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网首页 > 新闻中心 > 风云人物谈成长历程 > 正文
 
邱继宝:"国宝"开始二次飞跃

2004年10月28日 14:22
柴国荣 杨建平
    改革开放20多年来,中国经济所取得的成就为世界所瞩目。而促成这种成就的浙江民营经济应该说功不可没,而“台州现象”更以其高度自发性的特征而独树一帜。记者日前前往浙江台州,发现“台州现象”所表现出的“自发”的“技术创新拉动产业升级”的新特征则让人兴奋。

    浙江台州飞跃集团的创始人邱继宝对记者说:中国的制造企业与国际上的制造企业还有相当的差距,但中国制造企业有自己的亮点。笼统来说,浙江企业家最大特点是:能整合各种资源。因为浙江省许多地区资源十分缺乏,但就是在这样的资源状况下,经济却产生了奇迹。这不能不说明这个问题。 

    从养家糊口到走出国门

    中国经济时报:您最初创办企业的过程很艰难,是什么支撑您走到了现在?

    邱继宝:创办之初真的是很艰难。碰到很多的困难,缺人也是困难,缺资金也是困难,品牌的创建更是困难。这些困难我都无法回避,解决的途径就是脚踏实地加上我的自信。

    其实,在最初,我没有思想,也没有理念,要种地没有田,又找不到工作。在东北补了三年鞋回来后办了一个小作坊,有活干,挣点钱养家糊口就是不错了。那时候根本不知道什么是企业,能不能办下去都是一个疑问,连做到几十个工人规模的奢望都没有,更不用说想做到现在几千人。纯粹是一种生活的需要,生存的需要。

    那时候基本没有技术,完全靠感觉。自己做出来的东西好与坏无从判断。我开始是做缝纫机配件,几个螺丝卖给别人都提心吊胆,收到了钱才知道人家认可了。1986年创办了椒江市第二工业缝纫机厂,这是飞跃集团的前身。那时才开始造缝纫机整机。

    中国经济时报:你那时最缺的是什么?

    邱继宝:是人,有人就有一切。企业初创阶段,我们切实感受到没有人才的痛苦。而那时没有一个大中专毕业生愿意到“飞跃”这么一个民营企业来。我们只能自己培养。于是在厂里办起了夜校,聘请当地工业学校的老师来给工人上课。我们每年又资助附近几个村的高考上线但念不起的学生,把他们送到各大院校,学习技术、经济、贸易还有管理专业。现在这些人都已成为“飞跃”的骨干。

    我现在印象特别深刻的是,1991年来“飞跃”的第一个大学生。他是浙江大学毕业的,叫董坷。那时他父母毅然把他送到“飞跃”从事国际贸易工作。每次跟着我一起出国推销,都要背几十斤重的机器和样本,好几次都累得哭起来。经过多年的磨炼,他已经是“飞跃”美国公司的总经理。朱镕基总理访美时还接见过他。

    中国经济时报:“飞跃”是什么时候开拓海外市场的?

    邱继宝:创办初期,由于“飞跃”技术薄弱、产品单一、质量不高、品牌不香,所以在国内的市场空间很小。1989年,为了进一步了解国际市场信息,我选择了中国商品走向世界的窗口——广交会。但由于是民营企业,我被无情地拒之门外。无奈之下,我索性翻墙进去,结果被保安抓住,又是罚款,又是罚站。现在想想这不能怪别人,关键在于自己实力不够。

    后来,我跑到了深圳罗湖口岸,用500元钱托香港老太太买了一本香港黄页电话簿。按照电话簿,我找出香港所有经销缝纫机的商家,逐一给他们寄样本,寄照片。后来从香港得到一个信息:你们的产品太落后了,可能在拉美、非洲等不发达国家有市场。就凭着“可能”两个字,于是我带着从省外办借来的一个翻译,背上缝纫机到拉美推销。

    中国经济时报:在国际市场是否碰到过挫折?

