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莱芜地图

莱芜市景(张平/摄)
这里曾经是齐鲁夹谷会盟的地方,这里曾成就了“一鼓作气”的千古佳话,这里曾发生的一场战役在解放战争史上产生过重要的影响。现如今,她已经发展成为国家新材料产业化基地和山东省钢铁生产和深加工基地。绿色钢城——中国莱芜正象一颗璀璨的明珠闪耀在齐鲁大地上……
绿色钢城——中国莱芜
莱芜市位于山东省中部,是古代齐鲁文化的交汇处和发祥地,鲁文化的醇厚和齐文化的开放滋养了这片古老的土地,形成了崇德尚实、重工厚商的地域文化风尚。现辖莱城区、钢城区和一个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市域总面积2246平方公里,人口124万。这里交通条件优越,7条国道、省道公路和2条铁路贯穿境内,博莱、泰莱和泰莱高速公路,北接济青,南连京沪,西通京福,穿越莱芜大部地区的新济青高速公路正在建设之中,高速公路密度居全省首位。纵贯南北、横跨东西的交通优势,不仅满足了当地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的需要,也使莱芜驶入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快车道。
建市十多年来,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莱芜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构建和谐社会为目标,努力落实省委、省政府“解放思想、干事创业、加快发展”的要求,制定实施“一二四三”工作思路,大力发展开放型经济,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有了长足发展,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了可喜成就——2004年全市GDP、工业增加值、进出口额和地方财政收入增幅均居全省前4位,主要人均指标占有位列全省6、7位水平。实现GDP 224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20.7亿元,地方财政收入10.3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232元,城镇职工年收入15619元,居全省第四位。地方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税收占财政收入的比重分别居全省第5位和第1位。城市综合竞争力位居全国第76位。今年一季度,全市GDP、地方财政收入、进出口三项指标增幅均居全省第一……
莱芜矿产资源富集。境内目前已探明有煤、铁、铜、金、铝、锌及花岗石、大理石、石灰石等数十种矿藏。其中负1000米以上的煤炭储量4.4亿吨,远景储量7.43亿吨,是山东省重要的煤炭产区;境内的铁矿石储量达6.5亿吨,居华东地区之首;石灰石储量10多亿吨,天然花岗石及大理石储量达10亿立方米以上。现在,莱芜已经具备年产原煤400万吨,年发电100亿千瓦时,年产铁矿石成品矿220万吨的生产能力。莱芜产业特色鲜明,产业优势突出,境内建有国家大型企业——莱芜钢铁集团公司、华东地区最大的铁矿石开采企业——鲁中矿业集团和国家大型企业——泰山钢铁总公司。今年,莱钢集团的钢产量将突破1000万吨,成为全国最大的H型钢基地、钢结构加工基地和粉末冶金基地,并跻身全国钢铁企业十强;地方龙头企业泰钢集团,计划5年投资百亿元发展带钢、冷轧薄板等深加工项目,打造中宽带生产加工基地。泰钢中宽带与莱钢大H型钢两大项目的建成投产,使全市钢铁生产结构得到根本性调整优化。为了进一步提高区域经济竞争力,莱芜市把加快建设“钢铁生产和深加工基地”、“国家新材料产业化基地”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战略举措、“工业立市”的根本,突出抓了一批龙头骨干企业、重大产业项目和高新技术产品。目前,莱芜钢铁产业链上的规模以上企业达77家,初步形成了型带特材、汽车配件、环保机械、粉末冶金生产加工为链条的钢铁产业体系,去年全市钢产量达到810万吨,居全省第1位;水雾化钢铁粉末等6个“863”计划项目、7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项目的产业化开发和10家新材料骨干企业逐步膨胀壮大。粉末冶金生产能力达到了8万吨,居全国第1位。在钢铁生产的龙头带动下,莱芜的工业增加值、工业利税、工业用电量增幅连续两年居全省首位。
莱芜向称农业之盛区,是山东省重点农副产品生产基地和全国六大重点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之一。莱芜出产的生姜、大蒜、鸡腿葱和大红袍花椒并称“莱芜三辣一麻”,在国内外市场享有极高的声誉,产品远销欧美、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先后被命名为“中国生姜之乡”、“中国花椒之乡”和“中国蜜桃之乡”。“莱芜黑猪、莱芜黑山羊、莱芜黑鸡”并称“莱芜三黑”,是中国畜牧业的优良品种。得天独厚的农副产品种植和养殖优势,为莱芜组织农副产品深加工生产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目前全市已拥有规模化龙头企业53家,农产品储藏加工企业331家。全市建有恒温库135座,年储藏能力达23.87万吨,形成了华东地区重要的恒温库群。这些企业进一步带动和促进了以姜蒜为主的种植业,以猪鸡为主的畜牧业和以干鲜果为主的林果业。近几年来,莱芜高度重视绿色农业生产,建立起了33万亩无公害生产基地,汶源黄金桃、嬴牟牌生姜、春平牌花椒等10多个品牌获了绿色无公害产品称号。通过实施一系列强农固本政策,加快了乡镇突破、城乡统筹步伐。去年,在19个乡镇中,地方财政收入过1000万元的就达到了9个,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0.1%,是多年来增幅最大的一年。
