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网首页 > 新闻中心 > 五年计划 > 正文
 
第三章 次区域发展趋势及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打印本稿】 【进入论坛】 【Email推荐】 【关闭窗口 2005年07月05日 10:45
    在国际政治多极化、世界经济全球化和区域化迅速发展的今天,由于次区域所具有的“地缘经济—地缘政治”特点,使这一区域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新热点。不仅次区域各国及东盟积极参与,世界发达国家和国际组织机构,也寻找机会积极参与,形成了良好的合作局面。

    第一节 次区域在全球经济格局中的地位和作用

    次区域地处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间,又是亚洲大陆和大洋洲之间的连接带,形成两大洲间的‘十字路口’,不仅是沟通亚洲、非洲、欧洲及大洋洲之间的海上必经之地,也是南、北美洲与东南亚国家之间物资交流、航运通达极为繁忙的地区。加强次区域合作,建设次区域国际大通道,可使中国、东南亚、南亚三大市场紧密地联系起来,形成一个约占全球一半人口的区域大市场。21世纪是亚洲世纪,也是次区域的新世纪。次区域合作将为亚洲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也将大大推进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进程,从而形成全球最大的自由贸易区。次区域同时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重要的战略地位和资源优势,使这个地区长期以来一直是大国利益角逐的地区,成为国际地缘斗争的焦点之一。这一区域国际格局的任何变动,都会对其周边乃至整个国际格局产生重要影响。

    次区域在中国地缘和经济战略中具有重要意义。东南亚地区与中国的西南地区和南部沿海省区相接,是中国周边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随着中国与周边地区经济合作的不断发展和对外开放程度的不断提高,与各国之间的关系也日益密切。发展与次区域各国的睦邻友好合作关系,维护这个地区的和平、安全、繁荣与稳定,有助于形成一个和平、稳定的周边安全环境,从而为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有力的保障。次区域国家自然资源丰富,与中国互有需求,推动双方在能源、矿产、生物等方面的开发合作,对于提高中国经济安全系数,确保在新世纪持续高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第二节 次区域市场潜力及贸易、投资环境

    
次区域合作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但是,因经济落后,在发展过程中也面临着重重困难,合作发展的机遇和挑战并存。

    一、次区域市场环境

    次区域被视为“未开发的处女地”、“东南亚地区的最后一块大市场”。这一区域拥有2.55亿人口,GDP达2076亿美元。近年来,各国政治形势趋于稳定,经济获得了难得的发展机会。但是,也应清醒的认识到,次区域国家均是贫穷的或发展中国家,市场体系不健全。次区域市场,是一个还处于发育中的初级市场,是发展中的、待培育的市场。因此,次区域市场具有巨大的开发潜力,是一个需要全方位合作和吸引外来投资建设的大市场。

    目前,东盟国家市场经济规则已初步建立,政治、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中南半岛经济圈正在形成,东南亚市场已具有7000多亿美元的商品交换能力。大湄公河次区域腹地及东南亚、南亚拥有20亿人口,是当今世界经济最具活力的地区之一,也是世界重要的战略物资补给地,必将成为21世纪世界和亚洲新兴的巨大市场。

    除湄公河沿岸国家外,印度和巴基斯坦等南亚国家也纷纷参与次区域合作。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区域化和集团化趋势的迅速发展,更多的南亚国家,以及包括日本、韩国在内的东亚国家也进入这一地区。总体而言,次区域周边具有广阔的市场,是次区域经济发展和经贸合作的潜在动力。

    二、次区域国家市场现状

    柬埔寨市场:柬埔寨是落后的农业国,工业基础薄弱,消费水平低下,商品市场容量不大,但商品需求种类繁多。除少量农产品(粮食、热带水果等)外,其它主要生产资料和生活用品都靠进口,占柬进口商品总额70%以上。随着柬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近年来,商品进口规模不断扩大,市场需求量增加,具有一定的市场潜力。

    老挝市场:挝人口少、市场小,地处内陆、交通不便,不易接近国际市场,市场体系尚未健全。老挝工业产品匮乏,民生及工业用品几乎均依赖进口。随着次区域合作的深入,老挝丰富的自然资源将得到大规模开发,经济将得到较快发展。届时,老挝的市场潜力也将得到开发。