    邱继宝:就像游泳一样,不识水性肯定会呛水。当我们在中南美地区的市场逐步建立时,没想到1994年墨西哥地区爆发了空前的经济危机,拉美市场受到了严重的冲击。此时我们没有等待国内利好政策的出台和拉美市场的复苏,及时将市场调整到东南亚、中东。通过艰苦努力,到1996年,我们已与世界上50多个发展中国家建立了贸易关系。

    但好景不长,1996年底开始的东南亚金融危机,又严重冲击了这一地区的市场。我们经过冷静分析认为,危机虽然冲击了当时的市场,但危机带来了这一地区国家货币贬值,而我国人民币十分坚挺,国家又不分所有制,对进口高新技术、设备实行鼓励政策,这是引进高新技术、大规模实施技术改造难得的历史性机遇。为此,我们毅然将两项省级技改项目提前实施,投巨资从美国、韩国和台湾地区引进了一百台套世界上最先进的自动化加工设备。同时,我们聘请德国、意大利专家在北京设立研发中心,在日本收购一个小型工厂,聘请日籍专家从事研发工作。这两个举措一下子将飞跃领入了崭新的发展阶段。由于抓住了东南亚金融危机的机遇,引进了高新技术设备,不仅提前实现了装备自动化,而且比原概算节约了投资近1亿元。

    东南亚金融危机期间,我们赢得了时间差,企业产品有了质的飞跃,更为重要的是将产品打入了欧美日发达国家市场,尤其是结束了长期以来日本缝纫机单向出口中国的历史。

    以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

    中国经济时报:您说过“只有夕阳的产品,没有夕阳的产业。”但是缝纫机的制造毕竟是一个传统的产业?

    邱继宝:我认为缝纫机制造是一个传统的产业,但不是一个夕阳产业。现在的缝纫机和以前的产品完全不一样,随着制衣行业的产业化,规模化,个性化和舒适化,我们的缝纫机也有了崭新的功能。“飞跃”现在的种类有500多种,每一种都是为满足不同的制衣工艺和服装款式开发的。你穿的衣服,我穿的衣服,女人穿的衣服,小孩穿的衣服等用的缝制设备都不同。像我们的光机电一体化自动开袋机卖出了“宝马”价格,而利润是一辆“奥迪”。我想一个产业只要把握了创新、品质、管理三个环节,它肯定会有强大的生命力。创新是企业活力之源,质量是企业生命之本,管理是企业完善之策。

    在家用方面,缝纫机被赋予了个性化、休闲化的特征,现在“飞跃”的多功能缝纫机进入了许多发达国家的家庭。他们是把缝纫机当作一种“时尚的玩具”来购买的,目的不再是为了“缝缝补补”,更多的是为了体验一种手工制作的快乐,寻求家居饰品和自身装扮的个性化。

    “缝纫机改变了世界,推动了人类的进步。”缝制设备的普及满足了人类对“衣”的需求,对“美”的追求。

    中国经济时报:我们知道,“飞跃”已经成长为中国乃至世界上最大的缝制设备生产基地,作为企业的掌门人,你是如何理解创新?在创新这条路上,“飞跃”是如何做的?

    邱继宝:用高科技来改造传统制造业,可能是中国民营制造企业的希望所在。美国、欧洲等国家和地区的劳动力成本非常高,但他们掌握着一些高新核心技术,而中国企业想在这方面与之抗衡,在总体上还有一定距离。因此,中国民营企业就必须走以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在核心竞争力上做足做好文章。

    创新是随时而变的,是无止境的。我常讲,创新就是和地球的转动一样:地球不转过去就永远是黑暗,一转过去就带来了光明。这个“转”就是创新。企业在发展中会遇到这样和那样的问题,即使今天没遇到,明天也会遇到。怎样去解决发展中的障碍与问题,就是用创新的手段。创新包括理念创新、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市场创新、管理创新等等。

    中国经济时报:要占领技术制高点,科研人员在其中扮演的是什么角色?

