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用户名: 密码:
 中经网搜索
 
     
繁体版 English Deutsch    
宏观首页 | 国内报道 | 国际报道 | 政策法规 | 经济报告 | 理论前沿 | 经济词典 | 经济会议 | 经济学人 | 专题频道 | 开发区  
 
长三角经济一体化:产业布局应走向合理

打印本稿】 【进入论坛】 【推荐朋友】 【关闭窗口 2005年11月22日 10:39
万建民 黄平 李雅萍 李治国
    【印象】长三角的一体化在全国各大区域当中走在前列。

    连续开了六年的长三角城市“峰会”从一开始的联络感情,已经转入到了务实阶段。信息、规划、科技、产权、旅游、协作等都设立了合作专题,2006年还将在港口、通关、人才等方面展开合作。  

    但是,“能做的前些年都已经做了,接下来要做的都涉及实质利益,难度加大了”。产业布局正是长三角一体化面临的最大困难。

    对于涉及3个省级行政区、16个城市的长三角而言,一体化是个绕不开的话题。

    “我们长期以来形成的是行政区经济,而不是按照经济发展规律形成的区域经济。”苏州市政协副秘书长徐伟荣认为,目前长三角面临的体制性障碍,主要是行政区划对形成区域市场的障碍。

    这种障碍几乎随时都能够感受到。

    最典型的是,很多基础设施的建设都是从行政区内的需求出发,而不是从站在整个长三角的高度出发。

    这两年,虽然港口等竞争依然激烈,但各地都已经认识到基础设施统一规划是多赢的举措。从2004年开始,长三角16城市的“峰会”都会选择一些专题内容作为推进合作的重点。今年10月23日在南通举行的第六次“峰会”确定把港口、通关、人才等作为2006年合作的重点,意味着长三角的合作将进入实质性阶段。

    在这之前,已经进行了一些试点,例如苏州工业园与上海开通了空陆联程中转快速通关。苏州物流中心有限公司副总裁潘建钢告诉记者,试点后空运进口货物的平均通关时间从两到三天缩短为5小时,物流费用也下降了30%。2006年长三角通关一体化体系建成之后,整个区域的物流效率都将实现这样的提高。

    现在长三角遇上的是区域一体化最敏感的问题————产业布局和城市功能的划分。在区域合作和规划中,城市之间要不要进行明确的功能划分?产业该不该实施地区分工?这一直是个热门的话题。

    但是在一个发展健康合理的区域内,不同城市之间形成产业的梯度分工是必然的。一般而言,中心城市主要发展服务业,为周边城市提供金融、信息、研发等服务,而周边二级城市发展生产制造业,为大城市提供广阔的腹地。

    在长三角,产业的梯度分工却还不明显。近年来上海市虽然提出要大力发展服务业,但服务业占GDP的比重不但没有上升,反而呈现下降趋势。2000年,上海市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超过50%,到2003年,这一比重降为48.4%,2004年进一步下降到47.9%,2005年上半年上海服务业增加值增长9.6%,仍然低于GDP10.3%的增长速度,比重进一步降低。

    “这在一定程度上是近年来上海加快制造业发展的结果。”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城市经济研究所所长周伟林博士说。

    不仅如此,长三角居高不下的产业同构率也一直是专家们关注的话题。

    在《上海优先发展先进制造业行动方案》、《浙江省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纲要》、江苏省“沿江开发战略”中,汽车、石化、电子信息产业等均为未来发展的主导产业。在长三角16个城市中,选择汽车作为重点发展产业的有11个,选择石化业的有8个,选择电子信息业的有12个。

    除此之外,在食品饮料、纺织、印刷、塑料、办公机械设备等产业方面,三地同构率在80%以上。  

    上海城市化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国家发改委长三角区域规划综合组成员郁鸿胜认为,产业结构趋同的背后是行政分割造成的城市功能趋同,各个城市没有在区域经济中形成明确、合理的功能定位,都是什么对地方经济有利就做什么,城市之间就是结构趋同化竞争。

    “长三角城市圈应该是立体的,合理的架构应该是大上海城市圈————杭沪宁城市圈————环太湖城市圈,现在最基础的环太湖城市圈没有形成气候,才会出现沪杭宁三大城市依沪杭、沪宁和宁杭三条高速割据的局面。”徐伟荣说,“城市圈内的辐射和集聚其实是一种等价交换。在苏州人眼中,上海是唯一的;但是在上海人眼中,苏州并不是唯一的。如果苏锡常和嘉兴、湖州形成环太湖城市圈,那么它在上海眼中就是唯一的。”

    而黄钦则认为,目前长三角需要继续建设沟通协调的共赢机制。
 
来源:经济日报
 
关于我们内容宣言网站大事记网站攻略广告服务友情链接
www.ce.cn www.cenet.cn www.chinaeconomy.cn
中国经济网 ©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