莱芜旅游资源丰富,生态旅游、红色旅游远近闻名。其生态旅游是齐鲁山水圣人旅游带的重要组成部分,莱芜战役纪念馆是“全国100家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之一。近年来,先后投资近3亿元,建成了省级森林公园和省级风景名胜区2处,发展国家“3A”级景区2处。莱芜大峡谷旅游区是山东4条特色旅游线路之一,总规划面积27平方公里,包括“中华生态第一村”房干生态景区、“天上人家”王石门生态景区、黑龙潭景区和独路“林海草原”景区。区内景观奇特,气势壮观,是山东乃至华东地区规模最大的峡谷群。
建市十几年来,特别是近几年来,莱芜的城市建设日新月异,基础设施不断完善,配套功能日渐提升,环境面貌明显改善,先后被评为“国家卫生城”、“全国城市环境综合整治优秀城市”、“山东省园林城市”和“山东省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城市”。自2001年以来,莱芜市为进一步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形象,拓展发展平台,聚集生产要素,促进区域经济更快更好的发展,市委市政府作出了编制新一轮莱芜城市总体规划的重大决策,以文明城市创建为总抓手,提出了“打造绿色钢城,建设园林城市”的城市建设理念,莱芜的城市建设速度明显加快。仅去年以来,莱芜市就投资10多亿元,实施了道路、管网、绿化、旧村改造、出入口改造等6项重点工程,建成了会展中心、一中新校、广电大厦、汶河大道等一批重点项目。为了让水更清、天更蓝,莱芜取缔了195家“土小”企业,启动了牟汶河综合治理工程,对全长64公里的牟汶河实施河道治理、污染防治、生态绿化、开发利用四项工程,努力把莱芜的母亲河建成一条集经济、生态、文化于一体的绿色景观带和特色产业带。为了加快建设“绿色钢城”,打造经济社会发展的优良平台,莱芜市还大力实施了城市绿化、环境综合整治等工程。仅去年以来,就新增城市绿化面积4000亩,市区绿化覆盖率达到了38%,人均公共绿地面积8.7平方米。目前全市城乡绿化覆盖率达到31.4%,高于全省8.4个百分点。如今的莱芜,街心花园星罗棋布,四季常绿,三季有花,苍翠满目,如诗如画,人们的生产生活环境日益改善,文明素质不断提高,一座和谐文明的绿色钢城呈现在世人面前。
2001年5月9日,莱芜召开万人大会,市委、市政府向全社会发出了“启动开发区、全民招商引资、大力发展民营经济”的号召。大开放、大招商、大发展成为了莱芜各项工作的主旋律,借助外力,启动内力,依靠市场的力量,依靠大企业的力量,古老的嬴牟大地焕发了新的生机和活力。2003年3月21日,莱芜市委市政府再次作出重大决策,把招商引资工作列为全市的“一号工程”,全市各级各部门和广大干部群众以此为动力,以更高的热情和更积极的姿态,投身到了招商引资工作之中,全市上下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格局。作为招商引资主载体和主战场的莱芜经济开发区,是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总规划面积35平方公里。目前一期工程12.5平方公里已实现“七通一平”,二期工程正在建设之中。莱芜经济开发区规划科学、设计合理、环境优美,水、电、路、通讯、排污等基础设施配套完善。区内设有工业新区、商贸新区、科教新区和人居新区。工业新区建有75万吨储量的保税仓库和集装箱物流配送中心,海关监管及检验检疫机构配套齐全。开发区坚持以利用外资为主,以出口创汇为主,以工业项目为主的原则,实行封闭式管理、开放式经营、一站式服务。启动建设以来,汇源集团、得利斯集团、六和集团、美国环球汽车零部件公司等知名企业纷纷入园置业并建成投产。入区过亿元的外来项目已达27个,项目投资密度达到每亩100万元以上,莱芜经济开发区成为了全市对外开放的窗口、招商引资的基地、机制创新的样板、现代化的新城区和“板块经济”发展的新平台。
在举全市之力建设高新区的同时,莱芜市始终高度重视环境建设,并将其视为经济发展的生命线工程,通过转变政府职能,强化服务意识,清理行政审批和收费项目,组建行政服务中心,组织行风社会评议、争创省级文明城市等一系列措施,营造出了文明健康的人文环境、务实高效的服务环境、诚实守信的经营环境、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和积极向上的舆论环境。加之市里专门制订出台的各种优于其他地区的优惠条件,极大鼓舞和坚定了国内外有识之士投资莱芜的信心。自2001年以来,已有2071个各类外来项目落户莱芜,形成固定资产104.6亿元,其中投资过5000万元的项目76个,招商引资对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的贡献率达到了53%左右。
与时俱进谋发展,继往开来创伟业。百万莱芜人民正以奋起直追的精神状态和奋发进取的实际行动,干事创业,奋发进取,开拓发展,一座“全面开放、工业发达、群众富裕、环境优良、文明进步”的现代化城市正在齐鲁大地崛起。鲁中热土正升腾,莱芜明天更美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