    邱继宝:创新要靠人才,“飞跃”对人才有着优厚的待遇,我们在国内外科研院校大举引进高新技术人才,并实行科研开发优先战略。目前“飞跃”已经建立多层次、开放式的技术研发体系,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能力空前提高。10多个产品列入国债项目、国家火炬计划项目、国家级新产品,每年都能根据市场需求开发出20多个高新技术产品,新品产值率达70%,并已经累计获得专利300多项。在产品研发上,“飞跃”采取了“四条腿”行走:以总部为中心,以北京、日本、宁波三大研发机构为支撑,将触角伸向国际缝制设备领域的最前沿。目前,由“飞跃”承担的国家重大科技攻关项目——智能化缝纫机创新开发平台即将进入终期验收阶段。这对于加快研发大量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将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中国经济时报:我们注意到,制造业已经成为浙江的一个亮点。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是“飞跃”闯出的一条新路,但人们也会问,“飞跃”这条新路离世界制造业的水平有多远?

    邱继宝:中国的制造企业与国际上的制造企业还有相当的差距,但中国制造企业有自己的亮点。笼统来说,浙江企业家最大特点是:能整合各种资源。因为浙江省许多地区资源十分缺乏,但就是在这样的资源状况下,经济却产生了奇迹。这不能不说明这个问题。

    以“飞跃”为例,由于“飞跃”良好的企业文化氛围及企业发展前景,企业的人才、研发、营销网络建设等各方面都比较有优势。虽然“飞跃”地处台州,但已经拥有许多外籍工程技术人员。再加上国际产业转移的大背景,应该说,中国制造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仍然有顽强的生命力。

    争创世界名牌

    中国经济时报:这个品牌是怎么立起来的?

    邱继宝:背后有一段令人难忘的故事:

    创办之初由于我们没有品牌,因此在市场上很难站稳脚跟。那时上海的牌子在全中国都吃香。于是我跑上海,找一些品牌厂家商量挂牌生产。只要能挂他们的品牌,不管上海方面条件多么苛刻,我都准备一一答应下来,因这也是学习人家技术、创品牌的一个机会。经过艰难的谈判,最后上海“沪佳牌”就“落户”台州椒江,而这背后的代价是每台15元的挂牌费。这让我下定决心总有一天要创出自己的品牌。

    为实现自己的梦想,我开始实施高起点、高投入的战略计划。

    我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跑到上海缝纫机研究所请专家指导。这个研究所,不知跑了多少趟,都一次次碰壁而回。后来得知自己在展览会上遇到过的一位工程师出差将路过台州椒江。于是,我回来后等到那天,立即组织员工赶到到轮船码头,硬是用自行车把这位工程师请到了厂里。谁知他一看厂房、设备条件连连摇头说,不能进行合作,如果在近期有所改进再来看看。送走了这位工程师后,我并没有泄气,看到还有一线希望,立即着手批土地,争贷款,进行大投入,造厂房,买设备,在短短三个月内,1500多平方米的厂房和办公用房就拔地而起,并添置了一系列先进设备。当我再次把这位工程师请到厂里来看时,他惊呆了,终天答应与我们合作。

    有了科研单位合作,引进了技术人才后,我就向国家商标局申请注册自己的品牌——把它取名为“飞跃”,意即让民族工业早日腾飞。1988年,国家商标局核准了“飞跃牌”商标。

    中国经济时报:我们在车间参观时看到很多标语,您对“高质量者必得天下”是怎么理解的?

    邱继宝:品牌,不仅要加强品牌宣传,更要靠过硬的质量,良好的信誉与服务来培育。

    我在员工中强调质量第一的信念。那时我自己亲自下车间抓质量,与员工们一起苦干加巧干,建立一系列质量检验制度。一次,因一个螺孔没有钻到位,最后整机无法组装,我一发现,立即拿起铁锤把这批不合格产品全部砸掉,并在全体工人中提出“今后如有谁损害飞跃品牌,就砸谁的饭碗”。

    现在“飞跃”的员工始终把质量装在心里。可以说质量是企业的生命,有质量才能有效益,有质量才能有发展。质量管理不仅局限于制造过程,我们还将它扩展到市场研究、产品开发设计、生产技术标准、采购、制造、检验、销售、售后服务等全过程,并且形成了总经理、全质办、质检部、车间检验、每位员工的全方位、全过程的高效运作的质量管理网络,从而建立了一套科学的质量保证体系。我们经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实行“绿色通道”制度,产品出口通关可以免检。

    中国经济时报:现在“飞跃”已经摘得了“中国驰名商标”和“中国名牌”两项桂冠,那你们下一步的目标是什么?