    缅甸市场:缅甸是一个5200万人口的消费市场,大部分商品开放经营,进口需求量大,具有较大的市场开发潜力。近年来,美国、法国和加拿大的企业来缅参与饭店等旅游设施的投资,日本和新加坡在缅积极筹建工业园,其它东盟国家的企业也纷纷挤进缅甸市场。

    泰国市场:在东南亚市场中,泰国市场具有重要的地位。曼谷是次区域国际贸易中重要的物流转运中心,中国和世界各国出口东南亚的商品,相当一部分在此分流转口。泰国是农产品出口国,与农业相关的生产资料需求量大。目前,泰国政府为刺激经济,许多基础设施项目纷纷上马,钢材、建材和机电产品市场需求量大。泰国85%的医疗器械、医药用品和95%的机床靠进口,是一个十分诱人的市场。

    越南市场:越南是颇具贸易商机和发展潜力的东南亚国家。越南全国人口7868万,居东盟国家第二位,市场规模较大。越南人均GDP为436美元,城镇居民大多从事第二、三职业,具有一定的购买力。近年已有不少西方国家看重越南市场,对越南的投资增加,尤其在一些高技术和能源领域,具有较大市场潜力。

    三、次区域贸易发展和投资需求

     1、次区域贸易发展趋势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区域化的发展,次区域贸易与投资开发必然与全球竞争战略紧密结合。开放市场和引入国际资本﹑技术﹑管理及品牌,已成为次区域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的当务之急。目前,世界经济增长放缓,使世界各国和次区域的发展面临新的挑战。在这种情况下,次区域各国应进一步调整经济发展战略,推进全方位开放与合作。 第五次东盟首脑会确定了东盟走向21世纪的战略发展目标,决定加快东盟经济、政治一体化的进程。第六次东盟首脑会议签署的《中国与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从总体上确定了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基本架构,这是未来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法律基础;根据协议,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将包括货物贸易、服务贸易、投资和经济合作等内容;货物贸易谈判在2004年6月30日前结束;服务贸易和投资的谈判,已在2003年开始。经济合作方面,双方已经商定将以农业、信息通讯技术、人力资源开发、投资促进和湄公河合作领域开发为重点,并逐步向其他领域拓展。

    关税与非关税壁垒。随着次区域合作的深入发展和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次区域国家的关税和非关税壁垒将大大降低,投资障碍减少,合作空间进一步拓展。

    贸易便利化。次区域经济贸易一体化建设,将进一步加快贸易便利化步伐,这是促进区域贸易发展的重要手段。通过建立区域内电子数据交换系统,协调海关、银行、运输部门的管理和经营,将大大提高双边贸易的效率。在此基础上建立起电子商贸系统,将会使双方获得巨大的收益。通过双边相互承认协定,把标准、认证、技术条理统一起来,则可以大大减少检验、授信和认证的成本。

    贸易服务将得到进一步发展。服务贸易的开放是次区域合作的重要内容之一,而且开放程度会在WTO承诺的基础上更进一步。加强次区域合作和推进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将减少双方现存的服务贸易障碍,提升双方的服务贸易水平,促进外商直接投资的流入,促进贸易的发展。

     2、次区域国家投资能力和外来投资潜力

    (1)次区域国家投资形势

    随着亚洲金融危机影响的消退,次区域国家的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步伐逐渐加快,自身投资能力和外资吸引能力也随之增强。但是,由于总体经济发展水平不高,经济总量小,投资绝对增加值与其它区域比较也十分有限,次区域国家的自身投资能力远远不能满足经济发展的要求。

    从国际形势看,虽然全球外国直接投资总规模迭创新高,但其地区分布不平衡的特征十分突出。外国直接投资的流动,仍然主要集中在发达国家。次区域等发展中国家流入规模连续下降,对外资的争夺日趋激烈。对于广大的发展中国家来说,在全球外国直接投资流入流量中,所占的份额在1997年达到37%的历史高点后,便逐年下降。2000年,流入发展中国家的外国直接投资总额为2400亿美元,虽比上年增长8%,但在全球外国直接投资中所占的份额下降至18.9%。不仅比1997年的历史最高比例减少21%,而且又回到10年前的水平。

