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网首页 > 新闻中心 > “通胀”来临了吗? > 正文
 
物价涨幅挑战心理承受度 温和通胀:上限在哪里?

2004年08月18日 12:57
金三林
    投资过热的喧嚣还未散去,对通货膨胀的讨论又开始升温。因为,上半年和1-7月CPI分别比去年同期上涨了3.6%和3.8%,而6、7月CPI同比更分别上涨了5.0%和5.3%。有关部门称,目前市场价格上涨还在可控范围;但另一方面又称,下半年价格涨幅难以显著回落。人们又开始担心起来,而担心的焦点恰在于5%这个敏感的数字,它被很多人认为是中国目前能够接受的、温和通货膨胀的心理底线。

    实际上,通货膨胀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心理现象,人们不能容忍剧烈的物价上涨,却往往视温和的物价波动为正常。因而,通货膨胀也被区分为温和、严重乃至恶性的通胀。温和二字,就在于物价上涨没有超过一定的幅度,这个幅度也是我们能够接受的通胀水平的上限。那么,在中国,这个上限究竟是多少?

    我们以CPI为指标,测算了1983年到2003年中国通货膨胀平均水平,发现这21年中年度CPI同比最高涨幅为24.1%,最低为-1.4%,变动幅度为25.5%。CPI变动幅度超过10%的有5年,在10%-5%之间的有5年,在5%-0之间的有8年,小于0的有3年。

    而从月度CPI的变动情况来看,从1983-2003年,CPI月度同比最高涨幅为28.4%,最低为-2.2%,变动幅度达30.6%。其中CPI变动幅度超过20%的有28个月,在20%-10%之间的有35个月,在10%-5%之间的有个51月,在5%-0之间的有个99月,小于0的有39个月。

    可以看出,在大部分时间里,我们的物价是在0-5%的区间里波动的。从实际来看,CPI同比涨幅小于1%的2000、2001年感觉偏紧。这样,我们可以认为,1%-5%是目前中国物价波动的正常区间,5%是我们能够接受的温和通胀的上限。

    同时,由于物价曲线呈指数变化,在通货膨胀的早期,涨幅较慢,而到后期,物价指数明显地加速上升。从1986-1988年、1992-1994年这两次通货膨胀周期的月度CPI走势曲线图上,我们也可以发现这一特点:两条曲线都有较明显的拐点,在拐点前,曲线较为平缓,月度CPI呈平稳上升;拐点后,曲线越发陡峭。

    1986-1988年的通胀周期里,月度CPI从1987年1月超过5%,1989年2月达到最高值28.4%,历时26个月。拐点出现在1988年1月,当月CPI同比增长9.4%。月度CPI从稳定超过5%到拐点历时13个月,平均每月上升的加速度为0.4%;从拐点到最高值历时13个月,平均每月上升的加速度为1.5%,远大于拐点前的0.4%。

    1992-1994年的通胀周期里,月度CPI从1992年7月稳定地超过5%,1994年10月达到最高值27.7%,历时共28个月。拐点出现在1992年12月,当月CPI同比增长8.8%。月度CPI从稳定超过5%到拐点历时6个月,平均每月上升的加速度为0.6%;从拐点到最高值历时22个月,平均每月上升的加速度为0.9%,也大于拐点前的0.6%。

    平均来看,超过5%的上限以后,我们大体上可以忍受不超过9个月(取13个月和6个月的平均值)、且平均每月上涨加速度不超过0.5%(取0.4%和0.6%的平均数)的物价涨幅。如果物价同比涨幅连续9个月超过5%,或者每月同比上涨加速度超过0.5%,我们可能就不得不忍受严重的通货膨胀了。

    考虑到政策的时滞性,为了避免发生严重的通货膨胀,政策当局有必要提前采取措施。如果中国货币政策时滞真的是半年,那么“连续3个月、5%的涨幅和0.5%的加速度”或许可以作为月度CPI的政策观察指标。
来源:中国经济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