    邱继宝:名牌是企业科学技术、产品质量、服务水准、管理经验、营销策略、市场信誉、企业文化等综合因素的凝结。综观全球,当前国际市场的竞争主要是品牌的竞争。因此,名牌战略已成为“飞跃”总体发展战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们的目标是将“飞跃”打造成为世界名牌,从而真正打响“中国制造”。

    民营企业的责任重于泰山

    中国经济时报:前任国务院总理朱镕基称你为“国宝”,现任总理温家宝到“飞跃”视察后又给予高度评价,对此你有什么感受?

    邱继宝:我觉得两任总理不仅仅是对飞跃的评价,更是对千千万万民营企业的一个鼓励,对飞跃来说更是一种责任。这种责任重于泰山。温家宝总理在“飞跃”视察时讲到,各级政府的责任就是给民营企业、国有企业和各种所有制企业要创造一个公平、平等的竞争环境和不断飞跃的环境,这让我们深受鼓舞。可以说,进一步把企业办大办强办优是我目前的头等大事。

    中国经济时报: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几次到“飞跃”调研,在多个场合把“飞跃”作为案例,你认为吴老对“飞跃”的发展起到什么样的作用?

    邱继宝:吴敬琏教授是一位受人尊敬并且具有战略眼光和强烈社会责任感的经济学家。跟他交谈能学到很多东西。他对“飞跃”非常关心,几次到飞跃调研都提出一些很有针对性的意见和建议,包括要求我们始终依靠科技创新、注重掌握核心技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规范经营运作等等,使“飞跃”受益匪浅,也进一步明确了自己肩上的责任。

    中国经济时报:你经常随国家领导人出访,据有关报道,有很多外国元首访问中国时都接见了你,对此有何感想?

    邱继宝:这说明我们国家在进行政治外交的同时,注重把经济外交、民间外交结合起来。通过加强两国企业间的经贸往来促进共同发展。能够随国家领导人出访,当然也说明了“飞跃”在国际化方面的广度和深度,也将促使“飞跃”继续练好“内功”,加快发展。我认为“飞跃”通过10多年的国际化运作,已经在海外形成了较大的影响力,所以才受到了这些外国元首的关注。他们希望通过“飞跃”来推动双边贸易的增长。

    中国经济时报:你刚才好几次提到“责任”两个字,那么你在对待员工方面是如何体现这两个字的?

    邱继宝:现在飞跃的海内外员工有5000多人,如何让他们的收入逐年提高,生活不断改善是我经常思考的问题。人是企业的第一资源,没有人就没有一切。“飞跃”发展到现在,我们认为最大的财富就是拥有一支优秀、敬业和具有创新精神的员工队伍,是员工创造了“飞跃”。我经常讲,尊重员工就等于尊重自己。所以我们在坚持事业留人、感情留人、人格留人的基础上,早在2000年就进行体制机制创新,按照现代企业制度和法人治理结构的要求,以产权多元化为纽带组建了股份公司,拿出13%的股份,使中高层领导、技术管理骨干和优秀员工300多人拥有股份,明确了各自的责、权、利,真正成为企业的主人。这一比例目前正在扩大。我们还对全员实行了社会保险、失业保险,对部分员工进行住房补贴。

    中国经济时报:企业家的目标是创造财富,除此之外,你认为企业家还应做些什么?

    邱继宝:企业家不但要创造财富,更要有社会责任感,推动社会的进步。“取之于社会,回归于社会”,这是我对财富的理解。一个人生不带来,死不带去。“飞跃”发展到现在,考虑最多的就是如何进一步把企业办大办强办优,把企业的发展与国家、地方的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创出民族品牌。

    从最大走向最优

    中国经济时报:对当前民营经济的发展环境你是怎么看的?