    除了在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外资显现不平衡的特点外,即使在发展中国家之间,外国直接投资流入量的差距也是很大的。因此,在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形势下,次区域国家只有不断的改善投资环境,加快经济一体化和自由化进程,加大改革和对外开放力度,增强竞争力,才能有效的吸引外来投资,增强区域吸引投资的能力。

    (2)中国日益成为维持国际直接投资增长的重要因素

    在跨国公司对外投资活动中,普遍采取谨慎以至收缩的策略情况下,中国市场的重要性反而日益引起跨国公司广泛重视。目前,中国的许多产品产量已位居世界前茅,中国已成为新的“世界制造中心”。由于经济稳定增长、市场潜力巨大、劳动力成本较低等因素,加上“入世”后外商投资环境的改善,使中国成为外资最具吸引力的国家之一。

    欧美跨国公司日益重视中国,把中国作为它们全球化战略中的主要合作对象。在日本也掀起了一股向国外转移的“脱日”风潮,其中七成以上的企业,希望到中国发展业务;原来作为东南亚直接投资主角的日本企业,现正在修改其投资战略,加快到中国投资办厂的步伐。韩国作为亚洲另一个重要国家,对华投资也有了新变化;2000年,韩国对美国的投资大大领先于中国。但2001年,中国已取代美国成为韩国最大投资对象国。

    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和亚洲经济发展格局的变化,将对次区域的投资格局产生重要影响,使次区域引进外资的竞争能力增强。
 

    第三节 次区域合作发展的机遇

    在今后的合作中,次区域国家将紧紧把握发展机遇,共同努力,加快发展,共创合作新局面。

    一、经济全球化、区域化对次区域合作注入新的动力

    经济区域化和贸易集团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之一。通过加强优惠的经贸往来,寻求更大的经济发展空间,已成为多数国家重要的政策选择。作为区域经济合作的最主要形式,自由贸易区近年来在全世界得到了迅猛发展。与世界其他地区相比,次区域在经济一体化的进程方面明显滞后。在世界经济区域化浪潮迅猛发展的形势下,次区域各国日益感到只有进一步扩大合作范围及合作领域,才能在国际经济竞争中居于更加有利的位置。进一步加强合作,是促进次区域共同繁荣和发展的必然选择。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流动和优化配置加快,国际资本流动在经济全球化的推动下不断扩大。跨国公司为强化市场地位、降低成本、提高效率、优化资源配置,不断寻求最佳的地区。这为次区域利用外来投资和先进技术提供良好机遇。

    二、睦邻友好、平等互利的需要

    中国与次区域国家山水相连,唇齿相依。近年来,在次区域经济合作的大背景下,经过不断努力,国家间的互信不断增加,分歧逐步减少,合作明显加强。睦邻友好、相互合作符合本地区人民的根本利益,有利于地区乃至世界的和平与稳定。进一步加强合作,推进次区域经济一体化,有利于巩固和加强中国与次区域及东南亚国家之间的友好合作关系,提高本地区的整体竞争能力;有助于促进双边经济合作和次区域国家的经济发展;有助于增强东南亚区域的“内循环能力”;有助于提高次区域的开放程度和国际政治地位,争得次区域国家在世界经贸、政治和安全事务中更大的发言权。

    三、共同发展、优势互补

    次区域国家在资源和经济上都具有很强的互补性。次区域国家盛产石油、天然气、玉石、木材、大米等;云南则有丰富的水能、有色金属、磷矿等资源和多种温带果蔬及其加工品。旅游资源各具特色。中国、泰国经济条件较好,技术开发研究能力强,其余四国有资源优势。柬、老、缅、越经济开发较迟,是中国企业可以前往投资开发的有利地区。合作的多样化,将有助于次区域优势资源的全面开发。次区域同属发展中国家,经济相对不发达,但各国的经济发展阶段与水平却有很大差异,经济的互补性很强。

    四、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立的机遇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将为中国和次区域国家带来互利双赢的局面,将会进一步推进次区域国家的贸易发展,实现进出口市场的多元化,拓宽进出口渠道,扩大经济发展空间,保持经济的持续、健康增长。目前,自由贸易区建设已进入早期收获阶段,中国和泰国部分农产品已实施“零关税”。随着服务贸易自由化、便利化进程的加快,将对次区域贸易、投资产生积极深刻的影响。据预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成后,每年中国对东盟的出口将增加 106亿美元,增幅为55.1%,将使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增加22亿美元;东盟对中国的出口将增加130亿美元,增幅为48%。

