识到这些潜在的危险。“我们率先提出了外向配套协作的问题,从2003年开始更加注重内地民营企业的招商,不断完善IT产业的配套能力,希望外资能生根,民营企业能升级。”黄健介绍说。

    在整个城市发展导向上,昆山已经悄然出现了变化。“当初我们是抢抓外向型机遇,现在我们提三大战略,即外向带头,民营赶超和服务业跨越。”黄健特别强调,昆山新一轮发展的机遇在于服务业。

    昆山市服务业三年跨越计划提出的目标是,今后三年内,昆山市服务业增加值力争年均递增25%,占GDP比重每年提高1.5个百分点,每年吸引从业人员1万人。到2007年,全市服务业占GDP总量的比重达到35%。昆山市委书记曹新平要求,昆山服务业发展必须立足于长三角大环境和昆山小环境,寻找两者的最佳结合点。

    徐伟荣非常赞同昆山的这个定位,他认为在制造业达到一定规模的时候,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是昆山的突破口。“一方面,昆山靠近上海的区位优势具有发展服务业的先决条件;另一方面,生产性服务业又和上海的现代服务业错位发展,并且和昆山本地的制造业相互促进、良性互动。”
 
来源:经济日报
 
关于我们内容宣言网站大事记网站攻略广告服务友情链接
www.ce.cn www.cenet.cn www.chinaeconomy.cn
中国经济网 ©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