    邱继宝:过去我们民营企业是在制约中诞生,在压抑中成长,但我认为现在是民营企业发展的最好时期,无论是政策环境、舆论环境、政务环境,还是法制环境都对民营企业的发展营造了良好、宽松的条件,更为重要的是党的十六大提出“两个毫不动摇”,这对民营企业是一个极大的鼓舞,可以说对今后的发展更加放心,更有信心和决心。随着中国加入WTO和世界缝制业制造中心向中国转移,我们在面临挑战的同时,更多的是机遇。

    中国经济时报:中央实施一系列宏观调控措施以来对“飞跃”有没有造成什么困难?

    邱继宝:今年以来中央宏观调控是针对部分行业过热、投资需求过旺、信贷投放过快以及低水平重复建设等问题而采取的断然措施。特别是提出的科学发展观对我们企业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使我们自己更加清晰知道怎么做才能有希望。如果我们的企业老是在粗制滥造,就不行了。如果我们还是用过去的思想、过去的装备,只能是死路一条。“土枪”拼“洋炮”拼不过,落后的思想拼先进的思想也拼不过。国家的宏观调控对有技术、有市场、有效益的企业将是一个有利的发展机会。我不怕挑战,没有挑战就没有成功,企业总是在挑战、困难中发展起来的,只有不断克服挑战和困难才能让企业走向成熟。我认为中央宏观调控并不是不需要发展,而是需要可持续的发展和健康的发展。应该说,一系列宏观调控措施实施以来,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有效地缓解了资源紧张与经济增长之间的矛盾。原材料价格逐步回落,减轻了制造企业的成本压力。对中央的宏观调控我们举双手赞成,因为这对企业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一个非常好的时机。

    中国经济时报:你认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对企业来说,最核心的是什么?

    邱继宝:对企业来说,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最核心的就是科技创新,走高效益、低消耗、高产出、集约化的新型工业化道路。目前“飞跃”不仅在企业规模、技术研发、产品结构、制造装备上拥有自身的竞争优势,而且已经在全球建立了较为完整的市场网络,60%产品出口到100个国家和地区,在国际缝制设备领域产生了较大影响。

    我对缝制设备这个产业很有感情,觉得这个产业还有很多事情要做,几辈子都做不完。对于主业,我有三个“不动摇”:坚持主业不动摇,加大主业投入不动摇,走国际化道路不动摇。现在我们提出以“天下缝纫”为己任,进一步延长产业链,做到“天上飞的,地上跑的,地下钻的”都用我们的产品。像飞机、汽车、地铁,它们的坐垫、保险带不都是缝出来的吗?总之,从鞋帽到箱包,到家具玩具,还有很多的空间可以开发,所以说我们不仅可以做大,还可以做得很强,很有效益。

    中国经济时报:“飞跃”是1994年升格为集团公司的,那么这10年来您最大的体会是什么?

    邱继宝:这10年是“飞跃”打基础的10年,从不足到提高到逐步完善。10年来,“飞跃”在很多方面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可以说,过去我们是在发展中规范,现在我们是在规范中发展。这10年来的跨越式发展,不仅要感谢党的一系列的富民政策和各级党委政府的思想解放,更要感谢“飞跃”的全体员工。

    中国经济时报:飞跃长大了,世界也进步了。现在飞跃已经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缝制设备制造商,那么在将来的发展中,您将把飞跃带向何方,您的构想是什么?

    邱继宝:我们将坚定不移地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提出的“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的部署,加快集聚先进的技术、装备、管理和国际化优秀人才,通过技术创新、产品结构调整、实施品牌战略和坚持走国际化道路来把握机遇,并且在已有“中国驰名商标”和“中国名牌”的基础上,进一步增强国际竞争力,提升国际影响力,争创世界名牌,由最大走向最优,成为世界级最优秀的成套缝制设备供应商。
来源:中国经济时报