    五、中国云南在次区域合作中面临的发展机遇

     1、在次区域合作中,云南具有优势地位。积极参与次区域经济合作,是贯彻实施我国对周边国家睦邻友好外交政策,全方位对外开放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将使云南省成为中国对东南亚、南亚发展经贸、科技合作的通道和前沿,为大西南和我国全方位对外开放做出重大贡献。随着公路和铁路继续向南、向西延伸,云南将成为中国通向东南亚的交通枢纽。

    云南在工业、科技等领域具有相对优势,又有全国各地的经济技术实力为后盾。在平等互利原则下,通过优势互补,广泛开展与次区域国家的经济技术合作和交流,将有助于云南的对外开放,将对云南的经济结构、生产力布局、市场取向产生积极影响,并在参与次区域合作中创造出自身发展的新机遇。

    次区域及东南亚国家是云南开展对外经济技术合作的主要对象,是云南对外经济技术合作的主要市场。在次区域合作中,随着市场多元化战略的实施,新市场的不断开拓,云南对次区域国家的贸易规模将进一步增大。柬埔寨、老挝、缅甸、越南等国家,资源开发、市场需求和经济技术水平较低,云南企业可以加大对这些国家的投资力度,在电力、电信、交通、城市基础设施等领域进行广泛合作。同时,发达国家对次区域国家的投资和国际援助也将进一步增强,这也为云南在经济技术合作中提供更多的机会。

    2、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创造了历史性机遇。在西部大开发中,中国政府特别强调要推动中国西部地区同毗邻国家相互开放市场,促进与周边国家经济技术合作健康发展;并将次区域合作项目纳入国家西部大开发计划,增加了云南在次区域合作的投入。作为次区域范围内的云南,把建设中国连接东南亚、南亚的国际大通道作为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三大目标之一,把推动次区域合作作为扩大对内、对外开放、开拓国内外市场的一项重要内容,次区域合作被置于云南省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和对外开放的重要位置。2003年,温家宝总理在巴厘会议上,进一步强调了中国参与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的态度和西部大开发战略;东盟表示要积极参与中国西部大开发合作,这对云南经济发展和次区域合作是极好的机遇。

    3、中国加入WTO带来的机遇。中国加入WTO后,可以享受成员国家无条件、多边、永久和稳定的最惠国待遇及国民待遇。可以扩大有比较优势的产品出口,扩大与次区域国家的服务贸易。同时,可以扩大中国及大西南地区需要的矿产品、木材、竹藤、药材和海产品的进口,促进双边贸易的发展。

    4、亚洲金融危机蕴藏的合作机遇。亚洲金融危机使次区域国家的经济受到重创,也使次区域合作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但另一方面,通过这场危机也带来了新的合作机遇。一是增强了各国对次区域合作重要性的认识;二是次区域国家为了应付金融危机,通过降低关税,扩大对外开放领域等措施吸引外资,为云南到这些国家投资、开拓市场提供了机会;三是由于金融危机的冲击,次区域国家削减预算,紧缩银根,客观上抑制了从西方国家进口高档产品、转而进口低价产品,为中国这类产品的出口带来了良机。

    5、大西南地区的经济协作和次区域的开发合作均已建立了良好的合作机制。各方都有以联合促开放,以开放促开发,共同开拓东南亚、南亚市场的愿望。而次区域已形成了多重合作机制并行运作的态势。只要云南坚持对内、对外开放并举的方针,把国内合作与国际合作有机地结合起来,就可以互为补充,相得益彰。
 

    第四节 次区域合作面临的挑战

    次区域合作为各国带来了许多发展机遇,将大大增强次区域国家的经济实力。但同时也面临许多困难和挑战。

    一、次区域合作面临的挑战

    1、次区域整体经济实力不强,各国发展水平参差不齐。中国的澜沧江流域是经济最不发达的地区之一,山地面积大,生态环境脆弱,自然灾害频繁,自我发展能力弱。周边国家都是发展中国家,柬、老、缅、越四国还处于贫穷国家行列,实力薄弱、人民贫困,对外较为封闭,工业化程度低,自身开发能力差。从总体上来看,次区域各国的经济发展水平,还远远不能适应区域开发、开放和大规模国际经济技术合作的开展。

    2、资金匮乏,基础设施落后。次区域各国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资金短缺,严重制约了基础设施建设及其它领域的发展速度。次区域国家普遍存在交通、运输、通讯、电力、水利、港口设施落后的状况。从目前情况看,柬埔寨的基础设施最落后,老挝、缅甸、越南也急切要求改善基础设施。特别是次区域国家之间的联系通道还处于相临而不相通或通而不畅的状况,造成人员、货物流通不畅,贸易成本高,制约了相互间经贸合作的发展。

    3、国际大区域的合作,淡化了次区域的作用。在经济全球化、区域化的推动下,世界大范围内的区域合作发展迅速,如欧盟、东盟等。日本在积极介入东盟自由贸易区,印度与泰、缅也在积极拓展合作领域。而与之相比,次区域的发展步伐就相对较慢,有被淡化之势。在此形式下,次区域国家若不引起重视,合作的前景和次区域国际地位不容乐观。

    4、劳动力素质低,缺乏技术及管理技能。次区域国家劳动力资源充足,但其素质却普遍较低,缺乏正规的训练和教育。多数地区教育落后,文盲和半文盲比例高。加之管理水平和技术落后,限制了国际经济技术合作的开展,严重地阻碍了该区域经济的发展。

     5、市场发育程度低,还没有形成良好的经济环境。由于该区域大部分国家过去实行的是较集中的计划经济模式,政府干预过多,对外较为封闭,工业化程度低,市场发育不完善,市场机制不健全,资本等要素市场尚未形成,制约了次区域开发开放进程。

    6、贸易体制不完善,贸易、投资的便利化和信息化程度不高。面对新的形势,次区域各国的投资环境还需进一步完善和健全,为相互的贸易与投资提供法律上的保证和制度上的便利。目前,次区域国家是以利益为纽带的非制度化运作模式,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区域合作。因此,必须使已有的合作制度化。

    7、贸易发展不平衡,层次较低。次区域各国的经济基础及产业结构不同,贸易不平衡,造成中国、泰国与其它四个国家的贸易顺差大,四个国家的支付能力弱,严重制约了双边贸易的发展。同时,次区域国家间贸易与投资仍处于较低层次,产品的配套能力相对较弱,商品缺乏国际市场竞争能力,难以形成规模化的制造业和加工工业。次区域国家间的贸易保护严重影响区域经济合作进程,非关税壁垒制约了次区域产品及服务的合理流动和发展,形成时冷时热的局面。

    8、合作机制松散,协调、咨询机制不完善。次区域合作中,虽已形成了多重合作机制,但各国之间合作松散,在贸易与投资领域协调机制仍不完善,尚缺乏一个高效、多边、能及时解决实际问题的合作协调机制,各国之间的合作经常产生矛盾或不协调。而且,缺乏一个科学、合理及有效的贸易与投资咨询机构,企业不知道做什么和怎样做,存在较大的盲目性。

    9、各国对澜沧江—湄公河流域开发的目标、目的还不尽一致。由于各国的出发点、利益点、紧迫性等认识上的不一致。因而,对流域的开发在目标和重点上还存在着分歧,上、下游国家在利益上也存在矛盾。

     10、周边国家和国际环境对次区域发展的影响。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次区域在发展中面临着发达国家经济和科技优势的压力,必然会面临贸易与投资自由化的压力和挑战。由于次区域特殊的地缘政治特点,围绕合作开发,区域内国家和区域外国家、地区、国际组织纷纷以各种方式进入,形成了多方介入、多轮驱动、多种合作机制并存,国际关系复杂、竞争激烈的局面。这虽有利于市场竞争,但也会从另一方面干扰合作开发的顺利开展,增加团结协调的难度。

    二、中国云南在次区域合作中面临的主要问题和挑战

    在次区域合作中,云南除存在与次区域国家面临的共同问题外,还需主要应对以下几方面的挑战。

    1、面临政府管理水平和思想观念转变的挑战。随着中国加入WTO和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政府及管理部门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管理方式和思想观念,将面临严峻的挑战。WTO协定成员方政府在经济贸易管理中的行为规范,几乎影响到成员方政府管理的各个层面。因此,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立和次区域合作中,云南如何摆脱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管理模式的束缚,建立健全市场管理制度,加强对外开放各个环节的管理和监督,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如何转变政府职能,更好地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就成为各级政府及经济管理部门的一个重要课题。

    2、产业结构性升级面临巨大压力。随着经济全球化、集团化步伐的加快和我国加入WTO,云南参与次区域合作既是良好的机遇,同时产业结构性调整升级和企业发展又将面临严峻的挑战。一是全球经济运行形势与不确定因素对经济发展的影响越来越大,外部压力和挑战也不断增大;二是国际、国内市场竞争更加激烈,市场开拓难度加大;三是全球性产业转移和企业并购力度加大,对云南产业层次提升、改善投资环境的任务显得更加紧迫、更加艰巨;四是科技实力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更加突出。因此,要审视国际、国内两个市场的变化,充分认识到面临的困难及其艰巨性。

    3、面临相邻省区竞争的压力。云南与广西共同具有与东南亚国家相邻的区位优势,且广西濒南中国海,并有准轨铁路与各主要港口相连,经济发展水平高于云南。近年来,广西也在积极推进与次区域国家的合作,中国政府已确定中国—东盟博览会在广西举办;同时,西南各省与东南亚国家的贸易合作步伐加快。若云南没有紧迫感和压力感,没有积极的应对措施和举动,云南在次区域合作中的优势地位将有被淡化和取代的危险。

    4、对外贸易体制改革滞后。云南对外开发的步伐较慢,对外贸易体制改革滞后,外经贸管理体制还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国有外经贸企业组建大企业、大集团的工作进展不大,缺乏规模化、国际化的大型企业,扩展市场艰难。外经贸经营权的制约过多,贸易结构不合理,制成品比例较低,出口商品价值和档次低,市场份额小。

    5、投融资体制还不完善。固定资产投资方面,云南的国有经济投资比重过高,社会民间投资不足的问题十分突出。融资渠道单一,投资渠道还停留在财政拨款和银行贷款的传统模式上。由于投融资体制改革滞后,使得新的筹资渠道不畅,筹措资本金难度大,推行资本金制度进展缓慢,投资浪费及效益低下等现象突出。再加上现行的投融资体制缺乏有效的风险约束机制,加剧了企业债权债务的矛盾,影响资产的正常运行。投融资的配套政策、服务和保障体系不健全,缺乏科学有效的信息导向机制,约束了投资效益的发挥。

    6、外贸进出口结构严重不合理。突出表现为“三高三低”:一是国有企业出口比重高,外商投资企业和民营企业出口比重低。二是初级产品出口比重高,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比重低。三是一般贸易出口比重高,加工贸易出口比重低。主要原因:一是民营经济不发达;二是产业基础薄弱,产业结构不合理,缺乏高附加值的加工制造产业群;三是受地理环境和交通条件制约,外资企业数量少,规模小,外向型企业少。

    7、对外经济技术合作市场过于集中,业务方式单一,企业竞争力不强。目前,全省对外经济技术合作业务80%以上集中在东南亚、南亚国家和地区,特别是周边三国。而周边国家外汇普遍短缺,货币贬值严重,市场不稳定,收汇风险较大。同时,云南对外经济技术合作主要集中在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方面,而以技术和成套设备作股本投资办厂或以BOT、BOO等方式进行投资合作的项目很少,业务方式单一。严重不适应、不利于国际经济全球化对云南企业"走出去"的要求。

    8、利用外资规模小,水平低。云南利用外资,规模小、水平低,与全国相比反差大,问题十分突出。投资环境方面存在硬环境不硬,软环境不软的问题。

    9、国内的组织协调机制不够完善。中国缺乏统一的组织协调机构,缺乏指导各部门行动的总体规划。自九十年代初,中国参加次区域开发合作以来,还没有形成一个有关澜沧江—湄公河开发合作的总体规划。在对外合作中缺乏战略性的指导意见,在合作中造成被动。
 
来源:C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